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語言】xxx語語法介紹-第一篇 未完成時態(tài)(上)

一、語言
xxx語用漢字書寫,有音表和意表兩種寫法
音表:
以上古漢語的發(fā)音選擇用字(使用擬構的讀音),通常會取消掉音節(jié)前面的k、g、q、?,較少情況下會取消r,末尾的a?l也有可能變成a?,原本為un的字也會被用于表示ung音。
例如:云(*?un)表示讀音ung。
意表:
這個概念是相對于音表的。由于大部分詞匯是直接按照古漢語的字眼來釋義、讀音,且單音節(jié)詞占很大比例,所以對于單字來說,音表和意表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在詞組、句子中,由于發(fā)音的變化,按照音表書寫的語言并不會按照語素來劃分字符,也就是說,相同的語素在不同句子里可能寫成不同的形式。而意表是依照語素將語言劃分成字符的,每一部分對應一個含義,即它能忠實地表現(xiàn)句意,而不是被發(fā)音規(guī)則重新劃分音節(jié)后的讀音。
由于多數(shù)實詞是上述情況的單字詞,所以對于實詞來說,意表是他們最原本的書寫形式,在句子里如果不受發(fā)音影響,那么書寫上和音表沒有區(qū)別。
有些詞沒有對應的漢字,它們要么是原始創(chuàng)造的虛詞,要么是舶來詞。在音表中,它們將用漢字按發(fā)音書寫,在意表中,它們將使用拉丁字母要么按發(fā)音拼寫,要么按原語言中的形式書寫。
拉丁轉寫:
對于單詞,拉丁轉寫如同意表一樣,按語素寫出即可,對于詞組,拉丁轉寫也區(qū)分出了音表和意表的不同,音表的轉寫強調發(fā)音,按規(guī)則劃分音節(jié),意表的轉寫強調含義,按語素劃分音節(jié)。
因為意表只是學習中使用的工具,在實際應用中不會被采用,不論是漢字還是拉丁轉寫,僅作為研究語言的一個入門方式。
為方便從漢語到xxx語的翻譯,并方便閱讀,我們將采用這樣的格式來編寫此語法教程中句子和詞組的分析:
(漢語)句意
(用漢語)語法結構分析
拉丁轉寫(意表)
拉丁轉寫(音表)
漢字音表
漢字意表
前兩行是用漢語書寫的內容,后面都是xxx語的相關內容。
二、詞匯和詞組
1,詞匯
(1)米;飯
bleu
音表:稻
意表:稻
(2)第一人稱主格詞綴
nga
音表:我
意表:我
(3)環(huán)境、條件(時間、空間等)的需求語氣詞
sleng
音表:生
意表:請
(“生”是對“請”的簡化,故音表只列出了“生”而意表仍然用“請”,在實際應用中規(guī)范書寫是“生”)
(4)吃
a
音表:可
意表:a
(5)屬格詞綴
d
音表:-(單獨時沒有音表,即使在xxx語中要討論這個字眼時也會從其他詞獲得元音而得到音表)
意表:d
(6)情態(tài)動詞:需要
log
音表:欲
意表:慾
(同(3)一樣,“欲”是規(guī)范的簡化字)
2,詞組
(1)“請讓我吃飯”=“我請求讓吃飯”=“請-吃-飯-屬格-我”
(見“語法”部分)
sleng-a-bleu-d-nga
sleng-ab-bleu-ud-nga
音表:生甲稻林我
意表:請a(b-)稻(-u)d我
規(guī)則:元音與其后面的輔音結合,輔音與前面的元音結合。
二、語法
1,有祈使意義的主動句中,如果請求要做的動作是及物的,那么可以省略情態(tài)動詞,有時甚至省略及物動詞。
1)
(表示需要、請求別人給予動作對象以做動作)
“我要吃飯”=“吃 飯-我”=“飯-我”
飯-第一人稱主格詞綴
bleu-nga
bleu-ung-a
音表:稻云可
意表:稻我
2)
(表示該做事的時刻到了,或者請求給予時間、空間、環(huán)境讓自己去做動作)
“我要吃飯(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需求語氣詞-吃-飯-屬格-第一人稱主格詞綴
sleng-a-bleu-d-nga
sleng-ab-bleu-ud-nga
音表:生甲稻林我
意表:請a(b-)稻(-u)d我
sleng是個語氣詞,也是個有名詞功能的語法結構,能充當整個句子的核心。這里a-bleu-d是對sleng的修飾,而且nga可以看作是對前面sleng-a-bleu-d的修飾或補充,表示發(fā)出請求的人是“我”,bleu也可以看作是對a這個動作的補充,表示a這個動作的對象是bleu。
總結:
修飾/補充的結構都在后面,且以動作為被修飾的中心,順序是“動作-進一層修飾-賓語/受動者-主語/施動者”。
在有祈使意義的主動句中,情態(tài)動詞省略,則修飾它的部分不需要在后面加上屬格來表明其結構。如第1句的表達是bleu-nga而不是bleu-d-nga,因為作為中心語的情態(tài)動詞已經省略。同樣第二句是sleng-a-bleu-d-nga而不會是sleng-a-bleu-d-d-nga。
其邏輯就是:先建立整句話的核心,表示“需要”的“l(fā)og(意表:欲)”,之后附加人要做的動作,再對各個結構進行修飾,就像下面這樣:
? log? ? ? ? ? ? ? ? ? ? ? ? ? ? ? ?需要
? log-a-d? ? ? ? ? ? ? ? ? ? ? ? ? 需要吃
? log-a(-nga)-d? ? ? ? ? ? ? ? ?需要(我)吃
? log-a(-nga)-bleu-d? ? ? ? ? ?需要(我)吃飯
? log-a-bleu-d-nga? ? ? ? ? ? ? 我需要吃飯
當關注的中心跳過了log和a而直接轉移到bleu上之時,由于log和a在句子中被取消了,所以修飾它們所用的后綴d就也要取消。即變?yōu)?/p>
? bleu-nga
因為nga作為動作的主語/施動者,所以絕對不能在句尾加上d。
而a-nga-bleu作為一個完整的結構,可以縮略為a-nga(我吃)或者a-bleu(吃飯),為了不被誤解為“吃我”,人稱代詞的賓格形式(比如“ngal”:我)會被用上,但是人稱之外的名詞很可能會被誤解,因為這需要讀者自己判斷句意。
xxx語里很多名詞性結構是帶有語氣的,這也正是為什么sleng在結構上作為中心語,表示環(huán)境、條件,由后面一串詞來修飾,但又能表達請求的語氣。因為它作為log的賓語時,很顯然地,它通過自身帶有的語氣,已經表達了log要表達的意思。而bleu也是一樣,它借助人們對于其食物作用的聯(lián)想,已經包含了吃的含義,當你說我需要飯時,通常人們會想到飯是用來吃的,所以它也包含了與吃有關的語氣,唯一跟sleng的區(qū)別就是,這種語氣并不足夠強,所以只有部分時候允許它對應的動詞發(fā)生脫落,而sleng已經成為了語氣詞,名詞只是它的附加屬性,出于這一點,sleng前完全可以/必須脫落動詞log(或者是祈使意義使得它不必存在),而bleu對應的a的脫落,僅限于(1)那樣的句子。
2,當請求要做的動作是不及物的的時候,句子就如下:
(3)(提示對方自己將采取的行動)
“我要走了”
情態(tài)-走-屬格-第一人稱主格詞綴
log-dje-d-nga
log-dje-ed-nga
音表:欲之列我
意表:慾之d我
(4)(請求對方給予自己條件以完成行動)
“我要走了(讓我走)”
條件需求語氣詞-走-屬格-第一人稱主格詞綴
sleng-dje-d-nga
sleng-dje-ed-nga
音表:生之列我
意表:請之(-e)d我
(5)(提醒對方時刻到了,要對方記起該做事)
“你要走了(你該走了)”
情態(tài)-走-屬格-第二人稱主格詞綴
log-dje-d-na
音表:欲之列汝
意表:慾之(-e)d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