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30發(fā)!德國用20年研制的科幻步槍,性能先進卻死活沒人要(轉自軍武)
(軍武同意轉載的)
【軍武次位面】:概略北方

有些時候太先進了,也不是啥好事
人類步槍的發(fā)展歷史,從早期火槍的火藥+彈丸開始,陸續(xù)發(fā)展到火帽+火藥+彈丸,最終發(fā)展成為了金屬彈殼定裝彈的成熟時期,并一直沿用至今。金屬彈殼作為槍械發(fā)展歷史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也曾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不過到了20世紀70年代,也有幾個國家企圖拋棄金屬彈殼,研制使用無彈殼子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德國HK G11步槍了。

▲19世紀步槍的紙殼彈也勉強算是無殼彈
因為發(fā)射瞬間紙殼被燒光,不需要拋殼
60年代,小口徑步槍成為世界潮流。與英美相比,擅長機械設計的德國人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小口徑化雖然在單兵武器性能上有所提高,但無論口徑變多小,如果不脫離彈殼的瓶頸,就無法擺脫傳統(tǒng)步槍的缺點和技術局限性。他們準備研制一款全新的、劃時代的步槍。

▲德國HK G11,外形是不是很科幻?
新步槍在西德軍方的支持下開始研制,由HK公司負責槍械部分,諾貝爾炸藥公司負責無殼彈的部分。經過反復試驗,1969年諾貝爾炸藥公司研制成功了無殼彈,HK公司在1974年推出了原型槍。

▲第1型無殼彈原理驗證槍,口徑4.3mm
這款原型槍采用無托結構,射速高達1800發(fā)/分以上的超高射速三發(fā)點射和低至400發(fā)/分的全自動射擊,測試成績優(yōu)秀讓德軍非常看好。

▲G11的最快射速可以一秒30發(fā)
但是隨后的測試狠狠打臉,因為早期的無殼彈不夠成熟,測試中發(fā)現(xiàn)G11的4.3mm無殼彈太易受風力影響,在300米距離上散布圓直徑居然有1.8米,比5.56子彈還不準,為了改善彈道性能,諾貝爾炸藥公司又研制了新的4.7mm無殼彈,HK公司也為此研發(fā)出多款原型槍。

▲G11使用的4.7mm無殼彈
那個棕色長方體是發(fā)射藥
G11的DM11型無殼彈獨具特色,整個就是一個由HMX耐高溫火藥壓制而成的長方型藥柱,彈頭深埋入藥柱內,彈頭底部和可燃底火之間有一個裝擴爆藥的銅盂。彈頭前方安裝有一個塑料彈托,可以幫助彈頭進入槍管后有更好的氣密性。這種無殼彈節(jié)省了金屬彈殼,重量大大減輕。

▲5.56子彈(左)與4.7無殼彈對比
因為沒有金屬彈殼,4.7mm無殼彈比北約5.56mm子彈輕50%,體積也只有其43%大小,彈匣可以裝50發(fā)(后期45發(fā)),減少了換彈匣次數(shù)提高火力持續(xù)性,在同樣的負重下士兵可以攜帶更多彈藥。

士兵同樣在7.35公斤負重下,西德軍隊現(xiàn)役的G3步槍只能攜帶100發(fā)子彈,美軍新裝備的M16A2只能攜帶240發(fā)子彈,而G11可以攜帶510發(fā)子彈!并且雖然看著它的外形很大,但空槍只有3.6公斤,比AK-47整整輕0.7公斤。

▲G11的裝彈方式
除了無殼彈的優(yōu)勢外,HK G11步槍另一牛掰之處在于它的內部設計,因為使用無殼彈,不像傳統(tǒng)步槍一樣需要后坐力拋殼。G11創(chuàng)新性地設計了一個十分獨特的旋轉浮動槍機,這種槍機以旋轉替代了往復運動,還省去拋殼這一動作,可以大大提高射速。

▲G11的槍機設計與傳統(tǒng)步槍完全不一樣
它的整體在射擊時會前后移動來減小后坐力
G11采用無托結構,彈匣豎立平行放置在槍管上方,彈匣中的子彈與槍身呈90度垂直,彈頭向下。上膛時子彈被向下推進旋轉式槍鏜,然后旋轉式槍鏜旋轉90度,使子彈與槍管平行并且被拉到待發(fā)狀態(tài)。很類似與P90沖鋒槍的運作原理。

▲P90沖鋒槍的子彈90度旋轉設計
G11和它很像,但彈匣是豎立的
當子彈射擊時,后座力會使槍管、彈匣和所有槍機結構在槍身內后移動,以此減小后坐力。由于G11射速高達1800發(fā),所以在在3連發(fā)射擊時,第一發(fā)子彈射出槍機和彈匣同時后移,后移過程中再發(fā)射2發(fā)子彈,也就是說槍口還來不及上跳的時候3發(fā)子彈已經在60毫秒內全部打出去,然后后坐力才傳遞到射手肩膀并槍口上跳,非常NB。

▲彈匣在射擊時會向后移動
由于沒有了槍口上跳干擾,點射射擊的3發(fā)子彈會非常密集地散布在一個極小的圓中,大大提高射擊命中率。
據(jù)研究,G11的子彈飛到250米處約需0.3秒,當一個目標以時速6公里的速度跑動時,0.3秒能跑出約0.51米。而G11的一個高速3發(fā)點射在250米處的散布圓半徑也是0.51米??隙〞衅渲幸话l(fā)打中目標...(我不知道HK公司的這個理論靠不靠譜)

▲西德士兵在試用G11
G11沒有設計機械瞄具,因為設計人員認為未來步槍將會普及瞄準鏡,很少有人會使用機械瞄具,所以上面只安裝了一個可以兼做提把的瞄準鏡。據(jù)1989年德國部隊測試,G11K2步槍比德軍現(xiàn)役的G3步槍的射擊命中率高50%。

▲G11上的瞄準鏡
它這個想法也是很前衛(wèi)的
雖然G11性能很優(yōu)秀,但西德軍隊一直少量試驗了好多年都沒正式裝備。讓德軍遲遲無法下決心裝備的愿意是:G11最大的問題在于槍機機構太復雜,齒輪通過導氣裝置驅動槍機旋轉,這種結構的槍機復雜宛如鐘表,德國人再一次展現(xiàn)了其卓越的機械設計能力的同時也忘了虎式坦克在東線戰(zhàn)場上的教訓。

▲G11槍機設計的很巧妙,但看著也很復雜
這種結構在惡劣環(huán)境下真的靠譜嗎?
眾所周知戰(zhàn)場上的環(huán)境非常惡劣,雖然這種點射控制機構是被密封在一個模塊里,但也難免會出現(xiàn)異物進入或機械故障,但是戰(zhàn)場上上哪去找鐘表店去?槍機損壞的G11連根燒火棍也不如。

▲這簡直就是藝術品
另一個問題就是無殼彈的自燃問題。傳統(tǒng)步槍在拋殼時,金屬彈殼會帶走大部分熱量,使槍膛溫度不會太高。而G11由于沒有拋殼裝置,熱量全部會留在槍膛內,這種熱量極有可能引燃發(fā)射藥。1977年的實驗中,G11打了十幾發(fā)彈就發(fā)生彈藥自燃被迫退出試驗。

▲沒有彈殼,槍管發(fā)熱后可能會自燃
雖然后來的新型無殼彈在抗自燃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還涂了防潮、防霉、抗自燃的涂層,但是總讓人覺得不放心。再加上發(fā)射藥直接在彈膛內燃燒的,對槍膛和槍機的燒灼比普通步槍嚴重得多,時間長了厚厚的火藥殘留很可能會影響內部機件可靠性。

西德軍隊還在為是否裝備猶豫不決時,1986年美國發(fā)起了一項“先進戰(zhàn)斗步槍”試驗計劃(簡稱ACR計劃)。當時斯太爾、柯爾特、AAI等著名公司開發(fā)多款先進步槍參加競標。HK公司也拿著G11去參加了。

▲美國ACR計劃中的幾款先進步槍
結果測試發(fā)現(xiàn),G11的中距離射擊精準度還不如美軍M16A2打的準。其他公司的槍也沒有達到美軍的預期,1990年ACR計劃被終止。G11的出口計劃就這么泡湯了。
1990年4月4日,經過了將近20年的反復扯皮與改進,西德軍隊終于向HK下達了一份價值6000萬馬克的G11訂單。但是HK沒想到的是,兩個月后柏林墻拆除,兩德統(tǒng)一,緊接著就是華約解體,西德曾經的假想敵不見了,這就使G11的裝備必要性大大減小,再加上東德地區(qū)急需建設資金,德國政府決定,取消G11的采購計劃,使HK公司空高興一場,一代名槍落得個尷尬結局。

雖然G11型無殼彈步槍生不逢時,未能成功列裝,但其設計思想確實是革命性的,有人稱贊它“與發(fā)明后裝槍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瞄準鏡普及、無殼彈有極大的可能會在未來裝備。只不過對于當時來說太先進了。

▲勉強算是G11槍族的幾款槍
LMG11是無殼輕機槍,G11PDW是無殼手槍
但是這種不斷敢于突破傳統(tǒng),大膽設想的行為,是需要值得點贊的。因為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推動人類進步。

▲在未來,復活的G11會不會率先前往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