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胖:為什么大家都覺得在地鐵上喝水很合理?


老實說,我“脫離群眾”很久了。
對較長距離的交通行為我要么選擇開車,要么選擇打車。一來密閉空間里個人行為相對自由些,二來有這個基礎條件我就不愿意體驗擁擠。
但以前坐公交或坐地鐵的時候我是不愛在這些公共交通工具上吃喝的,這屬于個人習慣,跟素質無關。我想我當時應該擁有在公交和地鐵上吃東西與喝東西的權利,至少在當年。

而且我記得當時在地鐵上我看見過很多次有人吃早點,也看到過有人喝水。可能這和一個地方的生活節(jié)奏有關,畢竟在北京,如果離公司很遠的話通勤的時間會很長,一天花兩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在路上不是新鮮事。對于早出晚歸的上班族而言,路上恰是這些人消化餐點的唯一選擇。
后來人們對公共素質的要求漸漸提高了,在地鐵上吃東西的場景就少了很多,不過喝水還是可以的。起碼大部分人對喝水并沒有素質要求,也不大會有人在地鐵上喝豆汁……

所以南京女子在地鐵上因為喝水被處罰這事一出來就讓人難以理解:
地鐵上喝水為什么要被禁止呢?
今天網上看“生活科普”,我也才知道原來國內十家地鐵公司有四家不允許在地鐵上喝水,分別是北京、上海、南京和青島。換個角度看十家公司有六家允許乘客在地鐵上喝水——
略占上風。
如果不是因為女子在地鐵上喝水被處罰,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這種行為有什么不妥。因此網上幾乎是一邊倒地表示對這種規(guī)定接受無能,它“詭異”就詭異在:
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是否與明文規(guī)定相沖突。

網友們對此舉出了大量的事例來論證“地鐵不允許喝水”的不合理性:
一、在密閉空間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對環(huán)境的感應不同,有些人需要補充水分來應對炎熱的季節(jié)或干燥的氣溫,不喝水很容易造成生理不適。
二、如果“不允許喝水”是怕飲水者不慎打翻水杯讓水灑了一地則大可不必,因為如果拿不住的話,不喝水也會灑一地。
三、地鐵里不讓喝水就不要擺放那么多飲料販賣機,當然這一條我先替地鐵公司“擋”一下:
買了飲料不代表可以在地鐵上喝,在站臺或出站時喝也可以,目前沒有“明文規(guī)定”具體操作步驟,所以一旦有了“新聞”,可能就是我下一篇文章的題材。
四、同樣是環(huán)境考量,每逢雨季時乘客從外界帶到車廂里沾染了鞋子、衣服和雨傘上的水漬同樣也很影響車廂整潔,也同樣不可避免。
五、無法設身處地為乘客著想,那么規(guī)定就必然會有不合理的地方。

7月25日,有記者發(fā)現(xiàn)南京女子在網上發(fā)布的地鐵處罰告知內容被刪除或隱藏,另外,該女子還在社交賬號的簡介上寫道“第一次被警告,沒罰款”。
這個……挺有意思的。
昨天南京地鐵也作出了回應:
“感謝大家對南京地鐵的關心,一定充分論證研究,不斷優(yōu)化工作……”

在此之前,記者也曾采訪過南京地鐵,客服人員稱“喝水是‘飲’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另外也有某地同樣規(guī)定不允許喝水的客服表示“可以在上地鐵前喝,或者下車再喝?!?/p>
如果問“禁止喝水”的顧慮從何而來?則可能要等到下一位在地鐵上喝水被處罰的乘客回答了。
上述地鐵公司中,上海、北京和南京運營了至少二十年,對地鐵服務和乘客實際需求等應該了解得很詳細了,然而難堪的是“不允許喝水”這條規(guī)定如果不執(zhí)行的話沒有人會較真,頂多嘲弄一下“擺設式規(guī)定”,如果像南京地鐵這樣真的執(zhí)行一下,就會面對大規(guī)模質疑——
如果合理,為什么大家要反對?
如果不合理,為什么要存在這條規(guī)定?

我相信能夠連續(xù)三天成為熱點事件的這樁“小事”同樣在考驗運營單位是否認真且用心照顧乘客的體驗,或者干脆說——
有沒有把乘客體驗和實際訴求放在首位?
總不至于像我這樣“脫離群眾”那么久,可即便如我這樣憊懶的人,也知道“喝水”是不應被處罰的。
我認可南京地鐵聲明的態(tài)度,也期待有些關于公共交通設施中的不合理之處能盡快更正,因為有些規(guī)定如果你不認真的話它就是個擺設,但一旦認真會發(fā)現(xiàn):
大家都在反對。
這是一種尷尬,是一種“你不在人間,卻審視人間”的尷尬。

(免責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