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而降的金箍棒?這款武器如果不介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功能
在人類歷史上,奇形怪狀的武器裝備層出不窮,如二戰(zhàn)英國腳蹬上膛的反坦克火箭筒,一戰(zhàn)里拋射手榴彈的大號彈弓等,這些裝備雖然怪異,好歹一看就能猜出它的功能用途,今天要講的武器裝備,就像一根金箍棒一樣,不了解它的朋友恐怕很難猜出來它的作用,它就是戴維斯反潛艇炮。

潛艇戰(zhàn)與反潛作戰(zhàn)雖然是在一戰(zhàn)中逐步發(fā)展起來并被重視,但是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人開始進行相關方面的探索了。
反潛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發(fā)現(xiàn)潛艇并展開及時有效的攻擊,在一戰(zhàn)時期技術水平相對更低,聲納這樣的設備還沒有,反潛幾乎單純依靠肉眼搜索目標。所謂站得高看得遠,飛機和飛艇就成為反潛搜索并攻擊的最佳平臺,可問題是一戰(zhàn)時的飛機承載能力有限,僅靠機槍難以發(fā)起有效攻擊,飛艇自身就是個大目標,低空飛行容易被潛艇反擊,高空飛行又打不準。

解決問題的是來自美國的戴維斯火炮。隸屬于美國海軍的戴維斯在1910年就成功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一款無后坐力炮,當然開發(fā)無后坐力炮的初心并不是反潛,而是設計更加輕便的火炮。
作為早期的無后坐力炮,戴維斯炮的結構設計還比較原始,他把兩根炮管尾部相連,一頭用來發(fā)射炮彈,另一頭塞入一個活動的鉛塊,當發(fā)射炮彈的時候,發(fā)射藥爆燃升壓,產生的力量一頭推動彈頭,另一頭推動鉛塊,從而達到降低后坐力的作用。

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地面戰(zhàn)中并不好用,炮管太長,炮彈的射程太短,口徑太小,與常規(guī)火炮相比除了輕之外沒什么優(yōu)勢。
一戰(zhàn)中研究反潛、反飛艇武器時,戴維斯的設計被英、美兩國看重,畢竟如果能把一門炮裝上飛機,用炮來對付潛艇和飛艇,殺傷效果會更可觀。

參與實驗的運載平臺包括美國的寇蒂斯HS?-2L等機型。例如在寇蒂斯水上飛機上,火炮被安置在機鼻的機槍座上,劉易斯機槍仍然被保留,機槍和炮一起運動,劉易斯機槍既保留了射擊能力,同時它還充當無后坐力炮的瞄準具。
至于這門長得跟金箍棒一樣的無后坐力炮,它過長的身管嚴重影響了射擊角度的調整,好在它反潛時主要向下射擊,后方伸出一大截倒也沒什么影響。

當發(fā)現(xiàn)目標時,炮手操作劉易斯機槍瞄準目標,在合適的情況下開炮,開炮后彈頭從前方出膛,后部的鉛塊則順著炮管向后拋出并翻過機身結構。
飛機配置3種口徑的無后坐力炮,分別為1.57英寸(約40毫米口徑)、2.45英寸(約62毫米)、3英寸(76.2毫米),它們對應的炮彈重量分別為0.91千克、2.7千克和5.4千克。要說穿甲能力肯定和常規(guī)火炮不能相比,考慮到它們對付的都是防護力不那么強的潛艇和飛艇,殺傷力應該在接受范圍內。

盡管投入了不少的精力,這種金箍棒式的武器并沒有走向實用,原本用于反飛艇的型號,隨著飛艇作用的減弱,以及燃燒彈和開花彈的普及而失去價值;至于反潛艇作戰(zhàn),借助于皇家海軍的圍堵,以及陸上攻勢的順利進行,潛艇威脅也在逐漸降低,只要從陸地上攻破了敵軍,海軍投降那還不是遲早的事。

戴維斯無后坐力炮雖然失敗,但是它證明了相關的理論基礎是完全可行的,至今無后坐力炮也沒有脫離它的基本構架,也算是一個武器系統(tǒng)的開山鼻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