非遺過大年丨滿族黏餑餑:每一口都軟糯香甜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北博物院、河北新聞網承辦,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門、雄安新區(qū)宣傳網信局協(xié)辦的2023年河北省“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活動1月14日火熱開啟!全省各地協(xié)同聯動、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系列直播、短視頻、圖文、海報、H5等多種形式立體化展現河北各地精彩紛呈的年俗活動,引導網友了解非遺,關注非遺,營造濃濃家鄉(xiāng)年味,陪各地群眾歡喜過大年!
1月14日至2月5日活動期間,將每日推出一張精美海報,展示各地非遺項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族黏餑餑制作技藝。
來自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滿族黏餑餑制作技藝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續(xù)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當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制作黏餑餑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年越來越近了。制作黏餑餑需要大黃米、黃米、紅小豆、白糖等原材料,面皮兒使用黃米面摻玉米面或小米面,黏得扯黏弦兒,好吃又筋道。大黃米要浸泡一晚上,次日用碾子壓,壓好的大黃米還要經過一個晚上浸泡才能和成面,用來制作黏餑餑。

黏餑餑所用面團是有講究的,要把磨好的面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摻和均勻,和面的時候用開水燒,經過發(fā)酵才能使用。制作黏餑餑的餡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制作紅豆餡要把紅小豆洗凈,用適當的水煮熟至水熬干后,再添加適量的白糖,豆餡放涼后方可使用;白豆餡則是把白小豆洗凈后破皮,用水浸泡再洗凈,然后用水煮,煮好的豆餡放涼使用。
上鍋蒸制用的柴也是有講究的,一般都選用橫柴,橫柴是山上長的一種小葉植物,容易起火,火旺如爆竹噼啪悅耳,傳說有吉祥發(fā)財的含義。蒸熟后的黏餑餑要在頂頭打上紅點,這樣才算制作完成。

制作黏餑餑除了原料獨特外,制作季節(jié)、方法都有獨到之外,制作時間一般都選在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同樣的原料季節(jié)不合時宜做出的黏餑餑味道也不盡相同。人們在夜間及寒冷的時候,將做好的金黃透亮的黏餑餑裝入缸內儲存,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