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說德云】郭冬臨楊九郎《房不勝房》,好看
看了兩遍郭冬臨和楊九郎在抖音新春直播季演的小品《房不勝房》,越看越喜歡。
這個小品八成是年輕人寫的,年紀再大一點的人多半寫不出這么松弛溫暖的故事。
對我這代人來說,房子不是個輕松的話題。
不僅我,我的上一代、上上一代,都不是。
我一位梅州同學說在他老家如果有人造了屋是要立碑做傳的,我至今記得他用客家話回憶他家族里XX公的樣子。
最后他加了句:現(xiàn)在在農(nóng)村造屋不是難事了。
在我的老家,蓋房同樣是大事。
要石料,要木料,要付給匠人一麻袋麥子,一麻袋200斤,要管飯,飯要見葷。
我姑說我爺爺家蓋房的時候,她每天忙了婆家忙娘家,二十不到就扛兩家。
老人摸著石料上的刀痕說:現(xiàn)在看200斤麥子不算啥,那時候……
一家人苦熬苦業(yè)箍起來的窯,如今成了我們偶爾回去站腳的地方。
很多人離開家鄉(xiāng)進了城。
城里的住所也不好找。單位能解決一部分,沒單位以及單位解決不了的,就只有各顯神通。
房價越來越高,買房越來越難,為員工解決住房問題的單位越來越少,以住房為主題的文藝作品越來越不好做。
前幾天看到郭冬臨和楊九郎要在抖音新春直播季演《房不勝房》的預(yù)告,我有點擔心。這會是個什么節(jié)目,兩個喜劇演員會怎樣呈現(xiàn)?
我不想看苦大仇深,也不想看編劇以輕浮的態(tài)度用巧合的方式解決問題,更不想看什么喜頭悲尾。
我只想高高興興、舒舒服服地看個小品。
《房不勝房》讓我高興了,也讓我舒服了。
最讓我舒服的點有二,一是用了親戚感情來解決困境,二是兩個人物性格都健全。
前者近些年來很少有觸及,后者在喜劇作品中也很少見。
“長期借住在親戚家”,這本來是個非常尷尬難受的話題。
借住的覺得自己寄人籬下,縮手縮腳,搶著干活討好親戚,親戚還嫌麻煩。
被借住的覺得自己私人空間被入侵,親戚還跟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房不勝房》一開場,郭冬臨自我介紹說“我借住我表弟家,住了三年了,我都不好意思了?!?/p>
這句話交代得好,人物關(guān)系有了,故事有了,連大概的人物性格也給出了。
能借住三年,一定是推梨讓棗伯塤仲篪,兄弟親熱得很。
有這個交代,觀眾下意識地會放松。
親密關(guān)系里產(chǎn)生的誤會,比別扭關(guān)系里產(chǎn)生的誤會安全。
有親密關(guān)系打底,結(jié)局一定能皆大歡喜,且合情合理。
現(xiàn)在的觀眾不喜歡被迫以德報怨,不喜歡被親情束縛,親爹媽都要衡量衡量原生家庭的優(yōu)劣,更別說是表親了。
別扭關(guān)系要往大團圓結(jié)局轉(zhuǎn)變,很難說服觀眾。
《房不勝房》解決困境的方式好,人物也可愛。
表哥表弟都有優(yōu)缺點。
表哥的缺點是好嘀咕,多心,老覺得“他點我”“可不舒服了”;’優(yōu)點是有做客的自覺,不交租就幫著做家務(wù),還不亂動主人家的東西。
即使火龍果就放在桌上,表哥也不會理所當然認為那是自己能吃、該吃的。
可愛就可愛在這兒,又想吃又不好意思吃,于是就偷吃,還只偷吃一口。
表弟的缺點是懶,高興表哥會把家里打掃得“那是一塵不染,干干凈凈”;優(yōu)點是善良,最后表哥提出要住主臥,要先上廁所,他也一口答應(yīng)。
這么溫馨可愛又有趣,編劇沒少費心思吧。
難怪到了演出前一天,才把劇本給到演員。
得虧是郭冬臨身經(jīng)百戰(zhàn),帶著楊九郎這個舞臺經(jīng)驗豐富的小孩兒,最后呈現(xiàn)得很完整,效果不錯。
改進空間也有。
一是臺詞還不夠洗練,“佩服有房的人”不太對,應(yīng)該是“羨慕”。
二是有些情節(jié)還可以再改進,比如不要配樂,配樂一起我就覺得到煽情環(huán)節(jié)了,有點抵觸。還有郭冬臨演的表哥那大紅箱子出來得莫名其妙,鋪墊得不夠。
與其說一句“也沒什么好收拾的”就拎箱子要走,不如讓楊九郎說一句“哥您這箱子放這兒三年,哪回真走成了???”
三是楊九郎有點沒放開,反應(yīng)給得不夠多不夠細膩。
這個可以理解,拿到劇本時間段,琢磨人物的時間不夠。
但是,我還是希望楊九郎能給出更好的反應(yīng),不要顧忌合作演員前輩老師的身份,別怕自己做多表情給多了反應(yīng)是搶戲,要信任老師一定能夠接得住,也要信任老師一定不會嫌自己搶戲。
戲沒有搶來的,別聽網(wǎng)上那些說他搶戲、分不清主次的瞎說,上了臺該什么反應(yīng)就什么反應(yīng),大膽點兒!
總體說,《房不勝房》瑕不掩瑜,挺好看。
主題立體豐富,既有住房問題,又有親戚感情,還有對別人的關(guān)愛。
演員演技到位,66年生的表哥和89年生的表弟竟也不違和,果然還是郭冬臨,就是厲害!
小品是戲劇,相聲是曲藝。
曲藝和戲劇一直交錯生長,分裂融合。
貧則撂地唱書,達則粉墨登場,有條件就生旦凈末丑,沒條件就一塊醒木天下走。
窘迫得狠了,干脆連醒木都不要,有人就能演。
溯及本源,曲藝和戲劇并沒有很深的溝壑。
多涉獵、多見識、多學習,融會貫通,最后都灌注到舞臺上,不論什么藝術(shù)形式都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wù)。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