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量關(guān)系」備考誤區(qū):對「秘籍」的迷信并不可取

全文字數(shù)|3.5千字
閱讀時間|16分鐘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1.看似神奇的「秘籍」真的有效嗎?
2.「線段法」的局限性
3.完全不適合用「線段法」去解的題
4.「直觀、簡明」是最正確的解題思路
要知道,最讓考生頭疼的就是做題時間,而它卻可以「秒殺」難題,這種說法超級具有吸引力。 那么,這種事物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神奇呢?

一、看似神奇的「秘籍」真的有效嗎?
這種號稱能「秒殺難題」的事物有很多種稱呼,例如「秘訣」「絕招」「秒殺技巧」等,一般都顯得頗為神秘,聽上去又很厲害的樣子。為方便小伙伴們理解,在本文中就統(tǒng)一以在武俠小說中有類似效果的「秘籍」來稱呼了。
「解題秘籍」似乎非常神奇,因為公考題,尤其是「數(shù)量關(guān)系」題普遍很難,但難的題似乎都會被「秘籍」輕松破解。這給考生一種感覺:只要掌握「秘籍」,就會百戰(zhàn)百勝。很多考生也熱衷于追逐「秘籍」,期望通過「秘籍」讓自己做題又快又準。然而,在真正的公考考場上,這些「秘籍」卻屢屢失靈,這是為什么呢?
在此明確告訴大家,每類題都有做題技巧,但所有的技巧都建立在「切實掌握」和「熟能生巧」的基礎(chǔ)上,并沒有什么學習之后就能「速成、秒殺」的「秘籍」。
不僅如此,有的考生過度追求「秘籍」中的解題方法,失去了自己的思路,根本不顧很多「秘籍」事實上并不適合在考場上使用,從而導致了「學了不如不學」的后果。有一句由毛爺爺提出,鄧爺爺發(fā)揚光大的名言說的非常好,那就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有通過實踐(解析真題及秘籍所提供的方法),才能感受到「秘籍」的效果究竟如何。下面,以數(shù)量關(guān)系題中知名度非常高的「線段法」為例,了解一下「秘籍」的局限性。
二、「線段法」的局限性
(2010貴州省考第9題)要將濃度分別為20%和5%的A、B兩種食鹽水混合配成濃度為15%的食鹽水900克。
5%的食鹽水需要多少克?
(A)250
(B)285
(C)300
(D)325

5%的食鹽水需要多少克?
(A)250
(B)285
(C)300
(D)325
本題正確率79%,易錯項為B

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線段法」的解析如下:
第一步:20%和5%寫兩邊,15%寫中間
第二步:算出距離之比為1:2,則量之比為2:1
第三步:一共3份,3份對應(yīng)900g,則一份是900÷3=300g
第四步:5%對應(yīng)的是1份為300g,C正確
從「線段法」的解析可以看出,「線段法」其實是「十字相乘法」的簡化版,主要通過「大數(shù)和小數(shù)的比例(即各線段的距離比)」來較為快捷的計算未知值。
那么,這種方法究竟好不好呢?從解析來看確實非常簡略,很多考生也因此非常信任這種方法,但事實恐怕并沒有這么簡單。不結(jié)合公考實際情況的「秘籍」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而已。
可以發(fā)現(xiàn)本題的正確率高達79%。也就是說,這道題對于有上岸實力的考生來說,基本相當于「送分題」。
【方法一:正常列方程】
列出題干關(guān)系:
①A鹽水濃度20%
②B鹽水濃度5%
③AB鹽水混合,共900g,濃度15%,求B鹽水的量
很明顯,本題是一個「邏輯極為簡單、數(shù)據(jù)非常明確」的方程題。由③可知,「A=900-B」,直接將①②代入③可得:
5%×B+20%×(900-B)=900×15%
→180-0.15B=135
→B=45÷0.15=300
也就是說,通過最直觀的列方程,只需要非常簡單的3~4步四則運算,就可以得出結(jié)果。
為什么說這道題正確率如此之高?因為本題不僅「邏輯極為簡單、數(shù)據(jù)非常明確」,而且「不存在任何陷阱」,不僅對于公考生,而且對于絕大部分剛學過一元一次方程的小學生都能輕松作對。
當然,本題還有另外的做法。
【方法二:代入法】
本題的四個選項差距較大,百分數(shù)較為規(guī)整(5%、15%、20%),且選項中有300、250這樣比較規(guī)整的整數(shù)。一眼可看出,如果兩種鹽水濃度量相同,則總濃度為[(5+20)÷2]%=12.5%,也就是說,濃度低的鹽水B一定比濃度高的鹽水A要少。
四個選項都比450小,有2個為比較規(guī)整的數(shù)。已知總鹽水中鹽量為900×15%=135,直接代入比較規(guī)整的數(shù)計算即可:
先帶入比較大的C選項300,發(fā)現(xiàn)結(jié)果為300×5%+(900-300)×20%=135,符合題意(該步驟心算非常容易0)。
如果結(jié)果不是135怎么辦?如果結(jié)果>135就選D選項,325。
如果結(jié)果<135那就帶入A選項250再次計算,結(jié)果=135就選A,≠135就選B。這種方法甚至不需要在筆上計算,快速帶入兩個較為規(guī)整的選項即可。
方法二通過結(jié)合選項,能夠在不使用紙筆、不解方程式的前提下快捷找到答案,也是可行的策略。
【方法三:線段法】
那么問題來了,哪種方法更好呢?各位小伙伴可以嘗試先自行思考一下。
方法一毫無疑問是本題最有效的解題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難度非常低,在中小學已經(jīng)用了無數(shù)次,各位小伙伴早就爛熟于心了。
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非常直觀,符合思維邏輯,根據(jù)題目給出的條件就順其自然的做出來了。缺點是計算量較大,但是本題只有簡單百分比關(guān)系的題,因此計算量也非常少。
該方法適合所有考生。
方法二是針對公考「只有四個選項」的特點設(shè)定出來的。
已知所有公考題(包括數(shù)量關(guān)系題在內(nèi))都只有4個選項,那么這種選項規(guī)整、百分數(shù)規(guī)整,但A、B兩種鹽水之間關(guān)系不確定的,直接快速帶入計算即可。
該方法甚至不需要動筆,適合對此類題型非常熟悉,對自己心算能力自信的考生使用。
方法三,也就是作為「秘籍」的線段法適合什么情況呢?答案是適合對「線段法」掌握的熟練的考生。作為「秘籍」的線段法,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解題速度快,最大的缺點就是考生必須把此題聯(lián)想到「線段法」。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溶液類」題目是無法使用「線段法」來解答的。也就是說,考生在使用「秘籍」之前,首先要多一個在大腦中匹配「秘籍」的步驟。
這才是考場上眾多「秘籍」失靈的真相——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下,大腦往往無法準確把題目和「秘籍」匹配上。
本題嚴格意義上來說,三種方法各有優(yōu)勢,但很顯然,只有「線段法」需要考生先去匹配出「線段的距離對應(yīng)濃度」、「A、B鹽水的量對應(yīng)線段濃度的比值」的情形,然后再「求出線段長度、對應(yīng)相應(yīng)比例、解出答案」。
這個額外的匹配情形,往往在考場上就變成了因緊張造成的失分。
三、完全不適合用「線段法」去解的題
接下來繼續(xù)以公考真題分析來分析「線段法」。
(2013江蘇省考34題)某鹽溶液100克,加入20克水稀釋,濃度變?yōu)?0%,然后加入80克濃度為25%的鹽溶液。
混合后的鹽溶液濃度為多少?
(A)30%
(B)40%
(C)45%
(D)50%

混合后的鹽溶液濃度為多少?
(A)30%
(B)40%
(C)45%
(D)50%
本題正確率78%,易錯項為C

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線段法】的解析如下:
第一步:算出120和80的比值=3:2
第二步:算出50%和25%的差值=25%
第三步:根據(jù)120:80=3:2的關(guān)系確定總共5份,25%的差值所對應(yīng)的每份為5%,
第四步:5%有2份,即5%×2=10%
第五步:結(jié)果為50%-10%=40%。
看完【線段法】的解析后會立即發(fā)現(xiàn),上述分析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本題依然是一道送分題(正確率78%)。讀完題干能夠馬上意識到,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
列出題干數(shù)據(jù)關(guān)系:
①100g溶液+20g水后鹽濃度50%
②再加80g25%的鹽溶液
③求混合后鹽溶液濃度
題干邏輯極為簡單,最終溶液總量為:
100+20+80=200
鹽的總量=二者含鹽量相加,即:
(100+20)×50%+80×25%=80
總濃度為:
80÷200=40%
可以發(fā)現(xiàn),按照原文提供的數(shù)據(jù),簡單用溶液=溶質(zhì)/溶劑的公式,算出溶質(zhì)和溶劑的量,就可以非常順暢、簡單的計算出答案。
這種方法直觀、速度快、計算量小,沒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本題就是一道「數(shù)量關(guān)系」中難度低的不能再低的送分題,甚至基本沒什么可分析的價值。
而這道題如果用「線段法」去解,唯一的作用就是證明了它可以用線段法。這種正確率接近80%的「邏輯簡單、數(shù)據(jù)明確、沒有陷阱」的送分題,根本不需要投入任何時間去復習,更沒必要為其專門套用一個「秘籍」。哪怕所有題目都像第一道題那樣,用「線段法」也是不合適的。
用普通的思路做「數(shù)量關(guān)系-溶液類」題,大腦根本不需要花任何力氣,可能1分鐘做完;用「線段法」去做,可能50秒做完(這里取理想值,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高的效率),但是大腦可能要花20秒來拼命匹配「線段法」的要素,確定其是否屬于「線段法」。
四、「直觀、簡明」是最正確的解題思路
可以說所謂的「秘籍」是不可盡信的,有的「秘籍」中的做題方法有用,但有特定的使用環(huán)境,無腦使用只會給自己增加麻煩。理論上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正確的解題思路。如果有考生就是特別喜歡用「線段法」去解和平均數(shù)、溶液比例有關(guān)的題,將其運用的滾瓜爛熟,同時對其他方法又不太擅長的話,那么「線段法」對于這位考生來說,就是最正確的解題思路。
而對于大多數(shù)小伙伴來說,包括「數(shù)量關(guān)系」題在內(nèi)的最正確的公考解題思路,就是兩個詞:
直觀、簡明。
直觀,就是根據(jù)題干給出的信息,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做題,不要去故意繞彎道。
例如,圖形推理只剩下「元素數(shù)量」和「一筆畫」兩種可能時,一定要優(yōu)先考慮一筆畫的解題思路是否適用,原因是圖形能否一筆畫是較容易看出來的,而元素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來的。?
簡明,就是在有多種可能的解題方法時,選擇看起來最簡單的方法去做。
例如面對有兩個未知量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較簡單,那么我們設(shè)1個未知數(shù)比較方便計算;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較復雜,我們就可以設(shè)2個未知數(shù),這樣方程列起來更容易。
上述「線段題」的例題分析也是如此,例題一3種方法皆可,但例題二一定不能用「線段法」,因為例題二中「線段法」的思維不直觀也不簡明,是反邏輯的、機械的,不符合正常人類思維的,就像把1+2=3做成1+2=(1+1+1)=3一樣。
另外,像「言語理解與表達-段落概括」和「判斷推理-定義判斷」等題目常常有極為復雜的段落,此時通過簡化來概括段落大意非常有必要,也是「簡明」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
一定要記?。?/p>
任何公考題的最佳做題方法都必須既能夠保證做對,又能夠在不增加大腦負擔的前提下做快?,F(xiàn)在很多「秘籍」只追求做對,這是非常錯誤的。
有的解析在解題時,直接扔個「秘籍」,列出一長串公式后就給了個答案,卻根本不考慮算出這個公式要花好幾分鐘的現(xiàn)實,這種解析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行測考試根本不會有那么充裕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