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整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系列(三)地理篇


一、要點梳理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城市村鎮(zhèn)名、山川關(guān)隘名等。
1、地區(qū)名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薄哆^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nèi)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p>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度河Y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p>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p>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而欓T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薄哆^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p>
【關(guān)東】古代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guān)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guān)以東地區(qū)。
【關(guān)西】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p>
【關(guān)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xí)慣上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稱為關(guān)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p>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骸皫X嶠微草,凌冬不雕?!保ㄟ@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恫刹菟帯罚骸八纺畡t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fēng)?!读纸填^風(fēng)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fēng)回來”,指北風(fēng)。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p>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薄队浲踔颐C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彼逄埔院蠛喎Q“輔”。
【三秦】指潼關(guān)以西的關(guān)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部晉陽和京都長安。
【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 ?2、政區(qū)名
【中國】現(xi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大致范圍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四夷】古時華夏族(漢族別稱)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分別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除四夷外則是華夏。

【華夏】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一帶,或有中原地區(qū)生活方式的地方。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fù),華即是夏?!爸腥A”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苯褚殉蔀橹袊膭e稱。
【九州、神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后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已亥雜詩》)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毙翖壖苍~《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江東?!?/p>
【四?!繀⒁姟昂?nèi)”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薄段迦四贡洝罚骸八暮V?,有幾人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fēng)》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绷簡⒊渡倌曛袊f》:“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例如:“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保ā稄埡鈧鳌罚?/p>
二、拓展應(yīng)用
例1、“陰陽”學(xué)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具有基礎(chǔ)性性質(zhì)的學(xué)說。可以理解為:太陽光能照到的地方為陽,照不到的地方為陰。山北當(dāng)然照不到,為陰;水的北岸正對著太陽,為陽。反之亦然。所以,水南為陰,水北為陽。例如:“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C? )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解析】“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北回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俗稱“陽坡”;山北為陰,俗稱“陰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東南漸低,由于地轉(zhuǎn)偏向力的影響,向東流的河流在流動時會傾向于往東南方向流動,南岸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蝕下淘,南岸相對高差大,地勢低濕,岸下難受光照;北岸反之。
漢陽:漢水的北邊。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在《明史》中說到,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jīng)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yīng)該改稱為“漢陰”才是。
例2、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稱與現(xiàn)代地理名稱含義不同,對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稱理解正確的是(??B )
A.“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薄吧綎|”是指“泰山以東”。
B.“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昂颖?、河南”是指“黃河以北、黃河以南”。
C.“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薄瓣P(guān)中”是指“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解析】A(賈誼《過秦論》)——山東:戰(zhàn)國、秦、漢時,通稱崤(xiáo)山、函谷以東為山東。一說太行山以東稱山東。B(司馬遷《鴻門宴》)——河北,河南: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C(司馬遷《鴻門宴》)——關(guān)中:戰(zhàn)國至秦漢間,一般稱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為“關(guān)中”。D(蘇轍《六國論》) —— 山西:戰(zhàn)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