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本篇為深度洛陽游的第153篇。




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位于洛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伊濱新校區(qū)。為展示好、研究好、傳承好豫劇“馬派”藝術,洛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決定在伊濱新校區(qū)圖書館專辟場地建設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邀請馬金鳳及其家人共同參與。該校還將配套建設“馬金鳳大師工作室”,開展豫劇“馬派”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馬金鳳的子女表示,將協(xié)助母親整理并無償向該博物館提供所有與母親生活和90年從藝經(jīng)歷相關、可供公眾參觀及對中國戲曲發(fā)展研究有價值的物品和資料,包括出版物、圖片、音像制品、獎品獎章、演出服裝、紀念品、字畫等。該博物館建成后向社會免費開放。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東省曹縣,中國豫劇女演員,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1930年拜豫劇演員馬雙枝為師;1957年拜梅蘭芳為師;1994年獲中國豫劇名旦功勛杯;2011年獲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2013年榮獲慶齡楓葉獎。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和“中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演出作品有《穆桂英掛帥》《花朝》等。她在《穆桂英掛帥》中飾演的穆桂英形象深入人心,促成“帥旦”行當,激勵愛國情懷。
馬金鳳是舞臺藝術生命最長的藝術家之一,她德藝雙馨的品格,得到廣泛贊譽。她從藝90多年,把舞臺與歷史拉近,把穆桂英與馬金演化為一人,把豫劇“馬派”藝術無私傳遞給后人。1957年,梅蘭芳將一頂點翠鳳冠送給她,見證師徒關系;2019年,她復贈點翠鳳冠給洛陽弟子關美利,傾心相傳,寓意傳薪。馬金培養(yǎng)的大批豫劇“馬派”藝術傳人,綻放于全國各地。
豫劇“馬派”藝術,梨園瑰寶,早已站在戲劇史上,馬金鳳師承眾多名家,博采眾長又獨立創(chuàng)新,于20世紀50至70年代形成豫劇“馬派”,聲腔高亢明亮、純凈爽快,風格質(zhì)樸生動、細膩灑脫。師承有名家,傳承有弟子,代表有劇目(俗稱看家戲),表演有程式,完全符合戲劇流派形成的四大條件。
馬金鳳從藝,分為兩個時期:舊社會顛沛流離的從藝經(jīng)歷,新社會揚眉吐氣的從藝經(jīng)歷。新舊兩重天,她的一生水袖起落,唱盡悲歡離合,聲腔里有苦有甜;帥旗飄展,鑼鼓點鏗鏘愛國,百歲人意象壯闊。她常說一句話“藝無止境”,她強調(diào)四個字“人民是根”,愛國為民給了她質(zhì)樸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