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舊聞】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四十年碩果滿枝
1998-08-22 來源:光明日報 通訊員孫宏金、張學平 我有話說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通訊員孫宏金、張學平)我國歷史上最早向航天高科技進軍的研究單位之一的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走過了40年不平凡的歷程。40年前的今天創(chuàng)辦的這家研究所通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探空火箭、航天器回收、光學遙感等技術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200多項科研成果,為我國空間技術躋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是在1958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科學院1001設計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960年,該所研制的我國第一種實用探空火箭首次飛上了藍天,揭開了我國空間探測活動的序幕。至今,該所共研制發(fā)射了三代16種近200枚實用探空火箭,富有成效地進行了氣象探測、生物試驗、特種試驗等火箭探空活動,為我國迎來空間時代做出了貢獻。各類探空火箭及其發(fā)射設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作為我國唯一從事空間飛行器回收技術研制的單位,這個研究所在完成3種返回式衛(wèi)星回收的同時,還先后成功地進行了多種型號、多種狀態(tài)的探空火箭有效載荷、遠程火箭數據艙和近程火箭的回收,使我國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該所是我國航天遙感器的研制單位之一。至今,他們研制了兩代3種型號數十臺可見光遙感器,已成功地用于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上,其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這些遙感器獲得的數萬張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圖像,在石油勘探、地質調查、地形測繪、國土普查等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所還在我國率先開展復合材料宇航結構件研制工作,其產品種類涉及衛(wèi)星天線、能源、回收、結構等系統。在我國已上天使用的復合材料結構中,70%左右產品為該所提供。 據了解,為滿足我國航天回收與遙感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近年來,這個研究所建造了具有一流設備的現代化航天遙感大樓及航天器回收裝測大樓和回收試驗場,為我國航天回收和遙感器研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