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再析“調音師”
上次略微分析了一下《調音師》的名稱含義,細想來卻又有些欠妥。每個獨立的事件,固然可以看作一個個音,作為“調音師”的主角也確實將事件編為一個整體,但這樣理解似乎太過狹義。若單取“使連貫和諧”之意,似乎有其它更多選擇,例如“作曲家”、“譜曲者”……這樣命名也可以在影片中加入更多音樂片段來暗示。但影片卻偏以“調音師”命名,其原因定不簡單。
不難看出,全片以謊言為出發(fā)點,一個個謊言串起全片。而作為片中的“調音師”的阿卡什,卻又是影片中最長久、最大的謊言。如果將謊言看作“音”,“調音師”本人卻也成為音,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阿卡什的“盲”、西米以及曼哈德的謀殺、莫里母子的見錢眼開、醫(yī)生的貪財,這一個個謊言連成整個故事。
全片中并不全是謊言,蘇菲和阿卡什之間的情是真的,莫里母子的互相關心是真的,醫(yī)生與兒子的關心是真的,醫(yī)生對阿卡什的感情也是真的。蘇菲作為全片中最大的真,在這個全是謊言的世界顯得格格不入。若假設蘇菲不存在,似乎全劇依然成立:阿卡什作為盲人藝人受到邀請,然后引發(fā)一系列事件。既然這樣,為什么不能刪去?無疑,將蘇菲作為突破口,似乎能得到對“調音師”的另一種解釋。
前文分析過,蘇菲是全片所有謊言中最大的真。片中阿卡什曾想將所有真相告訴蘇菲,卻不料被西米打亂計劃。由此,可以推斷出阿卡什對蘇菲應該是坦誠的,由此可以可以暗示出故事最后的結局似乎是真的。加之片頭片尾有關兔子的呼應,便可大致推斷出劇情走向。
回到原題,蘇菲作為真相的突破口,可以理解為片中的“調音師”。她調準了阿卡什這個音,并由此碰撞使整個曲譜和諧。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可能不然。影片中關于阿卡什裝盲的原因自始至終都是個謎。他不可能是因為“看不見能更專注于彈琴”——向他對西米說的那樣。如果他真的閉上眼睛,就不可能在彈琴時目睹命案的后續(xù)。關于這個人物,疑點不止一處。為什么在被莫里母子所救之后沒有向媒體曝光真相?為什么阿卡什選擇私人的手段結束這一切?這都是個謎。
阿卡什是邪惡的嗎?不是。他猶豫過后決定報案,他發(fā)自內(nèi)心不愿傷害他人——即便對方十惡不赦。阿卡什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他想向所愛之人坦白,但卻苦于沒有勇氣(事發(fā)當晚他本來有機會說,但卻猶豫不決,最后選擇快速離開餐廳)、沒有機會(因為西米)。他想向所愛之人道歉,卻被無情拒絕。他痛苦過,因為他做錯了選擇,從而失去了這一切。阿卡什為什么裝盲似乎變得不再重要,但他為什么決定私了這一切卻變得逐漸清晰。阿卡什恨奪走他這一切的人。他要報仇,但他不想傷害任何無辜的人。他想要曝光真相,但誰又會相信一個盲人曾經(jīng)能看見?他曾經(jīng)鼓起勇氣說出過真相,坦白自己可以看見,卻無人相信。他在自己的內(nèi)心中糾結,卻又得不到答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自保,卻又無奈開始了關于1000萬的故事。阿卡什是真的有意將曼哈德關進電梯還是無奈之中作出這樣的決定?我不知道。但阿卡什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的確也影響著劇情走向。那么從某種角度來說,阿卡什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是一個個音符,而他作為自己內(nèi)心的調音師不斷作出判斷、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蘇菲或許是他心中美的存在、真的存在、音準的存在。所有人、事,都漸漸與阿卡什內(nèi)心選擇的道路重合,一切似乎都走在調音師內(nèi)心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