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圣”“詩魔”賽牙痛,千年錯位時空拼命押韻的“疼”
滾滾長江東逝水,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有眾多璀璨閃耀的杰出人物,他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構筑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在古代由于醫(yī)療技術限制,許多歷史人物,一方面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他們的卓越風姿,另一方面卻被牙疼折磨得很糟心。

史上記載第一個拔牙的名人,晉代名臣溫嶠,這位老兄是非常勇猛的,曾平定王敦之亂,打了不少勝仗。但是這樣的狠人,也頂不住牙疼。后來找人幫他拔了牙,結果溫嶠傷口感染誘發(fā)中風死了。(《晉書·溫嶠郗鑒列傳》:“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zhèn)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保?/p>
可見在那個年代拔牙風險有多么高,因此不少人就只能選擇默默忍受牙齒的疼痛。

唐代“詩圣”杜甫:這位偉大詩人,不僅憂國憂民,也憂慮自己的牙齒。杜甫在面對牙痛時所采取的辦法就是熬和忍。因為牙疼纏身而無法自拔,原本和好友約好一起出游,卻由于牙疼而鴿掉了好友——《寄贊上人》:“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p>
唐代“詩魔”白居易:碰到牙疼,樂天派的他只能躺在床上,一躺就躺了三天。等著老婆煎藥給自己吃,中間頂多是寫寫詩句抒發(fā)下怨念,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病中贈南鄰覓酒》:“頭痛牙疼三日臥,妻看煎藥婢來扶。今朝似校抬頭語,先問南鄰有酒無。”
大文豪韓愈:牙周病嚴重,年紀輕輕就開始牙齒掉落,到了三四十歲牙齒就都掉光了——《落齒》:“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表n愈后來牙齒掉著掉著就習慣了,在45歲的時候又寫了一篇詩文叫《贈劉師服》,不僅對他自己牙齒的慘況,描述得極其生動細致。還在詩文中也表達了對朋友的羨慕,因為朋友的牙齒又牢固又潔白,還能大塊吃肉吃餅,自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從古到今,“牙疼”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為了不受牙科疾病的困擾,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愛護牙齒,做好口腔健康防治。
拓展閱讀:
《贈劉師服》?
唐:韓愈
羨君齒牙牢且潔,大肉硬餅如刀截。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
匙抄爛飯穩(wěn)送之,合口軟嚼如牛呞。
妻兒恐我生悵望,盤中不饤栗與梨。
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懸知漸莽鹵。
朱顏皓頸訝莫親,此外諸馀誰更數(shù)。
憶昔太公仕進初,口含兩齒無贏馀。
虞翻十三比豈少,遂自惋恨形于書。
丈夫命存百無害,誰能點檢形骸外。
巨緡東釣倘可期,與子共飽鯨魚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