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運新能源遠勤山:低價車投石問路 堅定不移向汽車轉型
在當下存量競爭的汽車時代中,中國車企早已兩極分化:一部分頭部車企已然走向更高的巔峰,而另一部分尾部車企,則被時代洪流,滾入未知的方向中。在這樣的時代中,如果依然選擇入局汽車行業(yè),需要的不僅是勇氣與膽量,更是信心與遠望。
與上海車展一樣,在今年的成都車展上,大運新能源攜旗下悅虎、遠志M1兩款新車如約登場。這也被外界認為是大運,這個深耕摩托車領域的企業(yè),再一次堅定地走在了汽車這條路上。

那么關于現(xiàn)在,大運新能源的發(fā)展路徑是怎樣的?關于未來,大運新能源又有著怎樣的打算?成都車展期間,駕春秋才放了大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遠勤山先生、產品研發(fā)總監(jiān)王震先生,也聽到了這個新晉汽車品牌的信心、膽量與勇氣。
在此次車展上,大運新能源攜小型SUV悅虎和MPV遠志M1亮相。外界對這兩款車也非常好奇,對于大運新能源來說,這兩款車的定位與意義是什么。
對于這一點,遠勤山表示:進入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后,最初研發(fā)生產了悅虎和遠志M1兩款中低價位車型,主要是先“練練手”。

他說:“我們用這兩款車型探路,去熟悉和了解新能源市場,通過一步一步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獲得消費者認可,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大運新能源重工品質的品牌印象,從而為今后研發(fā)生產其他更高端的車型奠定市場基礎。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辛苦,就像我們家里養(yǎng)小孩一樣,一開始不賺錢,如果小孩多,還花銷大經濟負擔重,但是如果沒有孩子就沒有未來,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相信只要產品好,市場接受的程度就會越來越高。我們做這兩款車以后,市場反響非常好,尤其是遠志M1,駕乘體驗比我以前開的幾百萬的車都要舒適,這也更加激發(fā)了我們的信心和斗志,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投入到今后更加高端的車型研究工作中?!?/p>
當然,比起這兩款車,更讓人好奇的是,為什么大運新能源會選擇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此時入局汽車市場,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考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遠勤山笑了笑說:“說到競爭激烈,其實摩托車競爭更加激烈。國內摩托車企業(yè)原來有五六百家,現(xiàn)在只剩下十幾家,而且賺錢的可能不到十家,關鍵是再也沒有一家企業(yè)新入局,這才叫競爭激烈?!?/p>
他回答得舉重若輕,那種淡然的表情,有種“輕重已過萬重山”的自信。
在他眼中,新能源汽車目前還有許多新進入者,就證明激烈程度還不夠,還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他說:為什么我們要從摩托車向汽車轉型?摩托車在20年前是個奢侈品,但是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對汽車出行需求的逐步加大,摩托車在國內市場逐步萎縮,現(xiàn)在國內主要以大排量高端“玩家”為主,市場主要以出口為主。這個時候我們不可能因為國內摩托車市場縮小,大運跟著一起縮小,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向汽車轉型。
顯然,對于當下的汽車市場,遠勤山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其實不管是從哪個行業(yè)進入汽車行業(yè),都需要具備綜合實力。什么是綜合實力?第一要有技術人才的積累,第二要有資金的基礎,第三要有精準的市場判斷。這三項缺一項很難干,缺兩項就干不成,缺三項就是盲目浪費錢。

那么,大運新能源堅定轉向汽車領域的核心是什么呢?
遠勤山說:“首先,我們有幾十年的基礎底蘊。我們做摩托、做卡車,在技術、人才、管理方面積累的基礎,和做新能源汽車的原理基本都是一樣的。其次,在摩托車、房地產、卡車等產業(yè)獲得的利潤,為我們進軍新能源汽車積累了很好的資金基礎。最后,我們銷售汽車有幾十年時間,制造汽車又有二十年,可以說對整個汽車的市場非常了解,這就讓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

而對于此次展臺上的兩款新車,遠勤山也坦言:悅虎走的是親民路線,花很少的錢就能夠滿足日常出行需求,它的定位就是代步、實惠、上下班方便。而遠志主要市場是網(wǎng)約和家庭,它的定位就是經濟和舒適。

當然,有產品就意味著要有服務作為依托。消費者也非常在意在買車之后,大運新能源的服務有著怎樣的布局。
遠勤山說:“能把乘用車服務做得好的,不一定能把卡車服務做得好,但是能把卡車服務做得好的,一定能把乘用車服務做好。”
為什么?因為卡車的售后服務難度比乘用車大得多,卡車一年跑不到15萬公里是不賺錢的,大部分要跑超過20萬公里,而私家車一年只能跑兩三萬公里,網(wǎng)約車一年也就十幾萬公里。說完之后,遠勤山還講了一些大運新能源非常細節(jié)的服務政策:

我們內部關于產品質量管理有一項規(guī)定,卡車售后故障率超過1%的配件必須報給我,上會研究,但是對于乘用車配件售后故障率上報的條件必須限定在0.1%,因為卡車出的問題小毛病要比乘用車多得多。通過對卡車行業(yè)的市場調研,卡車1%的配件故障率已經非常低了,已經是行業(yè)一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了,所以乘用車我們更有信心排在行業(yè)前列。
結語:
言語中,遠勤山坦率又自信,仿佛對于大運新能源的未來,已經了然于胸。
這背后,其實是大運新能源非常清晰的方向感。以產品投石問路,以服務與用戶拉近距離,以日漸豐富的產品矩陣,持續(xù)品牌向上。
無論是哪個角度上說,大運新能源都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