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說書-帝國的故事(二)

戰(zhàn)爭領袖
在王權從天而降的許多年后,統治者開始采用“恩喜”的稱號,這個稱號最早很可能是神廟的行政總管的頭銜,“恩喜”取代了“恩”,似乎這是一種神權向世俗政權過度的標志,隨著社會事物的繁雜,知識分子們已經不能通過仰望星空來維持統治,必須把視野更多的停留在世俗事物上。
這個時候,兩河流域南部的人口日益增加,土地開始變得稀缺,不同城邦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開始進行大量的戰(zhàn)爭,接著一種全新的領導人稱號“盧伽爾”出現了。
盧伽爾的意思是“偉大的男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最早是通過公民大會選舉出來的軍事領袖——在蘇美爾的城邦中,包括由兩個會議組成的權力機構,其中一個是長老會,可能是由富有各大家族的族長們組成;另一個是全體戰(zhàn)士大會,由城邦中全部可以拿起武器參戰(zhàn)的青年男子組成,后者的權力似乎比前者還要大一些,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烏魯克傳奇領導人吉爾伽美什要求發(fā)動戰(zhàn)爭,不過長老會不支持,于是他向戰(zhàn)士大會發(fā)出呼吁,當后者支持他之后,他就可以不顧長老們的反對進行戰(zhàn)爭。
盧伽爾是人類社會中軍事民主的產物,當這個稱號出現后,蘇美爾王的出身一下子精彩起來,不再是清一色的知識分子,什么牧人、漁夫都有機會稱為王者。
因為在沒有學校教育的時候,知識只能靠家庭傳授,祭司家庭壟斷各種知識,普通人難以插足期間,幾乎在所有的農耕民族中,祭司都是最早產生的世襲特權集團。不過打仗就不一樣了,只要你聰明強壯,有勇氣,并且運氣也不賴,那么你可以在戰(zhàn)爭中“邊工作邊積累經驗”,象牧人和漁夫這樣熟悉野外生活的人可能比農夫更有從事戰(zhàn)爭的潛質。
這個時期也是蘇美爾人的英雄時期,相當于古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的半人半身的英雄們生活過的時期,也相當于《摩訶婆羅多》時的印度以及三皇五帝時期的中國。在這樣的時期軍事民主中產生的“卡里斯馬型”領袖,建立了輝煌的業(yè)績,然后被后世不斷傳誦和神話,最后變成半身半人的存在。
在烏魯克稱霸時期的幾位盧伽爾中,有兩位被后代神話了,其中一位是盧伽爾班達,也是蘇美爾王表上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人,這個牧羊人出身的領袖據說“搞”過寧弗女神。另一位就是人類最早的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三分之二是神的他,在沙漠中馴服獅子,在森林中擊倒巨人,殺死神制造的天牛,將烏魯克建立的無比強盛,但是最后三分之一是人的他依然逃不過人類生老病死的宿命。
當戰(zhàn)爭這些領袖產生后,一個帝國的建立就有了基礎,因為每個帝國都要依賴暴力去統治,它不可能通過某個知識分子仰望星空而產生。
在此后的時間里,幾十個蘇美爾人城邦,互相廝殺,開始也許是因為土地和水源的爭端,但是后來就純粹是為了霸權和供金而戰(zhàn),烏魯克、拉伽什、烏爾、溫瑪等都是其中佼佼者,相繼稱霸。但是這些仍然是不是帝國,因為一方面他們自身的規(guī)模很小,而且對外的統治也并不穩(wěn)固,在這個時期帝國尚未出現,不過已經有了它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