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孤獨的時候,讀讀他


聶魯達可能是最會寫情詩的現(xiàn)代詩人。
他從13歲起便在雜志上發(fā)表詩歌,20歲時一舉成名。
聶魯達憑借敏銳的觀察和對細膩感情的捕捉,將愛情最微妙的部分寫進輕盈的句子里。但在創(chuàng)作的后期,聶魯達將敏銳的心獻給了更加宏大的主題,關(guān)于國家,關(guān)于文明。
詩集《寫給星期五早上不聽海的人》中,聶魯達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像一道道海浪,就如他所說:
無論被囚禁之人在哪兒,
無論他在何處遭受秋日的懲罰
我都會帶著流浪的波濤出現(xiàn),
我都會從窗戶中穿過
文末有贈書活動

?作者 | 張文曦
?編輯?| 王亞奇
講起聶魯達,就不能不提他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時至今日,這部作品中的許多詩句已然成為了男女對于愛情幻想的代表——“我要對你做春天對櫻桃樹做的事”“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在我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作為曾經(jīng)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智利詩人,聶魯達有著高度多面的人生:他出任過智利駐多個國家的大使和領(lǐng)事,并且政治生活也不只停留在外交工作上,當過參政議員,甚至還被智利共產(chǎn)黨推選過成為總統(tǒng)候選人;1938年恢復(fù)了外交官身份后,他曾利用自己的身份將2000名在法國逃難的西班牙難民送往智利,讓他們遠離戰(zhàn)亂;一生中來過三次中國,讓齊白石現(xiàn)場作畫......
有人說,聶魯達的一生中有兩大主題,一個是愛情,另一個是政治。讀者或許難以一下子了解他的全貌,而僅僅是他作為詩人的一面,就已經(jīng)足夠迷人。

[智利] 巴勃羅·聶魯達 著,盛妍 等
?譯新經(jīng)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22-6

20歲,一夜成名
聶魯達出生于智利接近南極的孤獨小城帕拉爾。不像同時期的博爾赫斯,聶魯達的家境普普通通,甚至并不富足。在發(fā)表第一本詩集《晚霞》時,他賣掉了僅有的家具和全部家當后仍然差幾個比索。

聶魯達的父親是一名鐵路工人,母親是一名小學(xué)老師,在聶魯達出生不久,母親就因病去世。生長于這個智利的小鎮(zhèn),聶魯達的文學(xué)視野并沒有被地域和家境限制。
在當時,家人并不太理解聶魯達對于寫詩的熱情,幸而當時還未獲得諾貝爾獎的智利詩人加布里埃拉·密斯特拉爾十分鼓勵聶魯達寫詩,還推薦了許多文學(xué)作品給他,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像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學(xué)巨匠寫的俄國文學(xué)。
很多人不知道,聶魯達其實是這位詩人的筆名,聶魯達的原名叫做內(nèi)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13歲的時候,聶魯達就開始在雜志上刊登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

作為鐵路工人的父親對寫詩這一行為有著天然的偏見,并不支持自己的兒子寫詩。所以,當16歲的聶魯達準備在一個更加大型的雜志上發(fā)表詩歌時,為了避免父親的責(zé)罵,他干脆根據(jù)仰慕的捷克詩人揚·聶魯達的姓氏將自己的筆名改成了“聶魯達”。從這以后,聶魯達這個名字開始成為智利的文化符號之一。
20歲是聶魯達一生中的轉(zhuǎn)折點。進入圣地亞哥大學(xué)之后,聶魯達更加狂熱地寫詩。在他20歲的時候,《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出版。聶魯達憑借這一作品,登上了智利詩壇。

[智利]巴勃羅·聶魯達 著,陳黎 張芬齡 譯
新經(jīng)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14-6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里,充沛濃烈的情感和充滿想象力的語言纏繞在一起,形成了聶魯達獨有的風(fēng)格。那句“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樣”寥寥數(shù)筆,就將詩人心里遙遠而哀傷的愛戀表達了出來,詩句并不復(fù)雜,卻令人印象深刻。

不寫愛情的詩人,是奇怪的詩人
聶魯達是一位復(fù)雜的人物。但是更多人對他產(chǎn)生興趣,還是由于他的情詩。
讀聶魯達的詩,像是在撥弄一根松弛有度的橡皮筋,讀者能從其中的悖論(愛情這么短,遺忘那么長)中感受到語言的張力;有時筆觸很輕(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樣),卻能道出愛而不得的無奈與回避。
聶魯達的詩歌以情詩見長,而情詩里的諸多靈感,其實都來源于聶魯達在現(xiàn)實中情感充沛的愛情生活。

進入到圣地亞哥大學(xué)之后,聶魯達愛上了一位叫做阿爾貝蒂娜的少女。那首膾炙人口的《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就是聶魯達用來向她表達愛意的作品。
我記得你在去年秋天的樣子。你像灰色的貝雷帽和寧靜的心。
——《我記得你在去年秋天的樣子》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悲哀的詩。我愛她,而有時她也愛我。
——《今晚我可以寫出》
聶魯達對阿爾貝蒂娜重視有加。阿爾貝蒂娜喜歡戴灰色的貝雷帽,于是“灰色的貝雷帽”也出現(xiàn)在了聶魯達的詩歌里。然而,校園內(nèi)的相戀時光并不長久,一年多后,阿爾貝蒂娜就在父親的安排下轉(zhuǎn)學(xué)去了別的地方,而長情的聶魯達開始了他的寫信生涯。

根據(jù)記載,從1921年到1932年,聶魯達給阿爾貝蒂娜寫的書信就有上百封之多。相比聶魯達的癡情,阿爾貝蒂娜卻始終冷淡回應(yīng),最終,這段讓聶魯達痛苦的愛情也不了了之。
在擔任外交官期間,在爪哇的巴達維亞,聶魯達遇見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亞,但在新婚不久返回家鄉(xiāng)智利的長途旅行中就結(jié)束了對妻子的愛。聶魯達的第二段婚姻是和一位阿根廷社會活動家,最后因為兩人20歲的年齡差而結(jié)束。
除了校園內(nèi)的阿爾貝蒂娜外,對這位情圣詩人影響最深的或許是第三任妻子瑪?shù)贍柕?。這段戀愛關(guān)系,實際上是與第二任妻子的婚姻同時并行的。這也是這位情圣詩人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在與瑪?shù)贍柕律畹娜兆永铮欞斶_為愛人創(chuàng)造了包括《船長的詩》《愛情的十四行詩》在內(nèi)的許多情詩作品。
他無疑是浪漫的,也只有情感足夠充沛的詩人才能寫出浩如煙海的情詩。聶魯達曾經(jīng)和西班牙著名當代詩人安東尼奧·科利納斯在米蘭進行過一場關(guān)于文學(xué)的對話。告別的時候,聶魯達為了回房間拿幾枝玫瑰花給科利納斯的夫人,險些耽誤了飛機。
愛情是聶魯達人生拼圖中的重要一塊,他對愛情始終保持深情的凝視,而這位詩人對于情感的投入在道德方面的糾纏,只能留給后人評價。

小說是肉排,詩歌是最后一道菜
據(jù)說,聶魯達從10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而小說這一體裁,也在聶魯達的文學(xué)啟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談及關(guān)于小說和詩歌的關(guān)系,聶魯達說,小說是文學(xué)中的肉排,是人們使勁想要吃的菜肴。而詩歌是最后才上的一道菜。
在聶魯達的詩歌作品中,我們也能看見詩歌與小說隱蔽的互文關(guān)系,譬如在《馬丘比丘之巔》中關(guān)于人民因暴力、貧困和苦難造成的不幸進行表述,比此前較為零碎的情緒表達多出一種敘述性。

1971年,馬爾克斯應(yīng)聶魯達的邀請赴巴黎參加聶魯達的諾貝爾獎慶祝晚宴。在電視臺的建議下,兩人進行了一場對談并留下了一段文學(xué)巨匠與詩歌大家談話的珍貴影像。盡管如他們所抱怨的,一次真正的談話不應(yīng)該有這么多記者和攝影機在場,但他們還是在這次談話中貢獻了不少關(guān)于文學(xué)的寶貴探討。
在談話中,作為一個小說家,馬爾克斯向聶魯達提問:“你認為詩歌是讓你和真實漸行漸遠,還是詩歌會幫助你闡釋和發(fā)現(xiàn)了真實?”
聶魯達回答道:“詩人都要有某種與生活的真實、當前的真實及生命的真實遠離的趨勢?!?/strong>聶魯達嫉妒小說家可以直接地講述故事,而馬爾克斯也坦言自己正逐漸向詩歌靠近,尋求一種詩意化的表達。
對于自己所在的領(lǐng)域,聶魯達從來都覺得自己的歸宿只能是詩歌。聶魯達曾將自己比喻成河里的一條魚,只能在詩歌的河流里游來游去,永遠無法在其他地方漫游。

而在談?wù)摰皆姼柽@種文體所能書寫的內(nèi)容時,他卻認為對于詩人來說,所有道路都應(yīng)該是開放的:如果一個詩人不寫男女之間戀愛的事情的話,這個詩人是個很奇怪的詩人;如果一個詩人不寫祖國的天空、大地和河流,那他也是一個奇怪的詩人。
聶魯達這樣想的原因在于,他認為詩人應(yīng)當向別人顯示出事物的本質(zhì)。
詩歌的靈感來源于現(xiàn)實中的情感,來源于現(xiàn)實的山川河流,卻需要和現(xiàn)實保持一段應(yīng)有的距離,即詩歌應(yīng)該隱秘地關(guān)注本質(zhì),從而讓詩人的靈魂和讀者的靈魂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取代的聯(lián)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詩人遠離生命的真實,恰恰是為了通過語言和想象將生命的真實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xiàn)。

聶魯達,寫的不只是情詩
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聶魯達說道:“我認為詩歌是一時的、莊嚴的舉動,孤獨與聲援,情感與行為,個人的苦衷,人類的私情,造化的暗示都在詩歌中同時展開?!?/strong>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為年少的聶魯達贏得了最初的聲譽,奠定其在詩壇的地位。但這并不代表聶魯達后期的政治詩歌不如前期那般值得研究。早期《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對青春的孤獨、存在的痛苦、對愛情生活的狂熱的敘述,都是一種美麗的詩意幻象。
而到了后期,以《西班牙在心中》《馬丘比丘之巔》為代表的聶魯達的詩歌作品則呈現(xiàn)出一種區(qū)別于人類情感世界的廣闊性,那就是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社會使命的呼喚。

[智利]巴勃羅·聶魯達 等著
作家出版社,2015-8
《西班牙在心中》則是寫于1936年的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之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被視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因許多詩人、作家的人道支援與抵抗,這場戰(zhàn)爭也被稱為“良心之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爭中,聶魯達的摯友西班牙詩人洛爾迦被西班牙右翼的長槍黨殺害,這件事情直接促成了聶魯達的寫作轉(zhuǎn)向成為基于歷史使命和人類精神的寫作風(fēng)格。
土地應(yīng)該是長麥穗和金花菜的,如今卻只有血跡。
——《西班牙在心中》
馬丘比丘是一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東南部的印加古城遺跡。1943年10月,聶魯達游覽了這座南美大陸留給后人的古跡,而這次與古代文明的接觸,深刻地改變了聶魯達的思想。

根據(jù)聶魯達的說法,他回想著古代的美洲人,想到現(xiàn)在的自己對這些人類的珍寶視而不見,他不能再保持沉默了,因為“如果我們踩在同一片承前啟后的土地上,我們與那些美洲社會的崇高努力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我們就不能忽略它們,我們的無知或者沉默就不僅僅是一種犯罪,而且是一種失敗的延續(xù)”。
《馬丘比丘之巔》就是在參觀完這個遺址后創(chuàng)作的。在這十二組詩里,聶魯達寫了播種的佃戶和腳手架上的泥水匠,也寫了對人類苦難的思考。
就此,聶魯達那種著重于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復(fù)雜情感的早期階段已經(jīng)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站在歷史和人類的角度對意義的追問和社會使命的呼吁。一個在情人耳邊低語的情詩詩人,變成了一個飽含著激憤情緒、為人類呼號的倡導(dǎo)者。
在光明與莊嚴的婚禮的旗幟上,
配合著槍矛和鼓的雷鳴,
你的手指是不是也曾將
那抽象的玫瑰,那寒冷的線條,
那新的谷物的血污了的胸膛轉(zhuǎn)移到
發(fā)光的織物上,堅硬的洞穴里,
被埋葬了的美洲,你是不是也在那最深處,
那痛苦的內(nèi)臟中,保存著鷹一般的饑餓?
——《馬丘比丘高之巔》之十
在《西方正典》的《博爾赫斯、聶魯達和佩索阿:西葡語系的惠特曼》一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話:“菲爾斯蒂娜說,惠特曼預(yù)示了聶魯達詩中的語調(diào)情愫:‘誠摯的人類同情心,贊許物質(zhì)力量和感官性,對大眾生活與勞動的意識,對人類前景的豁達感,以及詩人自愿成為一名救贖者?!艺J為這最后一個形象尤為重要?!?/p>
向我指出你們在那里倒下的巖石,
向我指出使你們受到折磨的木頭,
為我指點出古老的燧石,
古老的燈具,幾世紀以來
把人打得皮開肉綻的鞭子和閃爍著血光的斧頭。
——《馬丘比丘之巔》之十二
如果說聶魯達寫的只有情詩,那么他最多不過是一個將語言和想象運用到極致的愛情金句詩人。但是聶魯達遠遠不止于此,他的作品完成了從個體情感到生命、社會、歷史乃至人類層面的飛躍,一種崇高性得以逐漸凸顯。
聶魯達向人們表明,細致的詩人同時也可以是廣闊的詩人。愛情賦予了他極致的情感體驗,而對歷史和社會使命的思考則最終讓他擁有了拉丁美洲般的廣闊。

今?日 互 動
聶魯達的哪首詩最打動你?請留言與我們分享
我們將選出3位讀者
贈送聶魯達詩集《寫給星期五早上不聽海的人》

·?END ·
作者丨張文曦
編輯丨王亞奇
校對 | 楊潮




喜歡這篇文章,請讓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