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反思對話||《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閱讀筆記3
情感-反思對話包括對事件產(chǎn)生的情緒本身的意義、對事件的情感表達,也包括對事件的認知理解以及時間的反思性覺察。缺乏情感,對話就趨于過度理性;缺乏反思,對話就容易變成精神宣泄。在情感-反思對話中,情感通過非言語交流、好奇與同理心傳達,反思通過言語的內(nèi)容表達。相較于故事的內(nèi)容,情感-反思對話更關(guān)注家庭成員對故事事件的體驗(有何感受、想法、愿望等)。
情感-反思對話需要保持情感匹配、維持共同覺察和意愿的互補。治療師避免讓說教、問題解決成為情感-反思對話的主軸。治療通常以情感開場,引領(lǐng)當事人進入敘事。隨著探索的深入,當事人體驗其中的情緒內(nèi)容并與治療師一起共同調(diào)節(jié)情緒,情感減退便開始進行反思。當事人一直沉浸在故事里可能是因為情緒讓他有太多壓力,也可能是因為他無法理解過去事件。
(一)發(fā)起與維持對話
治療師通過非言語表達向家庭成員傳遞對家庭成員及當下對話的情感體驗,通過跟-引-跟的方式以好奇推動對話的深入。
(1)如果對話阻滯變得不流暢,則需要停下來探討。
(2)如果當事人對事件缺乏情感反應(yīng),可以對情感缺失的表現(xiàn)表示好奇。
(3)如果當事人對事件無動于衷,治療師也可以進行情感表達傳遞自己對事件的情感體驗。
(4)如果當事人難以用言語表達自己對事件的體驗,治療師也可以替這位當事人說話,引導(dǎo)他進入對該事件的體驗。此時,治療師需要表示自己是在猜測當事人的想法,如果說的不能反映當事人的內(nèi)心當事人可隨時打斷。
在家庭治療中,若當事人在敘述事件時感到痛苦,治療師可以先和其他家庭成員交流而不強求當事人繼續(xù)投入到當前的故事。此時,治療師為當事人提供從故事里抽身、退回幕后的機會。
(二)情感-反思對話的內(nèi)容
為保證敘事的連貫,需要陪當事人充分體驗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情感-反思對話的內(nèi)容多和依戀有關(guān),如:
(1)家庭中無法表達或無法滿足安全需要;
(2)害怕因為某些體驗、想法、行為而遭受拒絕;
(3)害怕因為心理或生理問題而遭拋棄;
(4)隱約感覺愛是有條件的;
(5)難以向他人尋求安慰、支持和引導(dǎo);
(6)難以反思內(nèi)心世界或依戀對象的內(nèi)心世界;
(7)難以調(diào)節(jié)情緒體驗;難以修復(fù)因沖突、管教或回避帶來的依戀關(guān)系裂痕。
當對話中出現(xiàn)具體沖突時,治療師的需要探尋其背后所隱含的想法、感受、意圖和其他個人的體驗,豐富敘事的結(jié)構(gòu)。
在情感-反思對話中,治療師需要:
(1)先探討情緒情感再進行認知或行為上的問題解決。
(2)關(guān)注那些不被家庭接納的想法、情緒、愿望或回憶等。
(3)了解父母在其原生家庭中的經(jīng)歷以構(gòu)建起過去親子關(guān)系或伴侶模式與當前關(guān)系模式之間的聯(lián)系。
(4)接納并理解每個個體體驗的不同尊重家庭成員各自的獨特性。
(三)情感-反思對話的障礙
常見的阻礙情感反思對話的家庭溝通模式是:
(1)憤怒的批評和防御姿態(tài),總是試圖證明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證明對方是錯的自己是對的。
(2)輪流或競爭獨白,彼此都在說話但卻較少有聆聽和溝通。
(3)評判對方的行為和內(nèi)心。
(4)情感疏離,為回避沖突而在對話中遠離情緒情感。
1當事人的獨白
治療師可以通過覺察自己的軀體反應(yīng)確認表達是互動式對話還是對方的自言自語。如果治療師感覺自己有投入、有共情、感興趣,對方也回應(yīng)治療師的非言語反應(yīng),那么這樣的宣泄仍有對話的性質(zhì)。如果治療師覺得緊繃、疲倦,可能還有點煩躁,那么這個宣泄則極有可能是當事人的獨白。面對獨白時,如果等待當事人滔滔不絕之后再做反應(yīng),這種很被動的立場可能會讓當事人產(chǎn)生“治療師認同我的消極立場”。面對獨白,治療師可以通過共情、匹配相似的非言語情感去干預(yù)(打斷)獨白。
2治療師的說教或問題解決取向
說教是“應(yīng)該怎樣”的表述,問題解決取向則是提供明確直接的方向。若以問題解決為取向,當事人可能感受不到自己作為一個擁有獨特問題的獨特個體而被全然理解。只有建立了主體間對話之后,才更可能理解行為背后的意義,貼合當事人的獨特情況。
情感-反思對話讓當事人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充分體驗與理解之后,便可以開展問題解決式對話。問題解決式溝通分析來訪者適應(yīng)不良的行為模式,并給出替代性行為模式的建議。畢竟只告訴一個人應(yīng)該怎么做,而沒幫助他理解當前的行為,可能會引發(fā)挫敗感和羞恥感。
來源:《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