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七夕真的不是情人節(jié)~
又是一年七夕節(jié),昨天的朋友圈里,一水的牛郎織女天仙配。
但嚴格來說七夕并不是情人節(jié),而是專屬小姐姐們的節(jié)日~
寫給星海的歌謠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所以七夕節(jié)其實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七夕節(jié)的兩位主角牛郎、織女,本體是銀河中名為“女宿”和“牛宿”的兩個星團。其中“女宿”星團中有一顆星特別的明亮,所以這顆星就成為了“織女”的象征。
七夕節(jié)所在的農(nóng)歷七月,織女星升到天頂最高點,正處在人們的頭頂上,由兩顆較小較暗星星組成的開口朝向正東時,人們就知道七月到了,這就是所謂“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xiāng)”。
此時,人間的織女們就要開始紡線織布、準備寒衣了,銀河邊的這顆星星被命名為織女星,此即織女星的授時功能。

而在銀河對岸“牛宿”星團中也有顆明亮的星,為了對應(yīng)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習俗,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牛郎”的象征。
后來人們將織女星與牽牛星人格化,安排這兩位成為對應(yīng)“男耕女織”工作的神靈。所以兩者最多也就是同事關(guān)系,并沒有愛情故事。甚至七夕節(jié)最初設(shè)立的時候,就沒牛郎的事。是不是有點“明明那么普通,卻那么自信”的味道了?
七夕乞巧
古代文獻里,最早記錄七夕這個節(jié)日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他說漢代就有七夕節(jié),“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
這里將七夕的儀式說的很清楚,七月七日這天,在開襟樓這里將七根針穿過絲線。
開襟樓是漢代未央宮建筑群的一座閣樓,位于前殿之北,屬于妃嬪們居住的掖庭建筑之一。

所以七夕最早其實是姑娘們向織女星祈愿,希望能獲得好手藝的日子。
但愿望許下之后,怎么知道神靈收到了呢?這時候就要通過“喜蛛應(yīng)巧”和“投針驗巧”這兩種形式,確認織女是否是“已讀不回”。

雖然現(xiàn)代很多女孩子怕蜘蛛,但在古代因為織網(wǎng)的特性,蜘蛛其實是祥瑞的象征。
民諺里說它是“早報喜,晚報財,正晌午有客來”,它和喜鵲一樣都是好事將至的象征。
所以七夕這天,姑娘們會將小蜘蛛放進盒子里,然后看第二天盒子里結(jié)出的蛛網(wǎng)疏密、方圓,來判斷愿望是否靈驗。

投針驗巧就更直白一些,將七夕前一天晚上取的水和當天上午取的水混在一起,組成“陰陽水”。
將這盆水放在天井下暴曬至中午,然后將縫衣針輕輕放在水中。
若能漂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而且針的影子是呈曲線或其他圖形,則代表祈愿成功。若漂在水面不沉影子是直線,或者干脆針直接沉入碗底,則代表祈愿失敗。

美味巧果
“女孩子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東西做成的”,這句西方童謠一樣適用于中國,所以女性專屬的七夕節(jié)自然有節(jié)日專屬的甜品!

這種甜品叫做“巧果”,也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祭品和美點。
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或“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晚上人們把“巧果”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巧果款式極多,主要材料是糖、蜜、蛋,又香又甜和女孩子一樣~
怎么就變味了?
所以七夕其實跟愛情關(guān)系并不大,從有這個概念開始一直到了將近1000年后的宋朝,才發(fā)生了變化。

因為宋朝興盛的民間文化,人們更愿意聽這類八卦故事。所以兩位隔著銀河天天見面的“同事”,自然在大眾的口中八卦出了“辦公室戀情”。
而且兩人戀愛的過程曲折委婉,除了熟悉的天仙配,更有兩人戀愛后不好好上班,荒廢了耕地和織布的本職工作,于是王母娘娘怒而將兩人分開的版本。

就跟現(xiàn)代商家會把所有節(jié)日包裝成“消費節(jié)”一樣,商業(yè)發(fā)達的宋朝商家也有著同樣的想法。
所以這流傳千年紀念“女性事業(yè)”的節(jié)日,也就成了汴梁城市民們出來購物的日子。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