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筆記|眨眼之間:電影剪輯的奧秘

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1943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美國男剪輯師、編劇、導演。代表作品:英國病人、對話、現代啟示錄、教父3等。獲獎記錄:九項提名(六項剪輯,三項混音)。1980年,憑借《現代啟示錄》,獲得第52屆奧斯卡最佳音響獎。1997年,憑借《英國病人》,獲得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音響和大獎。?2015年,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遠見獎。

01 剪切:可見與不可見的缺口
電影剪輯不是把素材連接這么簡單,它是發(fā)現一條道路的過程。可供操作的素材越多,可走通的路徑也就越多,這些路徑相互交錯使得可能性更加復雜。
試映、討論、倒片、再回放、會議、修改日程、存檔、記筆記、記日志、心無旁騖的審慎思索。找到那個剪切點,那是從一個鏡頭轉向另一個鏡頭的時刻,它應該看起來完全自然,簡單、不費吹灰之力。
02 為什么剪接可以被接受?
實際上,我們每天醒來,從睜眼到閉眼,接受的視覺現實是一個連續(xù)不斷、前后關聯(lián)的圖像流。20世紀初,人類遭遇到新的視覺現實,這就是經過剪接的電影。
事實上,電影每秒都被剪斷24次…觀眾就只看到某種語境的連續(xù)運動,而非每秒24個不同的語境。如果視覺位移太大,我們就被迫把新圖像評估為不同的語境。
而真正接受起來有問題的,是既算不上微妙、也算不上巨大的錯位。比如,全景人物切到稍近的踝關節(jié)的人物全身…這種不同并沒有巨大到足以重新估量語境。(跳切)圖像轉換既非由運動引起,又非由情景變化引起,這種“跳的感覺”造成神經上的不適。
發(fā)現電影可被分段地、不連續(xù)地拍攝,類似于發(fā)現了飛翔的秘密,掙脫了時空這大地的束縛。非連貫拍攝也給我們機會,為每種感情或者情節(jié)點選擇最佳機位、角度,這樣剪輯到一起就可以積累出更大的沖擊力。
03 把拍壞的部分剪掉
剪輯是結構、色彩、驅動力、對時間的操控。
某影片本來是部黑猩猩電影,有人想把它弄成人,結果兩者都不是了。本來想探討復雜微妙,結果大公司介入填充大量色情、動作戲,影片被毀了。
04 以少勝多
最重要的原則,用最少的元素完成最多的功能。用必不可少的元素使觀眾想象力介入故事,暗示比說明更有效。
交代細節(jié)越多,就越會鼓勵觀眾變成純粹的旁觀者和評判者,而非參與者。如果剪輯師,沒有自信讓別人時不時地自己選擇該看什么,或者純粹把東西留給別人去想象,那么他就是企圖追求一種徹底控制,這個目標最后會因自我摧毀而無法實現,觀眾會感到被束縛。
注意,剪輯所造成的現實的突然斷裂感,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表達工具。
05 剪輯的六條原則
理想的鏡頭切換原則
1 ? 51% 情感 忠實于此時此地的情感狀態(tài)
2 ?23% 故事 推進故事
3 ?10% 節(jié)奏 節(jié)奏有趣的正確時刻
4 ?7% ? 視線 是照顧觀眾的視線在銀幕畫面上關注焦點的位置
5 ?5% ? 二維 尊重畫面二維平面特性,即三維空間轉二維后的語法(如180度軸線)
6 ?4% ? 三維 尊重畫面所表現的實際空間三維連貫性(人物空間位置和相對關系)
情感、故事和節(jié)奏是極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要犧牲前一項來照顧后一項。
06 誤導:魔術師的障眼法
把自己放在觀眾的位置上。
07 畫幅邊緣以外
只看畫面內存在的東西,放棄應該放棄的。
08 描繪夢境:訴說者與傾聽者的合作
剪輯師的任務,是不斷提供另外的選擇作誘餌,來引導導演沉睡的夢境奮起自衛(wèi),從而更完全地顯現自身。同樣這個關系也可以反過來。
09 團隊協(xié)作:多個剪輯師合作的問題
多人剪輯優(yōu)勢是效率,問題是可能缺乏一致性。

10 決定性瞬間
“我喜歡這個畫格”排列組合截下來的照片,獲得一種剪輯上的跳躍。照片為一種情感的語言提供了一種象形文字。
選擇正確的圖像,并讓那些圖像以正確的速度兩相跟隨,從而表達特定照片捕捉到的東西。
決定性瞬間的圖像往往接近剪輯點。
11 手法與設備:石頭與陶土
剪輯是一種舞蹈,一種濃縮、結晶的舞蹈。
你無法將自己的要求具象化,但你看見它時會立即辨認出它來??匆娝?,就會發(fā)現它的新可能性,但無法事先把它當作一個選擇來斟酌。
12 試映:反射性疼痛癥
導演和剪輯完成90%,影片最后的10%需要觀眾的參與才能完成。
不要盲目的響應觀眾,但觀眾的在場會是一種糾正力量,可以阻止某些過分迷戀所導致的對影片的腐蝕。試片是一種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方法。
面對觀眾都不喜歡的一場戲,你的直覺是去解決這場戲,但可能這場戲本身沒問題不需要修改,需要澄清的是五分鐘前的某個說明段落。不要簡單的在胳膊上動手術,去找找是不是別的哪里的神經萎縮了。
我們是在錯誤地剪掉整部電影的靈魂,還是在切除可有可無的闌尾呢?
13 別害怕,這不過是電影
夢境中,圖像都是片斷性的,相互間的組合銜接比我們白天的現實經驗要奇怪和突然得多,這非常接近剪輯想達到的效果。
對我來說,完美的電影仿佛是在眼睛后面展開一樣,是你的眼睛在投射它,所以你看見的就是你想看見的。電影正如思維,它是最接近我們思維過程的藝術。
眨眼這種生理機制,它打斷了我們感官中顯而易見的視覺連貫性,我的頭可以平穩(wěn)地從房間一邊轉向另一邊,但實際上我把這中間的視覺圖像流切成了有意義的碎片,以便并置、比較重要的信息,而避免讓那些不相干的信息擋在中間。但我能用這樣的方式做出的信息并置是有局限的,我們不能在時間或空間中作來回穿越,而這一點正是電影和夢的特權。
我們時而生氣怒目圓睜,時而內心激蕩不停眨眼。我們的眨眼頻率,跟我們的情感狀態(tài),思考的特質和思考的頻率相關度更高些,而非僅僅與我們碰巧置身的空氣環(huán)境有關。眨眼具有某種將思考做出內在區(qū)隔的功能,或者無意中流露出我們內心經歷的區(qū)隔過程。不光是眨眼的頻率,眨眼的時機同樣意味深長。一旦你的聽者明白了你在說什么,那一瞬間他就會眨眼,不早也不晚。那么在眨眼發(fā)生的那一格,就是我們的剪輯點。
這里必須強調,一個剪切本身不能創(chuàng)造一次“眨眼的瞬間”。我們必須把現實世界切割,否則現實就像沒完沒了,沒有間隔標點、完全無法把握的字母串。
14 法網
剪輯師要把自己浸淫在好演員表演帶來的節(jié)奏感中,并找到方法來把這種節(jié)奏延伸到表演未能到達的地方。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有意無意地觀察演員什么時候眨眼睛。
一個人說完一句話,停一下,鏡頭才轉向另一個正要說話的人。這樣的方法具有一種硬邦邦的、警察詢問般的真實感。但如果你旁觀兩人對話,你不會把注意力單單放在說話者身上。一個鏡頭的分叉點是由鏡頭本身的節(jié)奏和直到那一刻之前觀眾的想法有機地固定下來的。
某人正在講話,講完之前鏡頭就切開,我們可能是在誘導觀眾覺得他說的話只有字面意義;如果他講完好久鏡頭依然停留,觀眾看到他眼里的表情,可能沒有說真話。當你采用這樣的方法,你就能聽在說話者和傾聽者之間以一種心理上有趣的、豐富而且正確的節(jié)奏來回切換,從而反映出真實生活的注意力轉移和意識達成。
這樣,你就建立起一種節(jié)奏,可以強調和反襯正在被表達或者被思考的那些東西。當你覺得自然舒服的眨眼時刻,就是剪輯點正確的時候。
1 找到那些潛在的剪輯點(對照眨眼的時機可以幫助你實現這一點)
2 測定每一種剪切方式對觀眾產生的效果
3 從那些效果中選出最合適的電影效果
統(tǒng)計數據表明,生活的眨眼頻率和電影的剪切頻率非常接近。應該找準眨眼的時機,或許要提前那么一點點,剪輯點應當是一個“潛在的”眨眼點。
剪輯的工作,一部分是預先考慮觀眾的思維,一部分是控制觀眾的思維。
15 漫天星光閃爍
剪輯師的中心責任:在最微觀和最宏觀的尺度上,建立起一種有趣的、保持一致的情感與思考的節(jié)奏來,讓觀眾信任并把自己全部交付給電影。
一部剪輯優(yōu)秀的好電影會讓人感到它仿佛是觀眾自己思想情感令人激動的深化和延伸,所以他們會把自己投入電影。
下篇 數字剪輯的過去、現在以及設想中的未來
09 數字剪輯——更快、更快、更快
過去五十年來,電影鏡頭的切換頻率一直在增加,受電視廣告等影響,我們習慣了一種快餐化的視覺語言,為了在昂貴的廣告時段里壓縮進更多的信息并吸引、維持觀眾注意力。
細節(jié):1 細節(jié)與畫面節(jié)奏相關;2 最高清晰度采集畫面;
畫面尺寸:1 小屏幕一眼掃過,大屏幕是細看;2 電視是看的媒介,電影是細看的媒介;3 設法讓自己面對大銀幕,用紙剪出兩個小人,以此帶入想象大屏;
13 完全的藝術電影
觀影經驗正是這種遠古的精神洗滌(“離開家門”聚集在飄著火苗的黑暗中,跟氣味相投的陌生人一起聽故事)與情感結盟的劇場儀式的再生,只不過石器時代的篝火被不斷變幻的圖像代替,而那些圖像本身正在講述著故事,雖然它們在每一次的放映中都跳著同樣的舞蹈,卻在觀看者的腦海激起不同的夢想,將文學故事的恒定與劇場表演的即時性的完美結合在一起。
“家庭中的電影”和“影院中的電影”真正不同的是觀眾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
走出去意味著一些花費,一些不便,一些冒險。最神秘而又最重要的是,跟你坐在一起的那六個或六百個陌生人,他們面目不清的在場感難以估量地驚醒和放大了你觀察到的一切。
電影的持久存在是由人類在黑暗中對故事的渴望驅動的,這一點從未改變過,當下的技術革命將激發(fā)它的進一步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