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地一】突擊兵槍械 x 老照片~手槍篇
這一篇結束之后突擊兵槍械這一系列也就結束了:


(奧匈帝國)M1912/P16型沖鋒手槍(Repetierpistole M1912/P16)
(奧匈帝國)加塞M1870轉輪手槍(Gasser M1870)
(德國)毛瑟M1896自動手槍卡賓型(M1917 Trench Carbine)
(美國)柯爾特M1903袖珍擊錘內置式半自動手槍(1903 Hammerless)
(英國)蘭開斯特手槍(Howdah Pistol)
M1912/P16型沖鋒手槍(Repetierpistole M1912/P16):

M1912/P16型沖鋒手槍是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的衍生型。斯太爾M1912型手槍,是一款由斯太爾—曼利曼公司于1911年設計的半自動手槍。它的機械結構原自羅特–斯太爾M1907型手槍。

奧匈帝國軍隊在1912年采用其為制式手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它被證明為能夠在惡劣的塹壕環(huán)境中正常使用。原版的M1912發(fā)射9×23毫米斯太爾彈,但二戰(zhàn)期間斯太爾曾為德軍生產過9×19毫米帕拉貝魯姆口徑的版本。

而M1912/P16型沖鋒手槍則是斯太爾在一戰(zhàn)期間,推出的一款M1912型手槍的沖鋒手槍衍生型,名為M1912/P16型連發(fā)手槍(Repetierpistole M1912/P16)。

它以一個不可拆卸的16發(fā)容量彈倉供彈,裝填彈藥時可使用兩個8發(fā)的橋夾把子彈壓入彈倉。該槍配備了一個可卸式槍托,以及裝設在握把右邊,接近扳機位置的快慢機(扳向下是半自動,向上則為全自動)[1]。M1912/16的射速約為每分鐘800—1,000發(fā),全槍重約2.6磅。它在1916年被推出,并被視為世上第一款沖鋒手槍,但其生產量卻十分少。據指斯太爾公司稱他們只制造了960把M1912/P16。(幸好還有9百多支要不然太難找圖了)
老照片:

加塞M1870型轉輪手槍(Gasser M1870)


加塞M1870是一款由奧匈帝國研發(fā),發(fā)射11.3×36毫米R彈藥的轉輪手槍。該槍于1870年被奧匈帝國陸軍騎兵所采用。它的槍管組件透過一根在彈巢底下的螺絲固定在底把上。裝填彈藥時需打開右邊的裝填口來進行,而抽殼桿則裝設在槍管下面。其在底把右邊,彈巢的下方裝設有一個保險桿,它透過控制幾根穿過底把的針來啟動保險裝置。加塞M1870發(fā)射一種長11.25毫米的中心式底火子彈,該彈藥亦被套用在Fruwirth M1872卡賓槍。
老照片:
下面這兩張的槍套是加塞M1870型轉輪手槍的


在這里補充一下有所謂的黑山Gasser(加塞)轉輪手槍,這泛指黑山使用的一系列的Gasser(加塞)轉輪手槍,其中就包括加塞M1870,它們作為黑山軍隊的制式手槍被裝備。

黑山國王尼古拉一世在1910年宣布該國所有的男性公民都是國家民兵的成員,并且有權利和義務擁有至少一把Gasser(加塞)型轉輪手槍。當時民眾還會購買較為便宜的西班牙和比利時的版本后來國王直接下令要求必須買奧地利的。

雖然國王說這是為了建立一支民兵武裝防止鄰國進攻沒有大軍的黑山,當然黑山民眾是明白的他們普遍認為國王這一舉動和國王在Gasser(加塞)型轉輪手槍的唯一制造商:Leopold Gasser Waffenfabrik 有股份是有關系的。
毛瑟C96手槍的M1917“戰(zhàn)壕”卡賓手槍版本(M1917 Trench Carbine):

C96的M1896騎兵卡賓槍型(德語:M1896 Kavallerie Karabiner),是為輕裝騎兵而設的C96手槍的卡賓槍型,使用12寸(早期型)或15寸(后期型)槍管,但因不獲軍方采用及銷情不理想而在1899年停產。

?但在1917 年出現(xiàn)了毛瑟M1917“戰(zhàn)壕”卡賓手槍的版本。這個版本有著更長的槍管與槍托,并且還有一個擁有40發(fā)容量的彈匣。

但是最后德國軍方認為這個作為昂貴的“炮兵魯格”的平替是一個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品,最終該型號只生產了約 40 把之后就停止生產了。

不完全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其沒有被采用(但成本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40支中的少數幸存下來,而且它們之間在細節(jié)上有很大差異。(因為是作為試驗型和原型槍而制造的)
在這40支里面有使用10、20 和 40 發(fā)容量的彈匣的版本,并且所有已知的例子都只是半自動的。
老照片:由于這個還處于試驗階段并且造得不多所以我還沒找到它被使用的圖所以放一些c96吧。
















c96被使用的圖可太多了這里就放這么多吧!
柯爾特M1903袖珍擊錘內置式半自動手槍(1903 Hammerless):

這是一款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勃朗寧所設計、并且由柯爾特專利槍械生產公司在20世紀初期生產的單動操作、擊錘內置式半自動手槍,發(fā)射.32 ACP口徑手槍子彈;而柯爾特M1908“袖珍擊錘內置式”(英語:Colt Model 1908 Pocket Hammerless)則是五年后推出的.380 ACP口徑衍生型。

盡管英文名為“Hammerless”(無擊錘),但M1903確實裝有擊錘。只是,擊錘被遮蓋及隱藏在套筒的后部下方。這樣射手可將手槍快速而且順暢地從口袋中取出來,而不會被擊錘所掛扯。

從1903年到1945年之間,總共生產了大約570,000把柯爾特袖珍擊錘內置式手槍,其中有五種不同樣式。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1970年代之間,其中一部分還被發(fā)配給美國陸軍和美國空軍將領;直到1972年,巖島兵工廠生產的柯爾特M15將官型號(M1911A1的緊湊型)取代了這些手槍型號。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M1908既獲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向所屬警察所發(fā)配,亦是美國警察(例如波士頓警察局)當中一款流行的型號。(巴頓也有一只1908不過到了1944年年中才收到)

由于M1903型和M1908相對較小并且易于隱藏,因此除了合法持有者以外,它們亦受到二戰(zhàn)以前時期的許多歹徒所青睞。據說阿爾·卡彭的外套口袋里就藏有一柄。

而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亦將一柄該手槍藏到她的大腿上、一直攜帶進到了監(jiān)獄以后,將克萊德·巴羅從監(jiān)獄中解救出來。

1934年7月22日,銀行劫匪約翰·迪林杰在比沃格拉夫劇院以外一條巷子被聯(lián)邦調查局特工擊斃時,正攜帶著該款手槍;而另一位著名的銀行搶劫犯威利·薩頓于1952年2月18日,在布魯克林區(qū)被警察拘捕時,亦帶著一只該款手槍。
還有一位意想不到的使用者:

老照片:
一戰(zhàn)期間,比利時軍隊的一名成員手持柯爾特1903手槍

書籍中的比利時軍隊的1903:


下面這一只1903就是比利時軍隊在一戰(zhàn)期間使用的一支:


影視作品中:
電影《巴頓將軍》中

電影:《致命時刻》中

電影《公眾之敵》中德普攜帶的一支


二戰(zhàn)中的1903:
1903有作為租借法案的物資給了英國人,不過他們的特別行動執(zhí)行處(SOE)也曾向柯爾特公司訂購了1000只這款槍,而這只就是其中一只:


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支:
這支屬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駝峰航線飛行的美軍運輸機飛行員的卡爾·魯本·達頓上校

卡爾·魯本·達頓上校:

卡爾·魯本·達頓上校在中國:

蘭開斯特手槍(Howdah Pistol):

這是一款由英國械設計師并在19世紀中后期生產的多管(2或4管)式手槍,發(fā)射各種中央式底火手槍彈藥——主要是.38 S&W(.38/200)、.450亞當斯、.455韋伯利和.577史奈德——等各款子彈。

該槍的設計師之一,為于1847年就成為他的父親查爾斯(Charles Sr)的學徒的倫敦槍匠查爾斯·蘭開斯特。


該槍是19世紀中葉流行的胡椒盒(Pepper-box)槍式設計的槍械的現(xiàn)代化版本。與這些還在用火帽的槍不同的是,蘭開斯特手槍是為裝填更現(xiàn)代化的銅質定裝彈藥而設計的。其獨特的橢圓形膛線還使得其能夠發(fā)射.410號徑霰彈。

蘭開斯特手槍有時又被歸類為狩獵手槍,由于其開火速度更快而且相對于當時的轉輪手槍而言可靠性更高,因此它在駐扎在英屬印度和帶英其他位于非洲的英國軍官當中頗受歡迎。在狩獵大型動物(例如老虎或角水牛)時將其用作近距離防御武器的獵人和探險家亦給予了它高度評價。

與轉輪手槍不同的是,由于蘭開斯特手槍的膛室與槍管之間并沒有間隙,因此在發(fā)射時并不會泄漏燃氣。它有一款稀有的衍生型,是為雷瓦(Rewa)的大公而制作的獵槍,采用四管步槍的形態(tài)。由于過于罕見是在沒找到圖而且也沒啥描述,我個人猜測可能類似下圖:

不過切勿把大表哥里面的蘭卡斯特連發(fā)步槍(Lancaster Repeater當作雷瓦(Rewa)的大公的獵槍版蘭卡斯特。

大表哥里面的蘭卡斯特連發(fā)步槍是基于溫切斯特1866型杠桿式連珠步槍的不過大表哥時間線這會兒是1899年。。挺那啥的哈哈。很遺憾我沒能找到使用蘭卡斯特手槍的老照片或者畫作所以這里就沒有老照片了,至于這玩意兒會不會出現(xiàn)在一戰(zhàn)戰(zhàn)場這挺難說,指不定有不要命的瘋子這樣干呢。(不過大幾率沒有)

完結撒花,喜歡這篇的朋友可以給個幣支持一下,對這個系列感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一下往期。
好了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