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般若心經(jīng)
靈山到了
?????? 其實收了豬八戒后,取經(jīng)就完成了。
?????? 有詩為證:
?????? 滿地?zé)熛紭渖?,唐朝佛子苦勞勞。饑餐一缽千家飯,寒著千針一衲袍?/p>
?????? 意馬胸頭休放蕩,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諸緣合,月滿金華是伐毛。
?????? 前四句寫唐僧取經(jīng)一路辛苦,接著是心猿和意馬,指的是悟空和白龍馬,“情和性”分別是八戒和悟空。
?????? 《慈恩傳》有云:“愿托慮于禪門,澄心于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馬之奔馳?!?/p>
?????? 金華,指的是金波羅花,即金蓮花,得道圓寂涅槃后,阿彌陀佛會手持金蓮花相迎。伐毛,佛教喻為:伐毛洗髓,脫胎換骨。
?????? 這首詩:一路刻苦修行,定心收意,守戒斷情,諸緣合和,圓滿涅槃而成就新生。
?????? 就是悟了,靈山到了。
?????? 這里是禪語了。
??????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p>
?????? 禪宗以此為開端,推迦葉尊者為禪宗二祖。
?????? 什么是佛法,是指導(dǎo)人修行的方法,是渡人前往彼岸的舟筏,是指向代表覺悟月亮的那根手指。
?????? 是方法重要還是結(jié)果重要?是舟筏重要還是彼岸重要?是手指重要還是月亮重要?
?????? 當(dāng)然是后者。
?????? 因此,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眾生本自性具足,即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既已覺悟,何來取經(jīng)。
?????? 所以,烏巢禪師才會出現(xiàn)在這里,于浮屠山,傳唐僧《心經(jīng)》。
?????? 浮屠,梵語音譯,即佛陀,本意:已經(jīng)覺悟。
?
修真之總經(jīng),作佛之會門
?????? 心經(jīng)是最短的一部佛經(jīng),是佛經(jīng)般若(智慧)部的心法綱要,故稱《心經(jīng)》。
?????? 《心經(jīng)》有很多個翻譯版本,早在玄奘取經(jīng)之前就已經(jīng)被譯到了漢地。玄奘是在四川游歷時,救了一名生病的僧人,得對方傳授了心經(jīng)。在他去取經(jīng)的路上,沙海之中遇到諸多妖魔,誦念心經(jīng)后,竟然退盡群魔,得以繼續(xù)西行。在天竺學(xué)習(xí)后,他自己又翻譯了一個版本。
?????? 正是玄奘譯的這個版本,成為今天最流行的版本,這也是西游中烏巢禪師傳給唐僧的版本??梢赃@么說:烏巢禪師是 ??將唐僧自己翻譯的經(jīng)書,又傳給了唐僧。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第一句試譯:觀自在菩薩,在深入踐行般若波羅蜜多之時,洞察到五蘊盡皆空相,可解脫一切痛苦和災(zāi)厄。
?????? 以前的翻譯皆為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在天竺深入學(xué)習(xí)后,改為了觀自在菩薩,至于此菩薩是否就是觀世音菩薩,那就另當(dāng)別論了;但此菩薩可“觀自在”,修行般若智慧法門非常深入。
?????? 照見,喻非用肉眼,非用心眼,用清凈之自性“看”到。在上一章節(jié),講“能所合一”的時候,就曾討論過“能觀”和“所觀”,這里“照見”是指修得甚深般若智慧后觀察到的。
?????? 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災(zāi)厄;一者強調(diào)主觀感受,一者強調(diào)客觀境遇。
?????? 大乘佛教言人間有八苦:生、死、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其中五蘊熾盛,為所有苦的根源。
?????? 為什么會有諸般苦惱,為什么會五蘊熾盛,因為有三毒。
?????? 貪嗔癡三毒。后來擴展到貪嗔癡慢疑,加上邪見,為六毒。
?????? 貪:貪欲欲望,沒有界限或不義竊??;嗔:嗔恚,對逆境的不能忍受;癡:愚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慢:貢高我慢,驕傲自大;疑:不信任,猜忌懷疑;邪見:不正見,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指一切不正確的見解。
?????? 對照西游而言,孫悟空是嗔和慢的典型,豬八戒是貪、癡、疑的典型,唐僧則是邪見的典型。所以收了八戒,其實已經(jīng)具備一切覺悟的要素。
?????? 蘊,指集,類;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蘊是什么,一切眾生的存在都是由“五蘊”因緣和合而來。
?????? 其中色蘊,簡稱“色”;受想行識,稱為“名”。色指所有物質(zhì)世界,準(zhǔn)確說是物質(zhì)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由四種因素組成:地、水、火、風(fēng)。因為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中,今日之河流未必就是昨日之河流。名:是人與世界接觸所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或者說心理現(xiàn)象。
?????? 所以“名色”,為所有物質(zhì)與心理現(xiàn)象的統(tǒng)稱,也指這個世界。
?????? 而人能夠認(rèn)識這些名色,是因為有“識”的本能,包括人對自己心理現(xiàn)象“名”的認(rèn)識。而這個過程,就叫做“因緣”,可以理解為“關(guān)系”、“聯(lián)系”的意思,就是“識”與“名色”的聯(lián)系。
?????? 《雜阿含經(jīng)》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p>
?????? 而“識”與“名色”的相互作用,就是這種因緣法: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進(jìn)一步擴展開來,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十二因緣:
?????? 《佛說長壽滅罪護(hù)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有云:我當(dāng)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dāng)知。一切眾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是故輪轉(zhuǎn)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凈??盀榉ㄆ?。
?????? 心經(jīng)中,從第二句,“舍利子”到“亦無老死盡”,??? 就是由五蘊講解到十二因緣,都在解釋:五蘊皆空。
?????? 從“無苦集滅道”到“三藐三菩提”,則是在解釋踐行般若智慧的方法。后面幾句則是講解心經(jīng)的“咒”。
?????? 所以說,心經(jīng)其實就是一句話——第一句話。
?????? 這一句話可“度一起苦厄”,就度盡九九八十一難。
?????? 佛經(jīng)浩如煙海,看不過來,心經(jīng)只有260個字,可以看看心經(jīng);心經(jīng)太難,都是簡略,那就看第一句話。
??????? “修真之總經(jīng),作佛之會門”,古人誠不我欺。
?烏巢禪師
?????? 烏巢禪師是西游書中頗為神秘的一個存在,他傳授唐僧心經(jīng),指點他西去路程,跟八戒相熟,卻不認(rèn)識悟空。
?????? 自從唐僧開始西行以來,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都包括在八十一難之內(nèi),但遇到烏巢禪師卻唯獨是個例外。
?????? 烏巢禪師是覺悟了的“心”。
?????? 先看烏巢禪師的住處:山南有青松碧檜,山北有綠柳紅桃。鬧聒聒,山禽對語;舞翩翩,仙鶴齊飛。香馥馥,諸花千樣色;青冉冉,雜草萬般奇。澗下有滔滔綠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zhèn)€是景致非常幽雅處,寂然不見往來人。
?????? 唐僧抬眼看到:香檜樹前有一柴草窩,左邊有麋鹿銜花,右邊有山猴獻(xiàn)果,樹梢頭有青鸞、彩鳳齊鳴,玄鶴、錦雞咸集。
?????? 這跟花果山很像: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jié)果,修竹每留云。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 烏巢,按照書中描述其實是個鳥巢。鳥巢的形象,本身就是個“心”?!盀酢北萨B少“一點”,所以烏巢這個“心”,比心猿悟空少一點。
?????? 他自然是知道悟空的,在悟空問他為什么不認(rèn)識自己時,他回答道“因少識耳”。五蘊皆空,“識”對應(yīng)心,少“識”,即心空,亦即悟空。非他不認(rèn)識悟空,實乃悟空不認(rèn)識他;因悟空尚未覺悟,心中多了“識”,多了嗔恨。
?????? 所以,悟空打不過他。而且在后文中,明明禪師將心經(jīng)傳給了唐僧,反倒是悟空幾次三番用心經(jīng)提醒鼓勵三藏。
?????? 為什么烏巢說:“多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 因為“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蔽魈斓穆?,即覺悟的修行之路,要向“心”求。一切只在這顆心,心滅,就是“烏巢”,少了“鳥巢”這顆心中的一點。
?????? 為什么烏巢知道八戒,還要勸八戒跟著他修行,因為“性”要領(lǐng)“情”,就跟之前提到悟空何以收服八戒的原因一樣。但烏巢與八戒,少了唐僧,也就是少了“身體”。沒有了肉身,就沒了基礎(chǔ),“性”便領(lǐng)導(dǎo)不了“情”。
?????? 到這里,也就是收了八戒后,已經(jīng)夠了,本性具足便是覺悟了;但唐僧還在一心取經(jīng),正如前面討論過的,方法與結(jié)果,有時太過執(zhí)著于方法,反倒忽略了結(jié)果。
?????? 明明已經(jīng)到了靈山,唐僧卻還“又扯住奉告,定要問個西去的路程端的”。這就是所謂的:心魔。
?????? 禪師便告誡了他一番,“仔細(xì)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靈滿國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蒼狼為主簿。獅象盡稱王,虎豹皆作御。”
?????? 前面兩句說的是白骨精之后,唐僧恨逐美猴王,在黑松林遇到黃袍怪,八戒沙僧接連被擒,唐僧被變成猛虎,就連白龍馬也受傷了,取經(jīng)隊伍真正到了散伙的邊緣。
?????? 后面六句說的獅駝國,這是西游一書中最為恐怖的所在,滿國皆妖魔,而且孫悟空還差點被陰陽二氣瓶化了,這個之后說到再細(xì)細(xì)討論。
?????? 這兩處,實是萬分兇險所在。而且可以說,都是“心魔”所化,前一個是唐僧,也就是修行人自己的心魔;后一個,說的是佛法滅盡,或者沒有佛法的世界,眾生盡皆成魔。
?
度一切苦厄
?????? 既然唐僧沒悟,還執(zhí)著于取經(jīng),這就別過烏巢禪師繼續(xù)上路了。緊接著的妖怪,卻不是烏巢所說的“水怪前頭遇”,而是黃風(fēng)怪。
?????? 他本是靈山腳下得道的老鼠,偷了琉璃盞內(nèi)的清油跑了出來,如來派靈吉菩薩拿著定風(fēng)丹和飛龍寶杖來鎮(zhèn)押他。
?????? 其實他本來也沒想著主動招惹唐僧,而是座下虎先鋒先拿了唐僧。他知道后,有些懊惱,卻鼓動虎先鋒與孫悟空對抗,在虎先鋒死后,這才出面。試了試場,竟然能勝孫悟空。這一番心路歷程,可謂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應(yīng)了那個成語“鼠目寸光”。
?????? 有說法,這其實是個風(fēng)劫,應(yīng)了當(dāng)初菩提祖師提醒孫悟空的三災(zāi)厲害,這個前面介紹過,指的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皆空,也即解脫生死的究竟法門。
?????? 如今是在取經(jīng)路上,所有的災(zāi)難對應(yīng)的是整個團隊。如同前面解析,苦厄是由貪嗔癡所擴展的六毒所引發(fā)。
?????? 佛經(jīng)中有對末世的描寫,佛法不是永駐世間,待到末法末劫時代,因為眾生業(yè)力感召,世界崩壞,出現(xiàn)諸多災(zāi)難,特別有火、水、風(fēng)三大災(zāi)難。
?????? 其中:瞋恚感火災(zāi),欲感水災(zāi),愚癡感風(fēng)災(zāi)。
?????? 在最開始菩薩東行初遇豬八戒時,“不覺狂風(fēng)起處,又閃上一個妖魔”;后文孫悟空變作高翠蓮,豬八戒上場前又是“一陣風(fēng)來,真?zhèn)€是走石飛砂。
?????? 好風(fēng):起初時微微蕩蕩,向后來渺渺茫茫。微微蕩蕩干坤大,渺渺茫茫無阻礙。凋花折柳勝揌麻,倒樹摧林如拔菜?! 》瓟嚭9砩癯睿咽郎教斓毓?。銜花糜鹿失來蹤,摘果猿猴迷在外。七層鐵塔侵佛頭,八面幢幡傷寶蓋。金梁玉柱起根搖,房上瓦飛如燕塊。舉棹梢公許愿心,開船忙把豬羊賽。當(dāng)坊土地棄祠堂,四海龍王朝上拜。海邊撞損夜叉船,長城刮倒半邊塞。那陣狂風(fēng)過處,只見半空里來了一個妖精?!?/p>
?????? 豬八戒代表愚癡,對應(yīng)的是風(fēng)災(zāi),這一章回目為“黃風(fēng)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章目開始,先描寫住宿時八戒丑陋嚇到村民,又寫他吃了人家一家的飯,遇到虎先鋒,也是八戒罵陣動的手。
?????? 這一場風(fēng)災(zāi),對應(yīng)的就是八戒,確切說是他所指代的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