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在交流茶品時到底在交流什么?談?wù)勱P(guān)于品茶的境界
一款茶品,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視覺,其次可能是聽覺,再次是嗅覺、口腔感受、喉嚨感受、胃部感受以及幾泡后的體感(精神感受)。
正常情況下視覺不管是茶品圖片還是茶品實物。這是一款茶帶給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當(dāng)然第一印象也可能是聽說,別人告訴你這款茶品。
這兩種接觸之后你可能就有了一個大概基礎(chǔ)的判斷,茶品包裝的審美、規(guī)格信息以及視覺能感受到條形、湯色等,聽別人說的茶品表達和描述。我喜不喜歡這個茶?
俗話說得好,茶是用來喝的,好不好符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得喝過再說。而喝茶的這個過程,就是我們交流茶品最核心的部分。
僅從茶品圖文描述來看,近幾年很多茶企都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但有個發(fā)展趨勢是越來越直觀易懂。從早期的八中通用茶餅內(nèi)票說明書到所謂大廠的審評描述再到近些年的呈味風(fēng)味輪圖案。越來簡單易懂。視覺、嗅覺、口腔、喉嚨、胃部、體感(精神)幾個身體部位感受下來,一款茶的感官感受就出來了。只不過有些人在交流時故意把茶弄得神神秘秘。
就算一個新人,平均一天3款不同茶品,鍛煉3個月下來,至少接近百款茶葉。茶好不好喝輕易就能得出結(jié)論。
那為什么很多人還是喝不出來呢?一個原因是不會泡,其實泡茶沒有定勢,不同的茶品不同泡法。緊壓茶,不會泡的3泡都不能出茶品正味,以至于一款茶能泡幾十泡。二是沒花時間和精力在品茶上,以至于喝了茶后不會描述和表達。其實茶品該有的味道10個人喝同一款茶共通點是有7個人以上能喝出來的。
另外一點就是很多人其實真的只是在喝茶,并不需要喝懂或者表達,因為大多數(shù)人喝茶就喝個茶品的名氣,例如老班章、冰島亦或者名牌的名氣。
所以在品茶交流的時候,往往會形成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局面。比如說普洱茶的香氣,很多人說蜜香、花果香、稻香等。其實并不是說聞到的香氣,而是水含香,口腔中茶湯的香味香氛。但很多茶品描述的香型是不分嗅覺和口腔感覺的香的。所以你拿到茶餅去聞的時候,主要是聞茶餅有沒有異味以及不好的如酸、餿、霉。并不是聞到的香氣越濃越好,正常的新茶如果不是淡淡青草類似的味,你就要注意了,可能這個茶品工藝偏綠茶了。出現(xiàn)豆香、糊味更不用說。而出現(xiàn)火煙味說明也不是正常工藝,茶品好不好就看你后面喝下來喜不喜歡。
一般一款茶品,非常有水平的泡手,泡出來的茶湯正味泡數(shù)滋味都差不多,入口感受和喝35泡有區(qū)別是因為35泡茶湯喝下去之后在你身體內(nèi)積累出另一種感受,而尾水則是茶葉泡淡之后的滋味。這時候正味泡數(shù)的滋味已經(jīng)散得差不多了。很多人不關(guān)注尾水的情況,我跟很多茶友說易武和景邁的茶,尾水澀。很多人表示一臉懵逼。不是大家都說易武景邁柔嗎?反正我是喜歡臨滄茶喝前幾泡,易武茶喝中間幾泡,勐海茶喝尾水。
而說到滋味,有幾個高頻的描述詞匯大家應(yīng)該聽過吧,比如:層次感、喉韻、舌底鳴泉、通透、茶氣霸道。
層次感用來描述茶湯滋味豐富度,我感覺是不能理解的,直接說茶湯滋味豐富就行了,說層次感就感覺在說一款拼配茶,由于所用原料融合度不好,因此一泡茶湯出一個配料的味道,導(dǎo)致出現(xiàn)層次感。至于純料茶用層次感來描述,那就真的是不會泡茶。
茶氣霸道很多人的感受就是苦澀刺激性強。通透也就是毛孔舒張,有的人喝燙水也會,我本人能感受到這個是吃早點小鍋米線+小米。氣這個東西很玄,很難說清。但樹齡大的茶葉,入口是甜的平和的或者說令人愉悅的,并不會有很強的口腔刺激排斥感。只不過喝了后會上頭。
懂了品味茶葉的各個部位,我們現(xiàn)在來說說品茶的境界。首先第一個境界是視覺、嗅覺、聽覺、口腔。很多人只在這個層面,包裝好看、聞著香、聽著好、喝了滋味一下就消散。第二個境界則是注重口腔滋味會停留的茶葉。第三個境界是在第二個境界的基礎(chǔ)上下到注重喉嚨感受(韻味、水路)。第四個境界是再往下注重其他身體部位感受。第五個境界超脫身體實際感受轉(zhuǎn)虛精神感受。
到了第五個境界其實跟茶葉品質(zhì)已經(jīng)沒有多大關(guān)系了,比如你喝到一款茶會驚喜,喝到一款茶會回憶,喝到一款茶葉會深思,喝到一款茶葉會聯(lián)想,喝到一款茶葉會失望。也就是說你不在關(guān)注茶葉本身,而是在喝茶時產(chǎn)生各種腦補畫面?;蛟S這就是境界的本質(zhì)釋義。因為境界就是從一個維度跳到另一個維度。記得以前紅塔集團的一句廣告語“山高人為峰”。山再高人去到了山頂,山也就沒有人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