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動畫作畫手冊 Part2

翻譯:果殼里的墨墨
校對:竟然是個用戶名,NBHT
特別鳴謝:Buster
(文章頭圖:《涼宮春日的憂郁》,畫師:西屋?太志,圖文無關(guān))
(3)中割
“中割”是指已經(jīng) cleanup 過的原畫與原畫之間“割開的中間張”。雖說是“割開的中間張”,但也不是單純的在中間拆分就可以了。準確地說,中割是把原畫與原畫“中間的畫填滿”,是動畫人員的主要工作。本節(jié)將會介紹一些規(guī)則和提高效率的技術(shù)。
①? 線割り? 線割
首先我們介紹的是“線割”。這是指在描圖前不需要中割的,或者用定位尺固定前后兩張原畫就可以做到的簡單的中割。也就是說,在外觀的大小和質(zhì)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這是一定要掌握的技法。
下圖是一個小男孩翻動他褲子口袋的原畫。如果要在A①和A③正中間插入中割的話,即如下圖所示。

②? タップ割り? 定位中割(在工作中,除了定位尺外還需要夾子來固定紙張)
“定位中割”中的“定位”是指作畫工作中使用的定位尺。定位中割是利用定位尺穿過的孔洞(中心的圓孔與左右兩側(cè)的長圓形孔洞,即定位孔)的技術(shù)。接下來我們看看下面的圖。
這是對魔法杖從上往下?lián)]舞的動作進行中割。但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將兩張原畫重疊起來的話,由于存在角度,中割會變得較為困難。

下面來介紹定位中割的做法:首先,如圖①所示,在重疊的狀態(tài)下放入一張動畫用紙,先畫上大概的アタリ進行標記(譯者注:アタリ,作畫時用來表示物體形狀或配置的參考用的畫或線。比如用圓圈來表示人物的頭部,用十字線來表示面部五官的配置等)。同時先將可以用線割繪制的部分畫出來。
之后如下圖③所示,將第一張原畫放在透寫臺上,然后將下一張原畫偏移到最接近預定的構(gòu)圖上的位置,這樣動畫用紙會處于傾斜的狀態(tài),這時的定位孔很顯然會和紙張有著相同傾斜程度。
以剛才畫的アタリ為基準,將定位孔配合軌道(參考第22頁)重疊動畫用紙。位置確定好了后,就用準備好的夾子固定,以免三張重疊的紙錯位。
然后按照線割的要領(lǐng)進行中割。完成后,用定位尺穿過這三張原畫,應該就能得到形狀、位置都正確的中割動畫了。(如圖④)
定位中割是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都能使用的方法,比如有つめ(參考第20頁)指示的時候、物體大小變化的時候、背景在畫面中移動(即“背景動畫”)的時候等。因此一定要學會。
另外,這里也基本上使用的是線割。如果在這里畫粗線的話,會偏離輪廓線,既消耗時間,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③ 軌目指示(つめ/詰め)
“軌目指示”是用來表示中割間隔的動畫術(shù)語。
動作開始并加速的地方是“前づめ”(表示軌目指示在動作的開始階段較為密集,后同理),減速并停止的地方是“後づめ”,一系列的動作組合在一起的結(jié)果就是“両づめ”。

鐘擺是一個雙軌目指示的典型例子。在下圖中,鐘擺c處速度最快,隨著位置接近兩端的a、b點,鐘擺速度變慢。在最高點停留片刻之后,按照原來的路徑返回。?

④ 殘し(のこし)、返し(かえし)
圖1是角色揮動手臂的畫。由于存在慣性,在揮手的過程中,手部像被手臂的動作吸引一樣,動作相對手臂有些滯后。這個叫做“のこし”。在動畫的工序中,加入這樣的“のこし”可以使動作變得自然。
圖2是結(jié)合“のこし”來說明“かえし”的圖。
“かえし”是為了強調(diào)動作,超出對原畫進行中割的范圍來表現(xiàn)動作的技巧。(譯者注:“かえし”是用來表現(xiàn)物體在運動中“由于受力稍微移動回原位”的技巧。例如在圖2中,線條較粗的手臂是兩張原畫,線條較細的手臂是兩張原畫間的三張中割,可以看到有兩張中割超出了原畫揮手的范圍,然后手臂受韌帶、肌肉的作用稍微回移一小段距離,かえし就是表現(xiàn)這樣的物理現(xiàn)象的技巧,大家可以自己揮手感受一下。)(校者注:其實這里揮手的動作強行勻速停止觀眾也能接受,但是這本書中的作法大概是覺得會讓這個動作更加自然,另外只有原畫加了相應的要求或者軌目指示動畫才可以這樣畫。)
因此,與“のこし”不同,如果原畫工作階段沒有考慮到這個動作,就不能使用“かえし”。


⑤ 軌道
“軌道”是指某個物體或其部位運動的軌跡。
有時在原畫中會有相應的軌道指示,但是如果動作較為簡單就不會有指示了。無論如何,最好能通過原畫和律表判斷出相應的軌道,所以在這里學習一下吧。

不可以像上圖左側(cè)的反例一樣,用直線來貼合動作。在確定軌道時,應該考慮一系列的動作,而不是單看一張一張的原畫來決定。

(4)其他
① 紙張準備
在作畫過程中,如果需要使用普通尺寸(標準)的紙不能滿足的的大畫幅或者長畫幅時,作畫人員會自己制作紙張。(從更大的紙上裁切或者粘貼)
即使是長畫幅或者大畫幅(大判),只要圖案不超過標準范圍,也可以使用標準紙張(校者注:這里說的情況是不超過標準框的情況,超過了安全框但依然能掃描到,就不需要更大的紙張)。這里我們說明一下什么時候需要使用更大的紙。
為此,我們先來看什么是標準紙張:

這個紙張大?。ㄗg者注:TV動畫一般是A4大小)是較為基本并且最常使用的。
如果框外還有畫的話,需要把輪廓線延伸到紙的邊緣。
接下來說明需要大畫幅紙張的情況。
PAN(パン)、S.L(スライド/slide),可參考第72頁。
但攝影范圍水平或者垂直、斜向移動時,紙張的尺寸也會隨之上下左右加長。



如果作畫用紙的規(guī)格大于標準尺寸,就要按照原畫的指示準備更大的紙。涉及到像這樣的大畫幅、長畫幅工作時,一定會指示畫面的畫框(一般由原畫人員負責)。指示中會寫有攝影指示和攝影開始、結(jié)束的區(qū)域。
② 下定位
作畫時,如果定位孔在下方而非上方的效率更高,也有可能會在下方打上定位孔,這個叫做“下定位”。
根據(jù)需要,有時上下兩邊都會有定位孔。
③ 工作完成后的檢查
確認張數(shù),按號碼順序檢查是否有忘記的中割,每個圖層最后是否有END標志。
線條有沒有斷、有沒有填涂錯誤、有沒有忘記標注空白指示。
是否按照原畫注意事項(中目パチ(即中割中的開閉目)、中セリフ(即中割中的口部開合)、軌目指示等)進行動畫工作。
每卡A1層的動畫用紙是是否寫著作品名、集數(shù)和鏡頭編號?
④ 作為動畫人員
所謂動畫,只有完成了中割以上的工作才稱得上是動畫工作人員。
成品動畫影像中的線條是動畫工作人員畫的線條,動畫是左右影像質(zhì)量的重要工序。
必須掌握扎實的技術(shù),做負責任的工作。
另外,對自己的工作量進行把控,對于進行工作也很重要。(校者注:其實中割動畫的工作雖然說是描線和加中割,但是本質(zhì)是整理原畫進入到下一個工序,描線和加中割是必須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