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主義:從《冷血》到《烈日灼心》
“非虛構小說”一詞由杜魯門·卡波特首創(chuàng),來形容他的振聾發(fā)聵之書《冷血:一起真實的多重謀殺案及其后果》。
《冷血》這本書記載了一九五九年,美國中西部地區(qū)某典型四口之家,被一對來自社會底層、四處為家的心理變態(tài)者毫無目的、慘無人道地殺害的悲劇??úㄌ厣钊胝{(diào)查了這個家庭的歷史及其社會環(huán)境,訪問了被判處死刑的兇手,并最終目擊了兇手的死刑執(zhí)行。
由鄧超、段奕宏等主演得國產(chǎn)電影《烈日灼心》,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卡波特的非虛構小說《冷血》。確切地說,《烈日灼心》是對《冷血》的一次極為出彩的改編。
就像國產(chǎn)良心劇《十二公民》,根據(jù)中國的文化心理和社會語境,塑造了十二位性格各異又根植于自身的認知偏見進行判斷和最終表決的普通公民??梢哉f,《十二公民》,是對美國于1957年上映的黑白片《十二怒漢》的一次成功借鑒和改編,不論是模擬法庭還是真實法庭,對于自身偏見的逐漸剝除,都是無法承受的心理痛楚,這也說明了一個人一旦將某種理念奉為自己存在的支撐,在遭到別人的質(zhì)疑之時,懷疑自己的存在理念是如此艱難乃至痛苦。
有時,理念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根基,不是他人幾句質(zhì)疑和恐嚇的話語,就可以自動放棄的;有時,一個人明知是自己的理念和行為出了錯,但礙于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顏面,他也會抗爭到底。因為,在那一刻,是非對錯已經(jīng)不再是雙方?jīng)_突的焦點,而是一個人如何再能重新淡定自如地走出那道被眾人質(zhì)疑的門檻,這關涉勇氣,也涉及執(zhí)拗的尊嚴,更涉及這個人的精神生命能否繼續(xù),他的現(xiàn)實人生能否如常。
這類被稱為“非虛構小說”、“新新聞”或“事實小說”的作品,不但以其小說技巧增添了傳統(tǒng)報道文學和歷史學并不追求的緊張、刺激和情感訴求,而且對讀者而言,所讀故事有“真實”依據(jù)這一點,更賦予這類作品一般小說無法比擬的閱讀驅(qū)動力。
湯姆·沃爾夫在為“新新聞”選集所寫的序里,列出四項借自小說的技法:
(一)事件始末主要通過情節(jié)而非概要說明來呈現(xiàn);
(二)以對話替代敘述話語;
(三)通過事件中的人物的視角,而非旁觀者的視角來陳述事件;
(四)和寫實小說一樣結合諸如人物外表、服飾、私人財物、肢體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來點明人物的社會階層、個性、地位和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