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系列】又是聊唱歌hiahia
省流:關于音調(diào),可以去試一些各種角度的描述和表征方法,而不是單純的高低。也包括別的東西,控制好變量,純感受,聽感,還有發(fā)出這個聲音的感受。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BV1LL411a7nK,給出一個觀點:音調(diào),在唱歌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要去用上下,高低去感知和描述,這樣可以減少一些代償行為。而后我就在思考,為什么我們將頻率用高低描述,我們怎么描述頻率?
第一個問題??陀^角度,在初中接觸頻率這個概念的時候,對頻率的描述就是高、低。從個人主觀感受的角度,我找了一些曲子來聽,譬如鋼琴的聲音,就是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像階梯一樣的高低上下的感覺,我用我當時想到的一些別的方法去試,未果。但管樂,弦樂,包括人聲,完全可以不從高低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感受在人聲上最明顯,就算是同樣的音高,不同的音色就是有不同的高低的感覺。(這些結論限于我聽的那幾個曲子,或許有推廣性)
第二個問題。我想到的是用遠近來表征。我講音調(diào)的那個視頻應該講過頻率的本質(zhì),我覺得從這個說法推到高低其實蠻抽象的。假設用三角函數(shù)來表示,頻率更高即振動更密。但如果用疏密來形容,那更不得了了。(高低都能引起代償,疏密不得直接擠卡了)那不說函數(shù)圖像,頻率越高,就是振動越快嘛,快慢,不直觀。說回遠近,定義為頻率越高越遠,那么要遠,就要越舒展,氣越多(但其實這二者是違背的,也就是聲門壓力和發(fā)聲肌群的匹配問題,但我們暫時忽略這個),再加上以改變喉位為代表的改變音色來表征高低,那么就變成一個二維的東西,即以我們?yōu)橹行?,往外是音調(diào),往上是音色,反正我從食堂回教室的路上試得還蠻爽,整個感覺都變了。但問題很快出現(xiàn),我會不自覺地把音調(diào)更高的音變成離我越近。遇事則順應感覺,那這個地方改一改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整個我現(xiàn)在被攪得一團亂。
而且,如果用具體的曲子,摻雜的東西太多了。如果要找到怎么順應感覺地去感受、表達音調(diào),最好還是用同一音色去發(fā)音去感受。(畢竟誰也說不清楚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所謂遠近是不是節(jié)律(或者叫韻律)的結果而非音調(diào),或者是人耳不同頻率感知的區(qū)別(譬如A計權那個圖))。而且,當我找到曲子試圖去用遠近或者別的什么去表征的時候,都會被曲子整體造出來的整體的感覺抓過去,這樣的東西,不是一維二維幾維的曲線可以去復現(xiàn)的。(吐槽一下,字數(shù)又超了,動態(tài)改專欄了)
然后是一些碎碎念:(很感謝我有拍照保留手稿的習慣,差點找不到這個東西)
我發(fā)現(xiàn)我每次某種意義上的進步,大抵都不是大量整理知識的時候,而是在之后的某天從某地去另外一個地方的路上。像一開始的興奮感。就是那幾天感覺downdown的,就很沉,然后講話聲音也有點擠,但偶然想起來讓嗓子興奮起來,誒,別的不說,至少舒服。第二個是放松。就是,誒我忘了是什么事了,但反正是在這個不知道是什么事之后,我發(fā)出的聲音,如果嗓子沒有放松,可以很明顯且直接地感受到。(誒,我找到記錄了,提到一個聞花香,雖然我在教室不好出聲,但確實能感受到放松和打開,就是呼氣的那個感覺都不一樣。)第三個是氣息。憑借我殘損的記憶,大概是在說某次音高了然后飄了或者卡了,加點氣息然后就能撐過去。但這個東西,就是在外蹬車的時候唱歌吧,隨著音調(diào)的升高,莫名的羞恥感會增加。(可能跟高頻聽感更強或者高頻需要更多氣息支持再或者更容易失控,這個就跟前兩條提到的壓抑感壓制感有關了)第四個是共鳴,小括號標了個胸聲,嘖,這個我真沒看懂在講什么。第五個是嘆氣感,有用,但也忘得差不多了。不過確實能降喉位,把胸聲帶出來,就算要飄的,也能開個好頭。這些概念在聽到的時候,乃至整理的時候,跟突然去試并有深刻體驗的時候,是全然不同的。
PS:我還說搞短一點可以保持視頻更新呢(換個角度講,文字確實比視頻省力)。敲一篇幾千字的文章比拍一段幾分鐘的視頻簡單、自由多了
PS:本來之前開這個系列的時候有一個定了的選題:輪胎的側(cè)偏現(xiàn)象。不知道啥時候做得起來。
PS:是從“PS:”開始打字的,突然想到369系列的要義和精髓,遂將這一堆都放到最后。也打算調(diào)整講事情的順序,哈哈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