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王國(第五期)
路易斯安那購地案
(一)路易斯安那購地案是美國于1803年以大約每英畝三美分向法國購買超過5,2991,1680英畝(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的交易案,該交易的總價為1500萬美元,相當于8000萬法郎。購地所涉土地面積是今日美國國土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法國路易斯安納屬地的版圖超出今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實際范圍很多,該屬地范圍包括現(xiàn)今阿肯色州、密蘇里州、艾奧瓦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內(nèi)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北部、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蒙大拿州及懷俄明州部分地區(qū)、科羅拉多州洛磯山脈以東、加拿大緬尼托巴、沙士吉萬、亞伯達各省南部之密蘇里河流域地區(qū)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河兩岸(包括新奧爾良市)。當時密西西比河已成為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農(nóng)產(chǎn)品重要運輸渠道,而新奧爾良則為該河之樞紐。在1795年10月27日與西班牙簽署《平克尼條約》之后,美商便取得在新奧爾良的“存貨權”,即可使用港口運貨。通過在1800年簽署的《圣伊爾德豐索密約》,法國由西班牙取得路易斯安納的主權(路易斯安納在1762年起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在主權交移完成之前路易斯安納仍舊受西班牙統(tǒng)治。

(二)美國方面在得知密約內(nèi)容后相當擔心會失去使用新奧爾良的權力,托馬斯·杰斐遜政府長久之計就是購買新奧爾良及路易斯安納的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qū),以維持密西西比河使用暢通。杰斐遜于是在1801年派遣羅伯特·李維頓前往巴黎商討購地事宜,李維頓的新奧爾良購地提議起初并未被法國方面所接受,皮埃爾·塞繆爾·杜邦·德·內(nèi)穆爾于1802年被美方邀請協(xié)助談判。杜邦當時住在美國,他和杰斐遜關系密切,并在法國擁有豐富的政治人脈。在一次私人訪法旅程中他透過非官方途徑代表杰斐遜向拿破侖交涉,他提出一個規(guī)模更大的路易斯安納購地方案,其用意在解決美法在北美洲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杰斐遜并不喜歡這個提議,因為這默認法國在路易斯安納的主權。另外杰斐遜認為憲法并未付予總統(tǒng)權力交涉此類議題,并認為這個交易會讓行政權更加擴張,而各州的權益更加受損。夏爾·莫里斯·塔列朗也極力反對出售路易斯安納,因為此舉將導致法國私下想控制北美洲的計劃胎死腹中。杰斐遜對當時拿破侖在北美的軍事活動和企圖了若指掌,在接下來的談判過程中杰斐遜逐漸傾向?qū)⒛承┣閳蟾嬷虐?,而并不知會李維頓。他也對二人故意下達相反的指示,派遣詹姆斯·門羅于1803年前往巴黎加入談判更是一個高招,因為門羅上次在法國執(zhí)行外交任務時被驅(qū)逐出境,再度派遣他的決定顯示出事關緊要。

(三)當時拿破侖在圣多明各(現(xiàn)今海地)遭遇軍事挫折,拿破侖的妹夫夏爾·勒克萊爾于1802年初率領一只四萬人的遠征軍前往圣多明尼谷,鎮(zhèn)壓于1791年就開始的奴隸叛亂(海地革命)。經(jīng)過幾場激戰(zhàn)之后法軍開始占上風,并迫叛軍將領杜桑·盧維圖爾于1802年5月求和。其后法國在圣多明尼谷恢復奴隸制度,勒克萊爾并于在1802年6月奉拿破侖之命誘捕維杜爾并遣送到法國。1802年10月法軍黑人將軍讓-雅克·德薩林和混血軍官亞歷山大·佩蒂翁因不滿法國背信忘義而加入叛變,法軍戰(zhàn)力此時因部隊受黃熱病感染而減弱,勒克萊爾本人并在1802年11月死于黃熱病。由于在美洲的軍力不足,拿破侖深知必須與英國和平相處才能執(zhí)行《圣伊爾德豐索密約》并占領路易斯安納,否則路易斯安納將成為英國甚至是美國的囊中之物。但在1803年初英國已違反在《亞眠和約》中規(guī)定于1802年9月前從馬耳他撤退的協(xié)議,英法之間一場大戰(zhàn)似乎逐漸無法避免。同年3月11日拿破侖下令建造為攻打英國所需的駁船艦隊,種種因素促使拿破侖于1803年4月11日(就在門羅即將抵達前幾天)決定放棄在新大陸重建法國勢力版圖的計劃。法國財政部長巴貝馬霸侯爵向李維頓提出出售整個路易斯安納,而并非僅限于新奧爾良的建議。當時美方代表只準備出價兩百萬美元收購新奧爾良,面對一個開價2250萬能使美國國領域曾增加一倍(幅員南臨墨西哥灣,北達加拿大,東起密西西比河,西至洛磯山脈)的提議感到十分訝異。

(四)土地價格低于每英畝三美分(每平方公里七美元),雖然價碼超出門羅和李維頓的權限,但是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當機力斷接受拿破侖的提議。拿破侖出售法國在美洲的屬地有其戰(zhàn)略考量,一方面向美國釋出善意,一方面是對付英國部局的一步棋。雖然拿破侖擁有當時全歐洲最強勁的軍隊,但英國仍對法國構成相當?shù)能娛峦{。當英法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一個強大的美國可以牽制英國,拿破侖也可能希望美國支持大陸封鎖政策(禁止中立國和法國盟國與英國人進行貿(mào)易),最起碼拿破侖希望美國能在英法戰(zhàn)爭時期保持中立?!堵芬姿拱布{購地條約》要求美國分兩次付款,首筆六千萬法郎(1125萬美元),于1803年4月30日付款;第二筆為兩千萬法郎(375萬美元),并順便解決美國公民先前對法國索賠之爭紛(法國已于《1800年公約》承諾賠償美方在1798-1800年美法準戰(zhàn)爭中的損失)。這筆錢使得拿破侖龐大的軍費更加充裕,并加大強他征服歐洲的企圖。1805-1807年之間拿破侖擊敗奧地利和普魯士而成為歐洲的霸主,當時美國國內(nèi)也有反對路易斯安納購地的陣營,聯(lián)邦黨極力反對購地案,并認為與英國維持密切關系比和拿破侖友好重要。聯(lián)邦黨辯稱購地案是違憲,而且美國付出巨額的代價換來的只是和西班牙一場戰(zhàn)爭。聯(lián)邦黨擔心西部新公民會威脅東海岸各州政治勢力,引發(fā)西部農(nóng)民與新英格蘭商賈之間沖突。

(五)一批以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皮克林為首的聯(lián)邦黨員甚至開始籌備成立一個新北方聯(lián)盟,并答應推選當時美國副總統(tǒng)阿龍·伯爾為開國總統(tǒng),如果伯爾能說服紐約州加入新聯(lián)盟。在伯爾的政敵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極力斡旋下北方分離運動無疾而終,伯爾和漢密爾頓雙方的敵意(始于1801年選舉間)在這個時期更加深,最終導致漢密爾頓在1804年死于兩人決斗中。伯爾在1805年到美國通過路易斯安納購地案新獲得的西部領土旅行,他在此期間的一些行為遭到懷疑,因此被以叛國罪起訴。被指控的罪行包括試圖將美國新購得的土地據(jù)為己有并自立為帝,試圖非法向西班牙宣戰(zhàn)。但在1808年他被法庭裁定無罪釋放,此后他去歐洲“流亡”,后來又返回紐約居住,直到1836年去世。1803年4月30日李維頓、門羅和巴貝馬霸在巴黎簽署《路易斯安納購地條約》,同年7月4日杰斐遜向美國人民宣布條約內(nèi)容。美國參議院于10月20日批準購地條約案,并于10月30日授權總統(tǒng)占領路易斯安納及成立一個臨時軍政府。美國政府并籌備勘察與測量新領土,后即為劉易斯和克拉克遠征。美國國會于10月31日通過臨時辦法允許原屬法國及西班牙各地方政府繼續(xù)治理轄區(qū),并授權總統(tǒng)使用軍隊維持治安,法國于1803年12月20日將新奧爾良移交給美國。1804年3月10日法國在圣路易儀式上正式將路易斯安納主權移交給美國,1804年10月1日起美國將路易斯安納購地分組為奧爾良屬地(其后大多成為路易斯安那州)和臨時隸屬于印地安那屬地的路易斯安納區(qū)。

(六)接管路易斯安那領土要遠遠比購買困難重重,就人口構成上來看當?shù)刂黧w人口為歐洲移民,以英國、法國、西班牙后裔為主,同時有部分墨西哥人。信仰羅馬天主教區(qū)別于美國新教,同時更大的問題是由于西班牙持續(xù)的奴隸貿(mào)易,大量的來自非洲的奴隸成為地方社會的主要組成體,這也是今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擁有數(shù)量最多的有色自由人(尤指黑人)的主要原因,同樣今天的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曾是擁有奴隸最多的西部州。當時美國南方奴隸主迫切要求聯(lián)邦在新加入的路易斯安那諸州創(chuàng)設奴隸法,以期望確保奴隸州范圍的進一步擴展并為其種植園經(jīng)濟提供新的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地與市場,這與美國北方日益高漲的反奴隸勢力的愿望南轅北轍,進一步激化雙方勢力的沖突和矛盾。合并之后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qū)被劃分成諸多州,一部分通過類似于美國南方蓄奴州的奴隸法,但是卻保留西班牙和法國殖民時期奴隸法的特點,包括禁止美洲本土人為奴(尤指印第安人),更為重要的是路易斯安那州對奴隸制度的立法化和制度化甚至直接導致半個世紀之后的美國南北戰(zhàn)爭。路易斯安納購地引起美國與西班牙邊界爭執(zhí),西班牙認定路易斯安納大約僅是現(xiàn)今路易斯安納、阿肯色及密蘇里各州西部地區(qū),美國則宣稱對遠達格蘭德河和洛磯山脈所有土地擁有主權。西班牙不能接受美方立場,因為這意味放棄整個得克薩斯和半個新墨西哥(兩者皆為西班牙殖民地)。

(七)兩國也對西佛羅里達(位于密西西比河與派迪多河間)主權有爭議,美國宣稱路易斯安納購地也包含這塊地,西班牙則認為在密西西比河以東只有新奧爾良是在購地范圍內(nèi)。西班牙更認定整個路易斯安納購地交易根本沒有法律效力,因為《圣伊爾德豐索密約》不允許法國將路易斯安納轉(zhuǎn)讓給第三國,而且拿破侖也沒有遵守密約協(xié)議將意大利的一個王國交給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一個姻親。美國在1810年西佛羅里達一次叛亂后并吞介于密西西比河與珍珠河間一塊地(現(xiàn)今路易斯安納州佛羅里達諸郡),旋后于1810年并吞介于珍珠河與派迪多河間的墨百地區(qū)(現(xiàn)今阿拉巴馬州與密西西比州之狹長地帶),這些爭紛一直要等到1819年《亞當斯-奧尼斯條約》簽署后西班牙割讓整個佛羅里達給美國,并沿著色賓河、紅河、阿肯色河及42北緯線確定路易斯安納和西班牙殖民地間邊界才塵埃落定。《橫貫大陸條約》是1819年時的美國和西班牙簽署的條約,其中西班牙決定把佛羅里達州賣給美國并和美國訂出與新西班牙總督轄區(qū)的邊界,條約解決兩國之間存在的邊界爭端,被認為是美國外交的勝利。簽署的原因在于西班牙當時和北美地區(qū)的領土邊界問題不斷增加,除了當時美國和英國剛結束美國獨立戰(zhàn)爭外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也緊接著爆發(fā),由于西班牙方面沒有能力派人定居或者駐軍佛羅里達州,使得該地成為自身殖民統(tǒng)治的負擔。
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
(一)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1804年–1806年)是美國國內(nèi)首次橫越大陸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活動,領隊為美國陸軍的梅里韋瑟·劉易斯上尉和威廉·克拉克少尉,該活動是由杰斐遜總統(tǒng)所發(fā)起。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和仍然占據(jù)著得克薩斯以及西南部地區(qū)的西班牙人從來沒有對路易斯安那死心,它們煽動當?shù)氐挠〉诎踩藢惯M入這一地區(qū)的美國移民。杰斐遜總統(tǒng)認識到要想控制這片土地只有依靠武力,于是他向美國陸軍尋求幫助。1804年杰斐遜批準炮兵團二等中尉威廉·克拉克和他的私人秘書、曾任第一步兵團上尉的梅里韋瑟·劉易斯帶領的探險隊共45人,其中包括懂西班牙語和印第安語的翻譯,并準許劉易斯和克拉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軍事手段。行動前杰斐遜感到來自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危險,他告誡劉易斯和克拉克:“必須利用各種方法與我們保持聯(lián)系。”就這樣這支自稱為“探索軍團”的隊伍乘著一只龍骨艇和兩只雙桅平底船,沿著密蘇里河逆流而上,開始史詩般的探險之旅。臨行前托馬斯·杰斐遜對他們說:“你的任務目標是探索密蘇里河和及其主要支流,例如其河道和通達太平洋的水道可作為商業(yè)用途、橫跨大陸的直接和實用的交通水路?!?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引起美國人興趣并擴展到美國西岸,購買幾個星期后美國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主張向西擴張,美國國會撥出2500美元并派遣人員12人去探索西部海洋。他們研究印第安人部落、植物、地質(zhì)、地形和該地區(qū)的野生動物,評估英裔、法裔加拿大獵人和設阱捕獸者以及已經(jīng)在該地區(qū)設立的潛在干擾。

(二)探險隊沒有越過北美,在十年前的1793年亞歷山大·麥肯齊探險隊是歐洲人第一次跨越太平洋。杰斐遜挑選梅里韋瑟·劉易斯上尉領導探險隊,此后稱為“探險軍團”。劉易斯挑選威廉·克拉克作他的伙伴,由于官僚延誤美國陸軍,克拉克正式起行時只有少尉軍銜。但劉易斯仍與克拉克共同領導考察隊,談及克拉克總是稱為“上尉”。1804年5月14日兩位指揮官帶領隊伍開始遠征,與此同時西班牙大使要求新西班牙(墨西哥)總督、內(nèi)陸省總司令薩希多逮捕劉易斯船長和他的手下們。以冷酷著稱的薩希多同時煽動與西班牙同盟的科曼奇人,派遣他們?nèi)ゴ虤⒁姿购涂死?,但是這些印第安人沒能找到這支探險隊。8月底探險隊進入印第安部落拉克塔斯人和蘇人的領地,這些印第安部落是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統(tǒng)治者,自稱是“勇者之王”。早在探險隊出發(fā)前杰斐遜便給拉克塔斯人送去親筆信,說自己敬畏這個民族強大的力量。探險隊與拉克塔斯人進行友好而平靜的會面,好客的印第安人邀請?zhí)诫U隊員們吸煙,看到這種煙管超長的煙斗時劉易斯和克拉克很驚異,他們給吸煙的地點取名為煙斗崖。9月25日在今天的南達科他州中探險隊與另外一個拉克塔斯人部落相遇,這個部落因為搶劫過往的商人而聲名狼藉。探險隊與酋長托特洪加會面,會面中拉克塔斯人想突然襲擊探險隊,但為士兵們勇敢的舉動所打動,酋長托特洪加拋卻最初的敵意。秋季探險隊在密蘇里河附近中曼丹人居住的地區(qū)建立曼丹堡壘,準備在此過冬。

(三)春天來臨后在4月7日他們重新踏上征途,他們經(jīng)過密蘇里河的支流黃石河來到密蘇里大瀑布,7月之后他們進入落磯山脈門戶的山地。1805年8月11日他們與肖松尼人部落的戰(zhàn)士相遇,10月探險隊穿越愛達荷州進入華盛頓州,渡過北美地區(qū)流速最快的河流斯內(nèi)克河和清水河。10月16日他們到達哥倫比亞河,并由此經(jīng)水路前往太平洋。三天后探險隊到達他們夢想的終點———太平洋,日志記錄:“在寬闊的哥倫比亞河口,我們享受著觀看太平洋海景的喜悅。”探險隊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考察太平洋海岸和附近的平原,還調(diào)查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情況。他們在這里建造一座名為科拉特索普堡的堡壘,這座堡壘的建成宣告美國軍事力量的觸角第一次延伸到太平洋沿岸??评厮髌毡げ坏蔀槊绹谔窖筮叺牡谝蛔诳ǎ彩敲绹谖鞑康牡貥?,這成為劉易斯和克拉克此次歷險的最高成就。1806年3月23日探險隊一行踏上歸途,也許是由于英國北西皮毛公司的挑唆,在返回的路上原先友好的印第安人變得充滿敵意,盡管這樣但他們還是在1806年9月23日中午回到圣路易斯。美國此次探險所獲成績:獲取美國西部地理的廣泛的知識以及主要河流和山脈的形式地圖;觀察和描述178種植物和122種動物種類和亞種;鼓勵西部的歐美毛皮貿(mào)易;打開歐美與印地安人的外交關系;建立一個西部軍隊探險的先例;加強美國對俄勒岡領土的要求;聚焦美國和媒介在西部的注意;創(chuàng)作一部關于西部的文學巨著《劉易斯和克拉克日志》。

門羅主義
(一)門羅主義發(fā)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于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zhàn)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zhàn)事若發(fā)生于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tǒng)發(fā)表于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演說開頭遲疑,而后轉(zhuǎn)為充滿熱情,這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zhuǎn)折點。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布美利堅合眾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后經(jīng)多方重新詮釋為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偨y(tǒng)即以之作為行使美式殖民主義之許可(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拉丁美洲國家正在進行獨立的時候美國已經(jīng)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22~1823年當歐洲“神圣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時美國積極推行起“美洲事務是美洲人事務”的政策。1823年美國總統(tǒng)門羅向國會提出咨文,宣稱:“今后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已經(jīng)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對象?!彼址Q:“美國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nèi)部事務,也不容許歐洲列強干預美洲的事務?!边@項咨文就是通常所說的“門羅宣言”,它包含的原則就是通常所說的“門羅主義”。門羅主義的含義主要有三個:要求歐洲國家不在西半球殖民,這一原則不僅表示反對西歐國家對拉美的擴張,也反對俄國在北美西海岸的擴張;要求歐洲不干預美洲獨立國家的事務;保證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包括歐洲現(xiàn)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務。

(二)門羅主義形成的近因是美國要求攫取北美大陸西北沿岸地區(qū)以及中拉丁美洲國家爭取獨立的斗爭,西班牙帝國在新大陸上的勢力隨著拿破侖戰(zhàn)爭于1815年結束而瓦解。1815年至1820年間何塞·德·圣馬丁引領阿根廷、智利、與秘魯走向獨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西蒙·玻利瓦爾領導則領導自己的國家走出殖民主義,這些新成立的共和國期望獲得美國承認,而美國國內(nèi)許多人也認可這種想法。但詹姆斯·門羅總統(tǒng)與其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不愿在勝負未卜下冒國際戰(zhàn)爭之險,有人認為就其作為看來,在歐洲列強未插手干涉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會讓西班牙與各個起事的殖民地自己分出你死我活。另有人堅稱由政府承認這些戰(zhàn)爭并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看來,兩人在法理上已然承認這些新國家。后面這項說法因美國當時將海軍艦艇售予這些起事的殖民地而獲得驗證,英國則在維護君主制度與渴求新市場之間搖擺不定。對英國而言一整個拉丁美洲是個比美國更大的市場,當法俄兩國提議與大英帝國共同協(xié)助西班牙收回其位于新大陸的殖民地時遭英國拒絕。美國當時正與西班牙就《亞當斯-歐尼斯條約》進行交涉,條約生效后門羅政府開始擴大承認這些位于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國,阿根廷、智利、秘魯與哥倫比亞于1822年皆獲美國承認。1823年法國請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執(zhí)政,兩國國內(nèi)當時皆有傳言警示,神圣同盟(即俄羅斯、普魯士與奧地利)在背后支持這些新興的共和國。
(三)兩國交好的消息令當時的英國政府(由詹姆斯·伍爾夫威廉·彼特及其他政治家共同合作)將法國逐出新大陸的努力前功盡棄,而法國將因此于美洲大陸再度得勢。英國外相喬治·坎寧提議英美兩國聯(lián)手戒備法西兩國的干涉,托馬斯·杰斐遜與詹姆斯·麥迪遜鼓勵門羅接受此議,但約翰·昆西·亞當斯抱持懷疑態(tài)度。在1823年11月7日所舉行的內(nèi)閣會議上亞當斯反對坎寧之議,聲言:“對俄法明白表示我們的政策,較充當英國戰(zhàn)艦艦艉之救生艇,為更坦率而有尊嚴的作法?!眮啴斔褂跁h中力戰(zhàn)各方,終于說服全體內(nèi)閣采用獨立政策。在門羅于1823年12月2日于國會發(fā)表的國情咨文中所闡釋的觀點,即后世所稱之門羅主義。就實質(zhì)而言美利堅合眾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上的作為,美利堅合眾國將視之為“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美國不會介入歐洲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也要求歐洲各國不插手美洲事務。此一公開宣示抵觸美國當時與歐洲列強在伊斯帕尼奧拉島附近多處的殖民地之合作,伊斯帕尼奧拉島曾遭多次占領,今為圣多明哥與海地之所在。法蘭西與西班牙兩國皆對該處有興趣,企圖于該地重新取得利益,或再度發(fā)揮原有之影響力。十九世紀時西班牙在這些作為上較為成功,就以后的事實發(fā)展來看美國藉門羅主義在加勒比海各處紛爭中隨意支持任何一方,以維護短期的經(jīng)濟利益,而非用以立下藩籬阻絕歐洲的干涉主義。

(四)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5屆總統(tǒng)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國對外政策的原則史稱“門羅主義”,提出“你們別插手”是美國對外擴張政策的重要標志。從杰斐遜執(zhí)政起美國進入大規(guī)模領土擴張時期其擴張政策與英國發(fā)生尖銳的沖突,在1812年美英戰(zhàn)爭中美國向北擴張的企圖受挫,因而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拉丁美洲??墒菤W洲的“神圣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英國也乘機向拉美地區(qū)擴張。1823年8月英國外交大臣坎寧邀請美國共同反對俄、普、奧三國“神圣同盟”對拉美各國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門羅的贊同。1823年12月2日門羅總統(tǒng)在致國會咨文中宣稱美國將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nèi)部事務或它們之間的戰(zhàn)爭;美國承認并且不干涉歐洲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歐洲任何列強控制或壓迫南北美洲國家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為對美國的敵對行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實際上宣布拉丁美洲屬于美國的勢力范圍。從某種意義上講門羅主義在客觀上起到防止已獨立的拉美國家再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的作用,門羅主義一發(fā)表就在當時引起廣泛的爭議,100多年來各家對于門羅主義一直論爭紛紜、褒貶不一,在隨后的歷史中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的重要基礎。當時美洲的國際環(huán)境和美國實力的弱小使美國外交的決策者在處理拉美獨立問題時面臨嚴峻考驗,門羅主義以平和的語言宣告美國開始作為大國在國際舞臺獨立的發(fā)揮作用,它對國家戰(zhàn)略的啟示是引人深思的。
(五)此政策于1836年第一次實行,當時尚未得名于門羅主義,美國當時為了反對得克薩斯與英國結盟而行使此政策。1845年12月2日詹姆斯·波爾克總統(tǒng)對國會宣布門羅主義須嚴格實行,而美利堅合眾國應積極西擴。1852年若干政治人物引述門羅主義以論說將西班牙人強行逐出古巴,1898年美國于美西戰(zhàn)爭中獲勝,自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與波多黎各。1864年至1867年間拿破侖三世入侵墨西哥并建立傀儡政權,美國宣稱此舉違“該主義”,這是門羅主義首次為人公開稱為“主義”。1870年尤里西斯·格蘭特總統(tǒng)廣義解釋門羅主義,宣稱美利堅合眾國不能容忍歐洲各國相互轉(zhuǎn)讓其位于美洲的各殖民地。1895年美國國務卿理查·歐恩尼再度廣義解釋門羅主義,以使美國有權調(diào)解發(fā)生在拉丁美洲的邊界糾紛,此即歐恩尼解釋。1902年12月9日阿根廷外長發(fā)布德拉茍主義,作為門羅主義之擴充,即歐洲列強不可為索債而對美洲國家動武。1904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ǒng)補入羅斯福推論至門羅主義中,確保美國有權介入拉丁美洲,這是對門羅主義最大范圍之補充。1930年所發(fā)布之克拉克備忘錄指出,門羅主義并未賦予美國在拉丁美洲未遭舊大陸列強威脅時介入之權,從而否定羅斯福推論。門羅宣言的發(fā)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拉美各國在西班牙國內(nèi)起義之際開始獨立運動并取得重大勝利,美國在世界上率先承認拉美國家的獨立。在面臨神圣同盟威脅干預的情況下英國外交大臣坎寧向美國提出兩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反對在拉美恢復殖民,主張承認拉美獨立。

(六)美國的外交決策者們在經(jīng)過激烈爭論后決定撇開坎寧的建議,獨立闡釋美國立場,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國時任總統(tǒng)門羅以國情咨文的形式發(fā)布,是為門羅主義的由來。門羅主義針對的地理范圍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強主要是西班牙、英國、俄國和法國。西班牙是拉美新獨立國家的宗主國,極力主張鎮(zhèn)壓拉美獨立運動。俄國是神圣同盟的領袖,在美洲擁有阿拉斯加,并試圖向中美擴張。法國與拉美經(jīng)濟關系密切,也積極主張干涉拉美事務。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拉美新獨立國家的最大貿(mào)易伙伴。英國雖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但和美國相互猜忌,試圖遏止美國勢力的擴張,可以說美國面臨著險惡的國際環(huán)境。門羅宣言發(fā)表在美國獨立后的第47年,就國家綜合實力而言門羅時期的美國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與這些有涉的列強相比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門羅時代是一個赤裸裸的強權政治時代,今天一些廣為接受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規(guī)范,如限制戰(zhàn)爭權等遠沒有得到接受,各國維護國家利益和爭取國際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戰(zhàn)爭,最重要的工具是軍隊。在門羅時期美國的軍事力量相當弱小,門羅宣言發(fā)表前的1819年美國遭遇經(jīng)濟危機,一些擴充軍事實力的計劃被推遲或者取消。1821年美國國會立法將陸軍規(guī)模裁減為6183人,海軍雖然在1819年通過長期建設規(guī)劃,但擴軍計劃也被推遲和壓縮。
(七)神圣同盟威脅要鎮(zhèn)壓拉美獨立運動,當時國際社會僅有美國承認拉美獨立,在拉美獨立問題上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對年輕的美國將是一次重要的考驗。一個大國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夠的實力,實力的強大是成為大國的基礎。但一個大國最終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大國,則不僅僅是自身實力的問題。在其走向大國之路上,在對外關系上必然會經(jīng)歷一些重大的考驗。成功的大國不僅能經(jīng)受考驗,更重要的是以這些重大事件為作為大國奠定經(jīng)久的外交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的影響具有戰(zhàn)略意義,而且其反過來將有力的促進實力的增長。門羅主義為美國外交開辟具有經(jīng)久戰(zhàn)略意義的傳統(tǒng),針對坎寧的建議時美國的外交決策層形成兩種不同意見,門羅總統(tǒng)和前總統(tǒng)杰斐遜、麥迪遜等人盡管不信任英國的意圖,但他們還是認為美國應該與唯一能夠?qū)λ鼧嫵蓚Φ拇髧Y成同盟以獲得安全,這個同盟將保護拉美的獨立,或許這也是嚇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徑。國務卿亞當斯則反對接受坎寧建議,認為對俄國和法國直言不諱地宣布美國的原則總比充當尾隨在英國軍艦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體面得多,主張美國應該獨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按照國家戰(zhàn)略理論國家大戰(zhàn)略有霸權、自助、規(guī)避、搭車和超越五種,從國家戰(zhàn)略角度進行分析美國決策層的兩種不同意見大致可以分別歸入搭車和自助、超越戰(zhàn)略。

(八)門羅等人最初主張接受坎寧的建議和英國一道發(fā)表聲明,借助英國的力量達到維護拉美獨立和求得美國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遜所言:“有大不列顛在一起時我們不必懼怕整個世界”。在當時美國國力弱小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理想選擇,它能夠得到當時美國決策層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這種戰(zhàn)略是一種保守消極的選擇,對于一個生機勃勃、欲有所作為的大國來說任何重大戰(zhàn)略選擇都不能茍且于眼前。門羅宣言宣示的是一個積極的選擇,它沒有附和英國的建議,撇開當時的"超級大國"的主動邀約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體現(xiàn)一個新興國家的大國氣魄。同時它又超越列強之間的紛爭,不介入列強可能的對立和沖突。門羅宣言不針對特定國家,沒有給美國樹立敵人,而且迎合當時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義"思想的需要,因而在當時也受到拉美國家的普遍歡迎。門羅主義在美國獨立后半個世紀國力依然弱小之際,向世界表明美國已經(jīng)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大國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響。門羅宣言引起列強的不同反應,最終結果卻是英國無奈的接受門羅主義,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擊,美國獲得外交的勝利。排除其他評價因素,從國家利益和戰(zhàn)略的角度來看門羅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歷史中門羅主義在事實上和外交風格上塑造美國一個多世紀的對外關系,美國日后的發(fā)展、強大離不開門羅主義的作用。門羅主義在美國國力弱小的情況下發(fā)表,它的提出和產(chǎn)生經(jīng)久影響,有當時美國決策層的深謀遠慮。從國家戰(zhàn)略的角度看啟示是多方面的,其意義已經(jīng)超越門羅宣言乃至國際關系本身。
(九)首先門羅主義體現(xiàn)一國社會制度先進性對外交決策的積極影響,外交從根本上說是一國內(nèi)政的延續(xù),外交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nèi)政治狀況的體現(xiàn)。先進的經(jīng)得起考驗的政治制度能激發(fā)國民蓬勃向上的朝氣,一個先進的國內(nèi)政治制度將為外交提供適宜和有效率的決策體制,創(chuàng)造積極進取的外交風格是積極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進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優(yōu)勢,吸引別國學習借鑒本國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產(chǎn)生的作用是物質(zhì)力量無法代替的。相反一個落后的政治制度將制約外交發(fā)揮主動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決定外交決策體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國內(nèi)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為別國的攻擊目標,外交人員的很大精力將牽掣在應付解釋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戰(zhàn)略決策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可以斷言的是不具備制度吸引力的國家的實力發(fā)揮將受到極大制約,將難以成長為一個經(jīng)久的大國,亞當斯的見解得到認可并最終通過門羅宣言的形式發(fā)表是美國適宜的外交決策體制的產(chǎn)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誕生以前人類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在世界處于絕對統(tǒng)治地位,其時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病已經(jīng)充分暴露,在西歐各國已經(jīng)呈現(xiàn)頹勢。與此相對照的是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機和活力,美國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對民主共和制度充滿信心。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就包含對民主共和制度優(yōu)越性的理解,要將美國的獨特制度與舊大陸的專制制度分隔開來。

(十)門羅宣言終究也包含對自身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的理解,門羅主義中有“兩個半球主義”和“非擴展原則”,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歐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制度,包含認為美國建立的和美國希望在美洲新獨立國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優(yōu)于舊大陸的君主專制制度;后者指美國視歐洲列強將它們落后的專制和殖民制度擴展到美洲的企圖為對美國"和平和安全"的威脅,反對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復舊制度,有先進的制度可供選擇就不應該再退回到落后制度?!胺侵趁裨瓌t”和“不干涉原則”也多少包含認為民主共和制度優(yōu)于專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當時美國的決策者在國家實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fā)表門羅宣言包含對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對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的理解促成外交上的積極行動,盡管美國扮演該角色所需的物質(zhì)力量如果受到進一步考驗實際是不存在的。門羅主義在拉丁美洲各國受到普遍歡迎,也在于玻利瓦爾、圣·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對共同制度的向往促進拉美和美國的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轉(zhuǎn)化為外交的優(yōu)勢。其次門羅主義是美國政治精英建設強大國家決心和信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一個國家是否要爭取強國地位必須由它自己來決定。在實力弱小時國家往往選擇"搭車"戰(zhàn)略,為國家崛起積蓄力量。但一個國家要最終崛起為一個大國特別是新興領導國家,在確立大國地位前展現(xiàn)出朝氣蓬勃的國民心態(tài),在國民特別是在精英層表現(xiàn)出追求國家強大的強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風格上呈現(xiàn)積極有為的姿態(tài)。
(十一)通俗一點說新興大國在大國地位確立以前它的作為起碼要像一個大國的樣子,在保持與現(xiàn)有國際體系和諧的前提下,在一些關鍵時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國姿態(tài)明確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獨立立場,向世界宣示本國作為大國應有的影響力。因為一個國家爭取大國地位的成功最終還是取決于別國的承認,也可為本國外交樹立經(jīng)久的傳統(tǒng),延續(xù)的強國外交傳統(tǒng)是國家強大的持續(xù)動力。當然這不是要在國家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承擔超過實力所允許的責任,追求實力達不到的國際地位。羅斯??偨y(tǒng)在位期間奉行門羅主義,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表達建設“自由的、進步的偉大國家”,為人類樹立“由正義與仁慈所指引的民族高尚且新穎的榜樣”的思想。建設新的強大國家是美國建國后歷屆政治精英的不變追求,新興的美國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跡象。美國建國后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思想,不介入列強紛爭,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實力。但在一些重大國際事件中美國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一個新興大國的姿態(tài),在對待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問題上,在1812年美英戰(zhàn)爭中美國外交開始展現(xiàn)自己的特點,門羅宣言發(fā)表后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登上國際舞臺。亞當斯的意見能夠為其他美國決策者接受有亞當斯個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門羅和其他決策者同樣有追求國家強大的理想,不是亞當斯通過一個人的斗爭建立起至關重要的信念,而是門羅已經(jīng)形成美國應該和英國平等的思維。美國的大國姿態(tài)在門羅宣言中也得到充分體現(xiàn),門羅主義表現(xiàn)出美國在1823年已經(jīng)是一個大國,這個國家那時已經(jīng)享有它今天所擁有的尊敬。

(十二)除去其他因素后美國決策層對于國家強大的信心和決心對于門羅宣言的發(fā)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總體保持孤立主義的情況下,在關鍵時刻美國的決策者抓住機會贏得列強的認可,并開創(chuàng)延續(xù)的傳統(tǒng)。實際上直到門羅宣言發(fā)表后美國才開始被當時的列強作為一個大國看待,大國地位得到列強的接受。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的一塊頂石,開創(chuàng)美國新的外交傳統(tǒng)并經(jīng)久的延續(xù)下去。最后新興大國要引領國際關系趨向文明進步,縱觀國際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可以看到國際社會是不斷趨向文明進步的,這一趨勢推動國際關系不斷進步、不斷趨向文明。同時國際社會的發(fā)展又是階段性的,國際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大國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有特定的時代要求。既有大國保持大國地位。又有新興大國崛起,必然自覺或不自覺的使自身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時代的要求,成為國際關系體系前進的引導者。不能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大國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最終將被歷史的選擇所拋棄。國際社會從最初的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演進到今天的相對文明狀態(tài)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對于處在崛起進程中的新興大國不僅需要增強自身實力,在國際關系領域中為國際社會引入新的準則,引領所處時代國際關系趨向文明進步,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國將獲得道義力量的支撐。在任何時候新興大國(尤其是開創(chuàng)一個國際新時代的先導國家)的崛起離不開道義力量的支撐,而且這種道義力量的支撐具有超前性。

(十三)門羅時期國際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國際關系準則是基于權勢平衡的均勢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這樣一個時代崛起的大國要遵循既有的國際文明準則,將已有國際文明向前推進。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為國際社會注入新的選擇,代表那個時代發(fā)展的方向,這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優(yōu)勢。美國歷史上從未曾參與過均勢體系,門羅宣言包含對均勢體系的拒絕。在列強忙于權勢斗爭之時美國暫時置身其外,對當時普遍的國際關系準則是一個超越。門羅主義提出“非殖民原則”,適應拉美各國尋求獨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殖民主義在拉美復辟的作用,贏得拉美獨立各國的認可。在當時的拉美受到普遍的歡迎,是那個時代國際關系的一個進步?!胺菙U展原則”和“不干涉原則”對當時習慣于擴張和干涉的其他列強的沖擊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會詛咒門羅宣言是“邪惡的教義和危險的榜樣”。在門羅時代門羅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際關系文明的進步方向,道義的無形力量起到彌補美國實力不足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門羅主義本身包含美國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歷史中門羅主義被美國的擴張主義者不斷加以擴展,發(fā)展成為美國擴張主義的幌子。以今天的國際文明標準來衡量,對它所代表的國際關系準則進行譴責是可取而且必要的。門羅主義陳述三要點,復由羅斯??偨y(tǒng)外加一項。第一點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為殖民地;第二點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盛頓方面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第三點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為對國家安全之威脅。羅斯??偨Y以上三點并加入一項陳述:“說話客氣,但帶根大棒子。”
阿維什王朝世系
五、曼努埃爾一世

(一)曼努埃爾一世(1469年5月31日-1521年12月13日)綽號“幸運的”,是葡萄牙王國國王。曼努埃爾的母親比阿特麗斯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的孫女,而他的父親則是葡萄牙國王杜阿爾特一世第二個長大成人的兒子,也是葡萄牙國王阿豐索五世的弟弟。1495年曼努埃爾繼承堂兄若昂二世的王位成為葡萄牙國王,后者同時也是曼努埃爾的姐姐萊昂諾爾的丈夫。在曼努埃爾的成長過程中葡萄牙上層貴族屢次策劃針對若昂二世國王的陰謀,他知道許多人因此被殺或被流放,他的哥哥維塞烏公爵迪奧戈就于1484年被國王親手刺死。在若昂二世的合法婚生子阿豐索王子意外離世后受到打壓的貴族便舉薦曼努埃爾為繼承人,但若昂二世卻想將王位傳給其非婚生子科英布拉公爵若熱·德·倫卡斯特雷,不過若昂二世的想法未能實現(xiàn),幸運的曼努埃爾在堂兄去世后成功繼承葡萄牙王位。曼努埃爾將用事實證明他是其堂兄當之無愧的接班人,他支持大西洋探索政策,鼓勵商業(yè)發(fā)展。在他統(tǒng)治期間實現(xiàn)以下成果: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發(fā)現(xiàn)巴西;1501年雷亞爾·科爾特家族的加斯帕爾·科爾特-雷亞爾和米格爾·科爾特-雷亞爾兄弟二人發(fā)現(xiàn)拉布拉多;

(二)1505年任命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為第一任印度總督,1505年一支萄萄牙艦隊侵入科倫坡港,當時錫蘭正處于政治上的分裂時期,削弱對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抵抗力。科提王國國王波羅迦羅摩巴忽八世被迫與萄萄牙人簽訂通商條約,從此開始錫蘭遂淪為萄萄牙的殖民地。1503年至1515年第二任印度地方總督“海上雄獅”阿豐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為葡萄牙奠定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紅海、波斯灣、太平洋的海軍航線的霸業(yè),1501年曼努埃爾一世派兵入侵阿爾及利亞,在米爾斯克比爾戰(zhàn)役遭到失敗。曼努埃爾一世計劃通過占領亞丁、霍爾木茲和馬六甲切斷穆斯林在印度洋的貿(mào)易線,為此他于1511年發(fā)動馬六甲圍城戰(zhàn)。1514年葡萄牙軍隊在屯門登陸并建立葡占屯門的殖民政權,明朝要求葡人離開否則武力驅(qū)趕,又因貿(mào)易問題同明朝交惡。于是明葡開戰(zhàn),屯門海戰(zhàn)爆發(fā),葡軍戰(zhàn)敗徹出屯門。此戰(zhàn)亦是中國王朝與歐洲帝國第一次發(fā)生軍事沖突,所有這些事情不僅讓葡萄牙從對外貿(mào)易中賺得盆滿缽滿,更使其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海外帝國。曼努埃爾用這筆財富修建許多王家建筑,并吸引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來到他的宮廷。曼努埃爾非常虔誠,他為葡萄牙傳教事業(yè)投入大量資金,向新殖民地派遣總多傳教士。其中包括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并資助修建許多宗教建筑,如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三)曼努埃爾還積極推動又一場針對土耳其人的十字軍東征,起初曼努埃爾與葡萄牙猶太人的關系很融洽,在其統(tǒng)治伊始他釋放所有在若昂二世執(zhí)政期間被逮捕的猶太人,但當曼努埃爾下定決心想要迎娶阿拉貢王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繼承人伊莎貝爾公主(也是其侄子阿豐索王子的遺孀)時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伊莎貝爾的父母費爾南多二世和伊莎貝爾一世在1492年驅(qū)逐猶太人,并且他們絕不會把女兒嫁給對猶太人持寬容態(tài)度的國王。為了締結這場婚事的曼努埃爾在婚姻契約中同意迫害葡萄牙境內(nèi)的猶太人,根據(jù)1496年12月頒布的法令葡萄牙境內(nèi)所有猶太人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離開這個國家,但不能帶走他們的子女,而且被驅(qū)逐的猶太人只能乘坐國王指定的船只離開。當那些選擇離開葡萄牙的猶太人抵達里斯本港口時遇到神職人員和士兵,他們試圖用通過威逼利誘的方式給他們洗禮,以阻止他們離開該國。嚴格說來在這段時期猶太人在葡萄牙銷聲匿跡,后來所有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和他們的后裔都被稱為“新基督徒”,他們得到30年的寬限期。在這段時間里不允許對他們的信仰進行調(diào)查,這段寬限期后來被延長至1534年。

(四)在1506年里斯本大屠殺期間人們?nèi)肭知q太人聚集區(qū),殺害數(shù)千名被指控的猶太人,暴亂的領導人最終被曼努埃爾處決。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1450—1510) 是葡萄牙的第一任印度總督,可稱為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先驅(qū),其對航海和海戰(zhàn)都頗有造詣是最早的近代式海軍將領之一。1450年阿爾梅達生于里斯本,他是阿布蘭特伯爵拉波·德·阿爾梅達次子,早年參加收復失地運動,多次與穆斯林作戰(zhàn)而戰(zhàn)功卓著。1505年3月奉國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率領21艘船前往印度任總督,7-8月他攻占東非城邦基爾瓦,并洗劫蒙巴薩。抵達印度后著手在果阿附件建筑要塞,攻占印度沿岸的柯欽等地,并在柯欽等地建立要塞據(jù)點。加強對印度的控制并探查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等地,一直向東與摩鹿加簽訂貿(mào)易協(xié)定。1508年其子洛倫索·德·阿爾梅達在于埃及艦隊的作戰(zhàn)中陣亡(焦爾海戰(zhàn)),他決心報復。1508年他監(jiān)禁來接替他的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然后率艦隊沿印度海岸北上。1509年2月9日在第烏海戰(zhàn)中擊潰威尼斯支持的埃及-印度聯(lián)合艦隊,控制印度洋。11月他最終把權力交給阿爾布克爾克,率三只船返回葡萄牙。1510年3月1日于好望角登陸,在與霍都屯人發(fā)生的小規(guī)模沖突中被殺死。1521年12月13日曼努埃爾一世去世,他的兒女中若昂三世和恩里克一世先后成為葡萄牙國王。
六、若昂三世

(一)若昂三世 (1502—1557)是葡萄牙阿維什王朝君主,在他任內(nèi)耶穌會的組織正式進入葡萄牙,后者藉著在東方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迅速取代圣方濟各會,成為海外傳教活動中的中堅力量。為了培養(yǎng)傳教人才,他還在1537年的時候?qū)?shù)度易址的里斯本大學永久性的遷到科英布拉,并從歐洲各地聘請大批的有水平的教師,改革教育體制并增加教師的補貼。宗教裁判所也是這位國王任內(nèi)開始在葡萄牙設立的,因此他得到“虔誠者”的雅號。和父親幸運的曼努埃爾一世熱衷于享受新航路所帶來的財富不同的是若昂三世十分注重天主教在新發(fā)現(xiàn)地區(qū)的傳播工作,若昂三世在位期間在海外發(fā)現(xiàn)方面有兩件事情最為值得稱道,一件是葡萄牙人于1557年開始在澳m定居,另一件事就是巴西的殖民化。在曼努埃爾時期巴西的主要作用就是里斯本派往印度的船隊的中轉(zhuǎn)站,還有就是向國內(nèi)提供巴西木和珍禽野獸,直到1530年正式的殖民活動才開始。巴西封建領地制是葡萄牙在巴西實行的殖民體制,1799年若昂親王攝政時又取消其他封建領地,并以各封建領地的地域為基礎建立省制,由國王統(tǒng)轄。葡萄牙王室為鞏固在巴西的殖民統(tǒng)治于1530年派馬丁·阿豐索·德索薩(1500—1571年)率領艦隊和400名移民在巴西建立永久殖民地,1532年葡萄牙王室決定在巴西推行世襲領地制。1534~1536年巴西沿岸地區(qū)陸續(xù)出現(xiàn)14個巨大的封建領地,分屬12個大貴族管轄。封建領地呈長條形,最窄10里格,最寬 100里格,東起大西洋海岸,西至托德西利亞斯線(即教皇子午線)。
(二)受封貴族稱領主,承擔領地開拓、防御、財政的全部責任,有分配土地、建造城鎮(zhèn)、組織司法行政機構、征稅、通商和奴役印第安人等權力。但須承認王室對巴西木與香料的壟斷權,把礦產(chǎn)收入的 1/5、漁業(yè)收入的1/20上繳王室。封建領地疆界不得變更和重新劃分,領地由領主世代相襲。后因領主各自為政、割據(jù)一方,葡王室為加強對巴西殖民地的控制于1549年任命索薩為巴西第一任總督,以巴伊亞為首府統(tǒng)一管理各個封建領地,領主的權力逐步削弱。1750~1777年9個封建領地被葡萄牙國王收回,1799年若昂親王攝政時又取消其他封建領地,并以各封建領地的地域為基礎建立省制,由國王統(tǒng)轄。1530年第一批甘蔗被種植在巴西的沼澤地上,第一臺榨糖機也被組裝起來。1534年若昂三世將巴西沿海地區(qū)分割成許多塊世襲封地,賜給一些在國內(nèi)沒有什么土地的小貴族,以此鼓勵移民和墾荒活動,到1548年巴西沿海已經(jīng)建立起來十六個葡萄牙人聚居的村鎮(zhèn)。除了巴西木以外這個時候的特產(chǎn)又多了糖、棉花和煙葉,隨著巴西的經(jīng)濟地位不斷上升,1548年設立總督制,第一任巴西總督托邁·德·索薩于1549年帶領著一千名移民和一批耶穌會教士來到巴西。這批教士中有一個名叫曼努埃爾·德·諾布萊卡的人在東南部的皮拉蒂寧卡村建立圣保羅經(jīng)院,這就是后來的圣保羅市。但是當時巴西的中心不在東南而在東北,總督托邁·德·索薩將行政中心設在東北部的沿海城市圣薩爾瓦多,而經(jīng)濟中心則在鄰近的伯南布哥地區(qū)。

(三)1584年有一位傳教士曾經(jīng)對伯南布哥的社會狀況作了如下的描繪:“這里的人們富有,許多人有四萬、五萬甚至八萬個克魯扎多(葡萄牙古貨幣單位,當時一個有錢人家的傭人每年才掙四個克魯扎多)的家產(chǎn)。這里總共有十個到十二個糖廠老板,他們輪流設宴,每天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揮霍錢財,總之伯南布哥遠比里斯本闊氣?!痹谶h東的貿(mào)易日趨衰落的時候巴西就這樣開始靠著甘蔗和煙葉發(fā)展起來,與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情況相反,在巴西沒有任何既成的、有組織的經(jīng)濟結構。于是以甘蔗種植園和榨糖廠為中心的大種植園經(jīng)濟便形成,糖廠不僅是家庭、社會和經(jīng)濟生活的中心,而且還把移民永久的維系在這片新的土地之上。在印度葡萄牙人想的是發(fā)筆橫財早點衣錦還鄉(xiāng),在巴西葡萄牙人把這片土地看做是自己的第二個祖國。許多移民都是孑然一身闖蕩新大陸,安頓下來之后便迎娶當?shù)赜〉诎踩伺訛槠?,從而印第安人開始進入文明社會。由于制糖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勞動力日見匱乏,而印第安人由于體質(zhì)不強無法勝任繁重的工作,于是從前只是小打小鬧的黑奴貿(mào)易興盛起來,三角貿(mào)易的雛形在此時形成。至此葡萄牙的海外貿(mào)易帝國正式形成,整個帝國共分四大部分:北非帝國、東方帝國、巴西帝國和中南非洲帝國。除北非之外東方的香料、瓷器,巴西的木材、蔗糖和煙葉,中南非洲的奴隸、寶石,都為葡萄牙帶來大量的財富。葡萄牙人取代阿拉伯人成為印度洋貿(mào)易的實際控制者,這直接導致地中海的衰落,而南大西洋取而代之成為東西方貿(mào)易的主要航道。
(四)里斯本發(fā)展成為非洲貿(mào)易和東方貿(mào)易的超級中轉(zhuǎn)站,所有來自這些地方的商品都被運送到里斯本,在幾內(nèi)亞公司或是印度公司進行分配調(diào)度后才能發(fā)往歐洲各地。在貿(mào)易活動豐厚利潤的吸引下大批的農(nóng)民涌入沿海城市尋找出海機會,葡萄牙的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衰落的跡象,國家開始依賴于海外貿(mào)易。在向其他歐洲國家出口許多異國商品的同時本國也開始大量進口外國的產(chǎn)品,由于農(nóng)業(yè)的衰落加上農(nóng)村勞動力的缺乏,依靠土地生存的教會和傳統(tǒng)的貴族階級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與此同時從事商業(yè)活動的資產(chǎn)階級和參與海外擴張的貴族或掌握錢財,或握有大權,成為時代的寵兒。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的奢華之風也開始在社會上盛行,有錢人開始使用黑奴,在這片鋪天蓋地的銅臭味中中世紀純樸節(jié)儉的民風一去不復返。在航?;顒拥膸酉绿煳膶W、數(shù)學、地圖繪制技術等等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醫(yī)藥學等方面的知識也在此背景下大大豐富起來。歐洲人認識新的人種、新的民族、新的風俗習慣、新的宗教形式,開闊眼界。葡萄牙文化在此時打上深深的海洋的烙印,而葡萄牙語也開始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的航海活動是在文藝復興的背景下進行的,反過來航海活動的又為文藝復興運動注入活力。建筑上的表現(xiàn)就是“曼努埃爾式”裝潢的出現(xiàn),文學上記述航?;顒拥挠斡浶再|(zhì)的散文開始流行起來,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費爾南·門德斯·平托記述其遠東之行的《游記》。
(五)因為這本書大大褒揚中國和日本的文明和富饒程度,致使葡萄牙人都不愿意相信。另外就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葡萄牙詩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根據(jù)當時流傳在社會上的幾本東方游記,再加上自己遠航到印度和澳m的經(jīng)歷,他寫出歌頌達·伽馬遠航印度事跡的長篇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除了達·伽馬的事跡之外他還借詩中人物之口,講述從阿豐索·恩里克斯(阿方索一世)開國以來的葡萄牙歷史,字里行間洋溢著無比的愛國熱情。據(jù)說這部史詩最精彩的篇章就是在印度和澳m寫就的。他逝世的日期(1580年6月16日)如今被定為葡萄牙及葡人社區(qū)日,供全世界的葡萄牙人紀念那段輝煌的過去。比卡蒙斯稍早的吉爾·文森特被稱為“葡萄牙戲劇之父”,寫出許多諷刺社會現(xiàn)狀的戲劇作品。意大利詩人彼得拉克發(fā)明的十四行詩也在這個時候傳入葡萄牙,被卡蒙斯等人發(fā)揚光大,一直到十九世紀也仍然是葡萄牙文壇的主流。但是在這片繁榮背后隱藏著危機,早在曼努埃爾時代就出現(xiàn)端倪。從達·伽馬遠航開始海外發(fā)現(xiàn)活動便不再是某個大商人或某個王子所能負擔得起的了,龐大的遠洋船隊、軍隊的糧餉和彈藥等等都必須從國庫拿錢,而這些付出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回報。葡萄牙人總是在世界各地碰到駐軍被殺害、商行被焚燒、艦船被擊沉的厄運,開始時他們的巨艦大炮還能形成威懾力,但是時間一久兵員不足的劣勢便暴露無遺。在印度的幾個要塞總是受到當?shù)厝嘶虬⒗说膰?,日后馬六甲等地也受到荷蘭人的騷擾。

(六)要維系這些要塞的所有開支都必須從海外貿(mào)易的收益中支出,東方商品的成本一下子就高了起來,這還是能為王國帶來收益的地方。超級雞肋的北非更是困難重重,幾個據(jù)點不斷受到摩爾人的壓力,后來為了節(jié)約開支全力經(jīng)營巴西等地。若昂三世在1541年至1550年間放棄許多北非的土地,只留下休達等幾個最先占領的地區(qū)。除了海外戰(zhàn)爭開支外由于國內(nèi)農(nóng)業(yè)蕭條和奢侈的社會風氣而造成的大量的進口也將葡萄牙人辛苦賺來的錢財化為烏有,武器、服裝、布匹、家具、紙張、地毯、馬匹、車輛等等都需要進口,到了后來甚至造船的木材也必須用香料來換。表面上葡萄牙壟斷東方的香料貿(mào)易,但是實際上這種壟斷沒有導致任何國內(nèi)生產(chǎn)上的進步,16世紀結束時葡萄牙的工業(yè)生產(chǎn)與13世紀相差無幾。土耳其人停止侵略之后近東局面穩(wěn)定下來,地中海的貿(mào)易又開始興盛,通過陸路運輸?shù)揭獯罄暮吩跉W洲市場上對通過長途海路運輸?shù)钠咸蜒篮沸纬蓢乐氐耐{,因為胡椒經(jīng)常會在潮濕的船艙里面霉爛變質(zhì),于是王國漸漸變得入不敷出。16世紀中葉葡萄牙所虧欠的內(nèi)債外債加起來竟有五十萬克魯扎多之巨,除了經(jīng)濟上的損失之外人員的損失也相當驚人,從里斯本啟程時一千至一千二百人的船隊到達果阿之后往往只剩下二百人左右,除了在路上的死亡之外在印度、馬六甲和澳m也有不少定居的葡萄牙人因為難于適應潮濕悶熱的氣候而患病身亡。1557年若昂三世還未來得及實行有效的措施來扭轉(zhuǎn)這種困難的局面就身故了,由于其子先其而亡,王位由他年僅三歲的孫子塞巴斯蒂昂一世繼承,香料帝國即將走向它的盡頭。
七、塞巴斯蒂昂一世

(一)塞巴斯蒂昂一世(1554年1月20日-1578年8月4日)是葡萄牙第十六任國王,1554年1月20日-生于里斯本。塞巴斯蒂昂的祖父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祖母是哈布斯堡的卡塔琳娜,父親為若昂三世的第八個兒子若昂·曼努埃爾親王,母親是來自西班牙的胡安娜。塞巴斯蒂安的出生日子正好是圣徒塞巴斯蒂安的主保節(jié)日,因此他被命名為塞巴斯蒂安。具有強烈天主教信仰的若昂三世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與王后一共育有9個孩子,但是沒有一個是存活到他本人去世之前的,可見葡萄牙王室成員的身體素質(zhì)之衰弱。因此當塞巴蒂斯安尚在母親腹中的時候他就被葡萄牙人視為自己的希望,當時的葡萄牙人回憶這個王子是人們用眼淚、游行、祈禱以及施舍才從天主那里換來的,他是在廣大民眾的歡呼和熱烈期待中誕生的。因為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兩周早逝,所以他成為葡萄牙王位的繼任人,他于三年后繼承王位。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由屬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祖母卡塔琳娜攝政,1552年以后由叔祖埃武拉公爵紅衣主教恩里克(恩里克一世)攝政,這段時期葡萄牙帝國擴展至安哥拉、莫桑比克、馬六甲及澳m。他童年時受到耶穌會的深厚影響,是個神秘主義者,曾經(jīng)試過長時間的打獵及守齋。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他作為正常人的欲望,由于生殖器上的缺陷和疾病,他對女人似乎沒有足夠的興趣。僅有的一次提親是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聯(lián)姻提議,但是這迅速被塞巴斯蒂安避而不談,仿佛和他談論婚姻如同上刑一般。
(二)這讓舉國上下非常擔心,擔心葡萄牙再次陷入到絕嗣的境地之中。他在生理上的缺陷并沒有影響到他在體力上追求強健,他在各種惡劣氣候和環(huán)境下堅持嚴酷的鍛煉,如狩獵、行獵、長槍比武、斗牛等等,在暴風雨中他還經(jīng)常駕著一艘小船出海游蕩來砥礪意志。由于喜歡習武和騎馬 ,這個年輕國王不喜歡呆在里斯本,而是帶著一群貴族子弟在各地游蕩狩獵。奧地利的卡塔琳娜(1507年1月14日-1578年2月12日)是葡萄牙王后,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的妻子,1557年至1562年為她的孫子塞巴斯蒂昂一世擔任攝政。卡塔琳娜是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與奧地利大公腓力一世的遺腹女,1507年1月14日出生于托爾克馬達。她和她精神不穩(wěn)定的母親在一起,直到她的姐姐奧地利的埃萊奧諾雷與哥哥未來的皇帝查理五世從佛蘭德斯來到西班牙。她的五個兄弟姐妹,除了斐迪南(斐迪南一世)以外都出生在低地國家,由姑母奧地利的瑪格麗特照料,但胡安娜仍然照顧著年輕的卡塔琳娜。事實上卡塔琳娜和她的母親一起生活在托德西利亞斯監(jiān)獄,她的外祖父是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是她母親當時的攝政者,當她結婚的時候卡塔琳娜從母親的監(jiān)護權中解脫出來直到她去世。1525年2月10日卡塔琳娜嫁給她的表兄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他們有九個孩子,但只有兩個幸存下來。

(三)卡塔琳娜非常關心她的家庭教育,積累大量圖書館,并在宮廷建立沙龍。?她把一些女學者帶進她的家庭,包括一些人文主義者以及詩人路易莎·西蓋亞·德·貝拉斯科。瓦斯負責輔導卡塔琳娜的女兒瑪麗亞·曼努埃拉公主和卡塔琳娜的外甥女瑪麗亞?(卡塔琳娜的姐姐奧地利的埃萊奧諾雷的女兒),她也是個學者。1557年丈夫去世后她受到她的兒媳兼侄女奧地利的胡安娜的挑戰(zhàn),為了她的孫子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擔任攝政者的角色。查理五世解決這個問題,他幫了妹妹卡塔琳娜,而不是他的女兒胡安娜,在費利佩二世缺席的情況下胡安娜需要留在在西班牙。1557年至1562年她擔任葡萄牙攝政王,1562年她將攝政權移交給葡萄牙的恩里克(恩里克一世)??ㄋ漳葥碛袣W洲最早和最好的中國瓷器收藏之一,因為她既是查理五世皇帝的妹妹也是葡萄牙王后。她從亞洲購買大量的瓷器和異國情調(diào)的瓷器,這些瓷器定期運到里斯本,用于裝飾里斯本皇宮以及供她個人使用并作為她權力的象征,她的收藏品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第一件藝術品。她沿襲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早些時候建立的傳統(tǒng),曼努埃爾一世為他的妻子卡斯蒂利亞的瑪麗亞(瑪麗亞是卡塔琳娜的姨母)購買瓷器1511年至1514年間里斯本的“香料司庫”為當時曼努埃爾國王的第二任妻子卡斯蒂利亞的瑪麗亞登記總共692件瓷器和其他異國物品。
(四)卡塔琳娜收藏的其他異國情調(diào)包括鯊魚的牙齒化石,一個包裹在黃金中的蛇頭,用來止血的心形碧玉石,用作抵御惡魔的珊瑚枝,還有牛黃石、獨角獸角(獨角鯨的獠牙)和成堆的松散寶石(如紅寶石、祖母綠和鉆石)??ㄋ漳葲]有后代延續(xù)至今,因為她唯二的兩個孫輩都沒有孩子。她的血統(tǒng)在她于1578年2月12日死后的六個月內(nèi)就消失了,因為她唯一幸存下來的后代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于1578年8月去世。塞巴斯蒂昂一世于1568年親政,之后他努力發(fā)展與法蘭西、奧地利等國的關系,而且他還整頓葡萄牙的財政、軍事、司法體系。1568年他建立獎學金制度,資助在英科布拉大學學習醫(yī)學和生物的學生,同時他還投資支持巴西的印第安盟友反抗法國人。1569年在里斯本大瘟疫期間他從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請來醫(yī)生來應對泛濫的里斯本瘟疫,此后里斯本的救濟院和孤兒院也在他的扶持下建立起來。除此之外他還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公共的谷倉,為農(nóng)民提供糧食和谷物的貸款,以便幫助他們度過荒年。16世紀70年代塞巴斯蒂昂一世派弗朗西斯科-巴雷托和瓦斯科-奧雷姆發(fā)動津巴布韋遠征,試圖征服南部非洲內(nèi)陸的莫諾莫塔帕王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此后葡萄牙勢力得以介入津巴布韋。

(五)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又名莫諾莫塔帕王國,津巴布韋歷史上著名王國之一,以石頭建筑和黃金貿(mào)易聞名于世,首都一度設在大津巴布韋。姆韋尼·馬塔帕系紹納語,原為該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后來成為其國名,葡萄牙人誤譯為莫諾莫塔帕。這個王國是紹納人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所建,15 世紀末津巴布韋王國分裂后姆韋尼·馬塔帕的第一代王穆托塔率領一部分人北遷,征服津巴布韋北部地區(qū)的許多部落。其子馬托帕在位時逐漸將姆韋尼·馬塔帕建成為一個強大王國,它的版圖西自卡拉哈里沙漠,東至印度洋,北起贊比西河,南抵林波波河。15世紀40~90年代為王國的鼎盛時期,境內(nèi)盛產(chǎn)黃金和象牙。索法拉港是當時黃金象牙貿(mào)易的主要進出口岸,這種貿(mào)易為王室所控制。16世紀初由于內(nèi)部分裂導致國勢漸衰,17 世紀30年代一度為葡萄牙殖民主義者所控制。1917年最后一個姆韋尼·馬塔帕的酋長契約科被葡萄牙人殺害后,王朝統(tǒng)治家族的世系中斷。在塞巴斯蒂昂一世統(tǒng)治的時代正是葡萄牙的統(tǒng)治困難日益增多的年代,由于在16世紀早期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源源不斷地為本國輸送香料和各種奢侈品,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有社會階層不論貧富都崇尚享樂。
(六)里斯本宮廷的仆臣數(shù)量非常龐大,而各個鄉(xiāng)間的小朝廷的廷臣數(shù)量也比以前更大。雖然王室多次發(fā)布法令禁止臣民的奢侈攀比之風,而且國家的收入在降低,但是人們的開支卻在日益上漲。雖然從東印度到里斯本的海上貿(mào)易線依舊在葡萄牙人手里,但是這條航線提供的貨物量和貿(mào)易額卻在日益下降,直到成為負值和貿(mào)易逆差狀態(tài),這是因為從印度洋-紅海-埃及-意大利的貿(mào)易路線再次活躍起來。而葡萄牙人在歷經(jīng)初期的暴利之后隨著貨物量的增加,香料價格也在不斷下跌,而航線的維護成本卻一直維持不變,應對英格蘭和荷蘭的襲擾也在消耗葡萄牙人的實力。雖然在東印度的葡萄牙海軍經(jīng)常要以少勝多、取得勝利,維護海上的貿(mào)易線。但是在陸地上受制于人數(shù)劣勢,葡萄牙人不得不以少敵多,各地貨棧和貿(mào)易站不斷地受到破壞。這種情況給人的感覺是印度的煙霧正在消散,而隨著國庫的開支巨大,之前由王室壟斷的東印度貿(mào)易船隊開始變得難以為繼。多數(shù)時候葡萄牙人的遠東海外貿(mào)易是王室和大貴族壟斷的行為,缺乏全社會所有成員的有效參與,有鑒于此的王室在1570年開始向一些商人出售前往東印度的貿(mào)易特權。

(七)但是當時的流行觀點是帝國應當繼續(xù)對北非的征伐和殖民地維護,在印度殖民地變得燒錢的情況下很多葡萄牙人又將攻擊北非、獲得貿(mào)易線路和黃金提上日程。塞巴斯蒂昂也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以耶穌之名征服非洲穆斯林的統(tǒng)帥,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在他讀到葡萄牙的歷史時他總是激動萬分、心潮澎湃,在他閱讀到1549年-1550年放棄沿岸要塞的時候他不禁心煩意亂、悲痛不已。在孩提時代他就夢想著征服摩洛哥,成為基督教的船長。親政后不久并且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他著手對摩洛哥的菲斯進行一場圣戰(zhàn),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拒絕參與這次戰(zhàn)爭。1574年他首次進攻摩洛哥即告失敗,但他的狂熱絲毫未減。1578年夏季他又準備好一支侵略軍,這支軍隊缺乏戰(zhàn)斗力、紀律松弛、組織渙散,他與摩洛哥被廢的素丹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世連手率領這支軍隊在丹吉爾登陸,他拒絕接納手下的建議獨自深入敵人領地。8月4日在馬哈贊河附近的阿爾卡塞爾·吉比爾與摩洛哥素丹阿卜杜爾·馬利克一世展開葡萄牙歷史上最慘痛的戰(zhàn)役,摩洛哥軍隊雖裝備略遜一籌但進攻十分兇猛,塞巴斯蒂昂率領的葡萄牙軍隊只好撤退、他在橫渡馬哈贊河時溺死,終年24歲(馬哈贊河之戰(zhàn)),阿卜杜拉·馬利克一世也因重病于次日去世。由于有三個國王指揮這場戰(zhàn)爭,于是這場戰(zhàn)爭在歷史上被稱為“三王之戰(zhàn)”。
八、恩里克一世

(一)恩里克一世(1512年1月31日-1580年1月31日)綽號“純潔者”,是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578年至1580年在位)。他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第五子,母親是阿拉貢公主瑪麗亞,也是若昂三世之弟,前任國王塞巴斯蒂昂之叔祖父。恩里克本為樞機,由于若昂三世的子嗣大多在他去世前逝世,1557年當若昂三世之子若昂王子的遺腹子塞巴斯蒂昂在若昂三世死后繼位后恩里克便是王位繼承人。1578年當塞巴斯蒂昂一世戰(zhàn)死在非洲以后因為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反復商議后大家決定推舉從前的攝政王、塞巴斯蒂安的叔祖父恩里克以66歲高齡還俗成為葡萄牙王國阿維什王朝最后一個國王。由于他沒有子嗣,恩里克繼位后本想娶妻而得到子嗣,但當時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與哈布斯堡王室關系良好,所以不肯解除恩里克的誓言而準許他娶妻。由于其主教的身份使他不可能娶妻有子嗣,所以他在位的這兩年也就是個過渡,王位繼承權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王位的合適人選都是曼努埃爾的幾個孫子身上,其中呼聲最高的有三個人:曼努埃爾一世第六子杜阿爾特王子之次女布拉干薩公爵夫人卡塔里娜、曼努埃爾一世次子路易斯之私生子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和曼努埃爾一世的外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二)但是卡塔琳里娜是個女人,其夫不但聲名狼藉、不得人心,更是西班牙國王腓力的熱切支持者。安東尼奧是私生子出身,只有腓力二世實力最雄厚,擁有當時最強海軍“無敵艦隊”,論出身他也是曼努埃爾一世的根紅苗正的外孫。如果按當時習俗正統(tǒng)的繼承人應為杜阿爾特王子的已故長女瑪麗亞遺下的長子法爾內(nèi)塞家族的拉努喬·法爾內(nèi)塞,但拉努喬的父親帕爾馬公國公爵亞歷山德羅·法爾內(nèi)塞是腓力二世的支持者使得拉努喬的王位繼承權未得支持,呼聲甚至不如他的姨母卡塔里娜。貴族和社會上的要人都傾向于腓力二世,而下層民眾堅決主張維護國家的完全獨立,這種局面使上層人物惶恐不安,因為上一個朝代末年1383年的葡萄牙卡斯提戰(zhàn)爭動亂和危機就是由于人民對王位繼承問題的不滿而引起的,如果這次再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又引起一場葡萄牙與西班牙之間的戰(zhàn)爭。為了和平解決王位繼承問題,恩里克一世邀請幾個擁有合法繼承權的王位候選人或他們的代表來參加為解決王位繼承問題而召開的宮廷會議,并要求他們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將來提出的解決方案。但是腓力二世拒絕這項提議,并宣稱他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

(三)1579年會議在缺少西班牙方面代表的情況下在阿爾梅林召開,在兩名葡萄牙候選人中布拉干薩公爵夫人卡塔里娜在沒有支持者的情況下自動退出競爭,這樣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便受到平民的擁戴。但是這種擁戴反而使他受到貴族的猜忌和排擠,因為他們害怕1383至1385年間的空位時期再出現(xiàn)。恩里克一世也不喜歡他,還簽署一道命令,以“為了我的王國和臣民的幸福安寧”為理由逼迫安東尼奧離開葡萄牙。與此同時腓力二世在兩國邊境囤積重兵,等待著合適的機會。在貴族代表和平民代表的爭吵中和在西班牙人的武力威脅下,這場會議終究沒有整出個所以然來。1580年紅衣主教恩里克逝世,在他的遺囑中沒有提及誰來繼承王位,只是任命一個由五個人組成的聯(lián)合執(zhí)政政府,在新國王產(chǎn)生之前暫時代行國王的職責。最終在他死后腓力二世派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率領西班牙軍隊發(fā)動西葡戰(zhàn)爭攻入葡萄牙擊敗安東尼奧的軍隊,葡萄牙王位就因此轉(zhuǎn)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下。
(四)1580年恩里克一世去世后葡萄牙王位空缺,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企圖掠取繼承權。葡萄牙人堅持自推隱修院院長安東尼奧為王,稱他安東尼奧一世。于是腓力揮師入駐葡萄牙南部的宮廷所在地埃武拉,葡萄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爆發(fā)。1580年8月25日在里斯本郊外塔古斯河畔的阿爾坎塔拉之戰(zhàn)中由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公爵指揮的西班牙軍隊大勝葡萄牙軍隊,安東尼奧逃往葡萄牙的波爾圖,次年5月再次受挫后逃往法國尋求庇護。在法國支援下1582、1583年安東尼奧兩次向亞速爾派出艦隊,腓力也派遣艦隊在蓬塔德爾加達海戰(zhàn)將法國艦隊打敗,占領安東尼奧最后堡壘亞速爾群島。1588年西班牙與英國作戰(zhàn),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次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派軍隊護送安東尼奧重返葡萄牙,在里斯本附近登陸。但英軍遭到沉重打擊而敗退,貧病交加的安東尼奧只得回巴黎,1595年死在此地,于是腓力得到葡萄牙王位。
樞機
(一)樞機是羅馬天主教中僅次于教皇的職位,Cardinal源自拉丁文cardo,有樞紐、重要的意思,因穿紅衣、戴紅帽又被稱為紅衣主教。樞機由教皇親自冊封,協(xié)助教皇管理教會事務,當教皇出缺時也只有他們有權選舉下一任教皇。樞機被分成三級:樞機主教、樞機司鐸和樞機助祭,教皇原先不是由樞機選出來,而是由羅馬人民選出。但在中世紀時這個權力被不斷限制,最后只有樞機能選出教皇。樞機體制是教會設立的一種職務,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圣秩的一個等級。自從1971年1月1日保祿六世規(guī)定只有80歲以下的樞機才能選舉教皇,原先保祿六世限制最多只有120名樞機可以選舉,后來若望·保祿二世改變這項規(guī)定。雖然沒有硬性規(guī)定教皇一定要從樞機中選出,理論上所有的羅馬天主教男性都有資格被選為教皇,但是自1378年烏爾班六世的選舉以后教皇從樞機中選出已經(jīng)變成一個常態(tài)。根據(jù)天主教法典第350條樞機團被分成三個等級:主教級樞機,即樞機主教;司鐸級樞機,即樞機司鐸;執(zhí)事級樞機,即樞機助祭 (樞機執(zhí)事)。樞機主教原來只特別指羅馬市郊七個教區(qū)的主教。1965年保祿六世裁定東方禮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被列入樞機團的,保留其教區(qū)為他們的稱號,他們的位階與羅馬天主教的主教級樞機相同。主教級樞機一般不超過10人,樞機司鐸大多擔任世界各大城市教區(qū)的總主教(或稱為大主教)或主教,常被稱為樞機主教。

(二)樞機助祭(樞機執(zhí)事)是樞機中最低的位階,1918年之前俗人有可能當上樞機而不需要先當司鐸(或稱神父),而樞機助祭可以讓俗人擔任。1918年后法典第351條規(guī)定樞機必須至少是司鐸,未升為主教的應先受主教祝禮。而在擔任樞機助教10年后可被晉升為司鐸樞機。所有的樞機司鐸和幾乎所有的樞機助祭事實上都是主教。樞機的職務源于羅馬教區(qū)的司鐸團。自公元最初數(shù)世紀起羅馬教(天主教)區(qū)劃分為多個區(qū)域,各有一間重點教堂或所謂本堂(即堂區(qū)教堂)。這些本堂按地域分為幾個組別,而這些組別又各自與羅馬五個大殿保持聯(lián)系。五個大殿是:拉特朗大殿(羅馬主教座堂)、圣伯多祿大殿、城外圣保祿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及越臺伯河的圣母大殿。所謂樞機字源上來自拉丁文cardo一詞,意即樞紐或門鉸,教會視一個教區(qū)的主教座堂(主教駐守的地點)為教區(qū)的中心或樞紐。在教會歷史上那些駐在座堂的司鐸或固定地駐在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為服務某教堂而領受司鐸圣秩,但后來奉派為另一教堂服務的司鐸,漸漸稱為樞機司鐸。在羅馬中樞機司鐸的職責包括代表羅馬主教(即教皇),在本堂及羅馬其中一個大殿奉獻圣祭、分擔教皇行政職務、出席教區(qū)會議和擔當教皇的顧問。由公元最初數(shù)世紀起羅馬亦設有多個執(zhí)事區(qū),由區(qū)域執(zhí)事 負責愛德服務和物質(zhì)上的需要以及協(xié)助羅馬幾間大殿的禮儀,他們漸漸稱為樞機執(zhí)事。

(三)由于身為羅馬主教的教皇職務日漸繁重,故此教皇邀請那些鄰近羅馬的教區(qū)稱為羅馬城郊教區(qū),這里的主教來分擔他的職務,包括出任顧問和代表教皇主持拉特朗大殿及其它大殿的隆重禮儀(尤其主日圣祭)。這些羅馬城郊教區(qū)傳統(tǒng)上有七個(在七世紀僅有六個),地域及名稱在歷史曾有改變,但今日教會慣常列舉的是Ostia,Palestrina,Porto-Santa Rufina,Albano,Velletri-Segni,F(xiàn)rascati,Sabina-Poggio Mirteto這七個教區(qū),而它們的主教漸漸稱為樞機主教。769年召開的羅馬教省會議規(guī)定羅馬的主教(教皇)必須由天主教羅馬教區(qū)的執(zhí)事和樞機司鐸當中選出來,從1059年起為進一步確保教會首牧的選舉不受俗世勢力的影響,教皇尼古拉二世規(guī)定唯獨樞機主教有權選舉教皇,而其它等級的樞機和羅馬教區(qū)的圣職班須接納被選出的教皇人選,至于羅馬君王則只禮貌上獲通知選舉教皇的結果。1179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規(guī)定上述三個等級的樞機都有權選舉教皇,近代的樞機團組織由1150年起開始定型,當時教皇尤金三世任命奧斯底亞的主教為樞機團團長,又另委任一位羅馬教廷總務長,其職責是在教皇出缺期間處理教廷行政事務。從12世紀起羅馬教省以外的一些神長也被委任為樞機,亦自12世紀起樞機的職銜亦授予其它總主教及主教,而至15世紀亦授予拉丁禮的宗主教。
(四)自13至15世紀樞機的數(shù)目通常不超過30名,教皇西斯篤五世于1586年參照舊約時代以色列所設的七十位長老規(guī)定樞機的數(shù)目為70名,這數(shù)目一直至教皇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2)才開始增加。1965年教皇保祿六世規(guī)定東方禮教會的宗主教亦可被任命為樞機,且應列入主教級。教皇保祿六世于1973年規(guī)定參與選舉教皇大會的樞機人數(shù)不得超過120名,按1929年簽署的拉特朗條約時樞機被視為梵蒂岡城邦的親王,縱使他們不是居住于梵蒂岡城內(nèi),而是居住于羅馬城內(nèi)也享有梵蒂岡國民的權利及特權,總括而言樞機的制度源于羅馬教區(qū)的圣職班和教省會議。在教會歷史上樞機的職責逐漸由禮儀及牧民層面轉(zhuǎn)移到行政層面,樞機候任者必須至少是司鐸(意即可以是司鐸或主教),且有杰出的學識、德行和處事的才干。歷史上出任樞機者包括平信徒、執(zhí)事、司鐸和主教,然而1917年頒布的天主教法典規(guī)定樞機候任者必須至少為司鐸。教皇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規(guī)定,凡擢升為樞機者如果是司鐸應祝圣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為樞機的司鐸獲豁免晉牧。樞機人選通常來自以下三種背景:牧守世界各地一些較重要的總教區(qū)(例如作為省會或首都的總教區(qū),如米蘭、巴黎、紐約、華盛頓、馬尼拉、首爾(漢城)、東京等)的主教和在傳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教區(qū)(如德國Mainz的主教;修會會士,尤其是歷史較悠久和較大的修會的會士,如本篤會、方濟各會、道明會、耶穌會等;在學術和教會事業(yè)上有杰出貢獻的司鐸或主教。

(五)傳統(tǒng)上每隔幾年教皇在2月22日(建立圣伯多祿宗座節(jié))或另一日期公布新任樞機的名單,樞機的任命包括三個步驟,首先教皇在由他召開,并只由在任樞機出席的一個閉門御前會議親自提名及批準一些適當人選。其次教皇發(fā)出通知書給個別侯任者,并按時把全體新樞機名單公布。最后在教皇主持的御前會議中,新樞機們作信德宣誓,從教皇手中領受紅色的方型帽及圓形小帽,并獲授以羅馬的一個堂區(qū)的領銜主任司鐸職或領銜執(zhí)事職,以表達他分擔教皇在羅馬教區(qū)的牧職。其后他與教皇及其它樞機一同奉獻圣祭時亦獲贈樞機戒指,以標志他崇高的身分、牧職和與羅馬教皇的密切共融。此外樞機司鐸及樞機執(zhí)事須到他們獲指派的羅馬教區(qū)轄下教堂,出席就任領銜主任司鐸或領銜執(zhí)事的儀式(樞機主教則沒有此儀式),樞機在其任命獲公布后立即享有法定的義務和權利。多個世紀以來樞機們曾享有治理和監(jiān)督一些在羅馬城郊教區(qū)和在羅馬的堂區(qū)和執(zhí)事轄區(qū)的權力,時至今日他們只是這些地區(qū)神形上的贊助人和顧問。傳統(tǒng)上一些樞機也曾出任修會的贊助人,但這制度已于1964年取消。今日在一般情況下樞機們的職責分為以下兩個組別:少數(shù)的樞機駐在梵蒂岡,全職出任宗座部門、委員會 、法院等的主管或重要職分;大多數(shù)的樞機全職牧守世界各地的總教區(qū)(或教區(qū)),同時兼任上述某些宗座部門的委員
(六)特殊情況:出席教皇召開的御前常會和特別御前會,前者由全體樞機或至少在羅馬居留的樞機參加,目的一般是為舉行某些極為隆重的活動,但有時是為咨詢某些重大事項。后者由全球各地的樞機出席,或是基于特別需要,或為處理重大事項;以教皇親身代表身分出席隆重典禮或集會,或以教皇特使身分,受教皇委托執(zhí)行某項牧靈職務;參加選舉教皇的會議,未達八十歲的樞機有參選權和被選權,按被選為教皇者原則上可以是樞機團(樞機團或稱樞機院,是天主教會最高宗教機構,也是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團)以外的男信徒。教皇默存于心中的樞機,他們是在某些情況下基于環(huán)境因素,名字由教皇保密,待適當時候才由教皇公布出來的樞機。為何樞機也稱為紅衣主教?樞機的身分不僅是一位教會神長領受的殊榮,而且也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x舍生亦在所不辭。故此傳統(tǒng)上樞機的服飾(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其實稱他們?yōu)闃袡C較合適。樞機有退休年齡嗎?樞機的職銜是終身的,然而在履行職務上他們有退休年齡。教皇保祿六世于1970年規(guī)定年齡達八十歲的樞機無權出席選舉新教皇的大會,此外年齡達七十五歲者不再擔當宗座部門的主管,而年齡達八十歲者就不再出任宗座部門的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