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也失眠、頭禿,來顆褪黑素?” | 現代人睡眠方式指北
最近睡得好嗎?
是不是還在所有睡不醒起不來的日子里都自我約定早睡,卻總是一到夜晚就無比清醒?
世衛(wèi)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有10%-4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每年近86億人口患失眠抑郁癥;中國睡眠研究協會調研顯示,我國有超過3億人有睡眠障礙。
深夜心碎少女在白天佯裝一切無恙,每到夜幕降臨,便止不住去想念;夜晚沉思者過點便開啟自我反省,陷入跟自己辯駁的怪圈;資深熬夜選手統一熬最晚的夜,用最好的生發(fā)液……
失眠,已經是當代人心照不宣的群體問題。
但長期的睡眠問題還會導致疲憊倦怠、沮喪易怒,嚴重影響人際關系與身體健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熬夜熬到幾點才合理、如何識別失眠以及正確遠離失眠。

01
現代人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
根據《2020中國睡眠指數報告》稱,2013年的人均入睡時間在10點左右,但2019年卻推遲到了23:55,人均睡眠時長僅6.92小時。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只睡6個多小時,真的有點不太夠。
美國睡眠方面的科學家曾做過一組對比實驗,在為期14天的實驗中,將受試者分成:4小時、6小時和8小時三個不同睡眠小組,并分別完成精神運動警覺任務(the 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 PVT),并得到了如下結論:
8小時睡眠的受試者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注意力分散,或認知能力下降的現象;
4小時與6小時組的受試者,實驗結果逐日下降,4小時組的受試者情況最糟;
實驗進行到第6天,6小時組中25%的人在電腦前進入了夢鄉(xiāng),在研究的尾聲,他們注意力分散的現象是第一天的5倍;
在有關記憶的測試中,6小時組成員的表現在兩周中也持續(xù)下降;
實驗結束后,4小時組受試者的精神受損程度與被連續(xù)剝奪24小時睡眠的受試者差不多,其認知能力的下降等同于醉酒者。
長期睡眠不足對精神和大腦的危害顯而易見,每天只睡3~4小時會造成睡眠的剝奪,進而引發(fā)疲倦及一堆因過度疲勞所帶來的癥狀。
大部分成人每晚至少需要7小時的優(yōu)質睡眠,才能保持最佳的健康、工作效率以及警覺。

也有一小部分勵志雞湯中的人物,每天只需睡3~4小時,第二天依舊精力充沛。
例如何炅曾在綜藝節(jié)目上自曝稱“三個小時對我來說是足夠的”、“睡三個小時和睡四個小時、六個小時是一樣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每晚只需要睡4個小時就可以正常工作;Yahoo的CEO Marissa Mayer、Twitter的創(chuàng)始人Jack Dorsey和現任美國總統Donald Trump也以短睡自居。
我們將這種睡眠時間比常人少得多的人稱之為“短睡者”,并將這一現象稱為“短睡現象”。
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在一些“短睡家族”中發(fā)現了某些特定的基因突變,如DEC2、ADRB1、NPSR1。
具有這些特定基因突變的個體與同家族內沒有此突變的個體相比,其睡眠時間顯著減少且不影響第二天的認知功能,真正實現了高效而有益的睡眠,屬于真正的天選之子。

至于火箭少女的孟美岐“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只睡半個小時”,張柏芝“拍戲時連續(xù)3個月沒有睡覺,把劇組所有人都熬倒了”、“連續(xù)睡了16天沒有醒過來”,這種全憑一口仙氣吊著的做法就不那么科學。
人們睡眠所需的時間是一個生物需求,而不是個人偏好。
02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就一定是失眠嗎?
試著回憶下,在你難以入眠的時間里,都想了些什么?
看一眼手機 2:30 不到6小時了,快睡……
看一眼手機 3:15 就剩5小時了,快睡……
看一眼手機 4:40 只有4小時了,快睡……
看一眼手機 5:50 最后2小時了,快睡……
看一眼手機 8:00 天亮了
是不是大腦就像完全失了智,不受控制地清醒,腦子里的戲一場接一場,聽著鐘表的滴答聲,提醒著時間在一點點流逝,越是硬躺在床上想努力睡覺,越是焦慮、睡不著?
懷疑自己失眠,且很有依據。

其實,在醫(yī)學上判斷一個人有無失眠,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比如和以前正常睡眠時的狀況相比,是否存在以下狀況:
· 入睡困難,雖然很困,但就是睡不著,躺著超過30分鐘還保持清醒;
· 睡眠維持困難,入睡后又醒過來,時長超過30分鐘;
· 早醒,無論入睡時間如何,與平常醒來時間相比,早30分鐘以上。
當你睡得少而睡眠質量又很差,白天的困倦已經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并且發(fā)生的比較頻繁,比如每周在3次以上,那基本就可以判斷為失眠了。
如果只是某幾天的失眠,可能是因為睡前的不良行為導致,比如喝了咖啡或濃茶,刺激性的電影或游戲,或者思考白日里某一件令人放不下的事,都會導致當晚睡眠出現障礙,后續(xù)重新回到正常的睡眠狀況,就問題不大。
但如果失眠的狀況持續(xù)超過3個月以上,就屬于慢性失眠。
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分類,失眠癥是睡眠障礙的一種,需要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盡快進行治療。

03
褪黑素,真能治好失眠嗎?
其實,治療失眠,尤其是慢性失眠癥,首選的方法并不是藥物治療,而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最新的歐洲指南、澳大利亞睡眠協會(ASA)、中國失眠癥相關指南統一建議:認知行為治療是失眠的一線治療方案。
認知行為治療是針對造成失眠的不良行為和信念來進行干預,比如:
糾正你對睡眠和失眠的錯誤認知。告訴你,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是不同的,不要糾結8小時睡眠,短期的失眠沒有這么可怕,而且是可以科學的方法調適過來的,讓你在睡前保持一個輕松的心態(tài),排除恐懼心理。
建立一個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和睡眠習慣。減少或戒除咖啡、尼古丁等興奮性物質的攝入,增加規(guī)律有氧運動、練習放松等。
利用“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的方法設定并優(yōu)化睡眠時段、做好時間管理、控制不良情緒等。比如只在有睡意的時候才躺上床,如果15-20分鐘還未入睡(期間不要反復看表),就果斷離開臥室,做點其他事,等到有睡意的再回到床上等。
通過行為訓練,切斷「床=不睡覺」的舊反射,建立「床=睡覺」的新反射,同時消除難以入睡帶來的挫折感。
利用冥想、正念、漸進式肌肉放松、呼吸技巧等有效的放松技巧來減少肌肉緊張,促進睡眠,也是認知行為治療的一部分。

失眠的另一個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治療失眠的藥物有很多,被大眾熟知的主要是安定類藥物,以及患者會自行購買的褪黑素類保健品。
對于安定類藥物,大部分人是抱著慎之又慎的態(tài)度去服用的,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甚至醫(yī)生已經給出了“謹遵醫(yī)囑不會上癮”的保證都不會打消其顧慮。
其實,安定類藥物沒有那么可怕,只要遵循醫(yī)囑,短期服用,一般可以控制成癮性。
反而,對于褪黑素類藥物,大部分人的態(tài)度則是放心寬容,認為可以隨便吃,反正“它是體內的自然成分,不會有什么危害”,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褪黑素的長期或大量服用同樣會造成依賴性,且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害,會影響我們的內分泌系統,造成內分泌的紊亂,抑制我們的生育能力,所以一定要遵醫(yī)囑。
不管是哪一類治療失眠的藥物,都需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應用,切不可隨意使用。

失眠沒那么簡單,尤其與某些精神障礙共病時,不是白天補覺補回來就算,也不是數羊和褪黑素就能搞定的。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屬于睡眠,睡眠對于人的健康、工作及生活狀態(tài)都至關重要,充足睡眠也需要被視為和均衡營養(yǎng)、規(guī)律運動地位等同的健康理念。
你需要把睡眠看得和生命中的其他事情一樣重要,才能專注而堅持地來改善睡眠。
祝每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