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朝代更替-后期羅馬帝國時間軸——古西亞簡史48
羅馬
羅馬文明包含了多個時期,從原始部落解體的羅馬到跨出中世紀的拜占庭,中間前后歷經上千年,主要可以分為這幾個時期:
王政時期:BC753-BC509
共和時期:BC509-BC27
前期帝國(西羅馬滅亡前):BC27-AD476
后期帝國(西羅馬滅亡后):AD476-AD1453
在前幾期文章里我們已經將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前期帝國的羅馬時間軸給梳理了一遍,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將最后的羅馬后期帝國時間軸梳理一遍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自從羅馬帝國早公元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之后,東、西兩大帝國基本上“分道揚鑣”、“劃清界限”。
到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就將自己看作正統(tǒng)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事實上并不完全是),偏安東方延續(xù)羅馬文明直至1453年滅亡
東羅馬帝國(East Roman Empire)在后世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原因之一就是后世史學家研究它歷史時候感覺名字太長(是有多懶?),就叫拜占庭比較方便(這個理由太無語了),之所以是拜占庭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原來就叫拜占庭(就是現在的伊斯坦布爾)
關于東羅馬帝國的時間軸梳理,以它王朝更替順序為主軸進行梳理,但是期間有一些短暫的無政府時期或者王朝正統(tǒng)不清時期我將它并入上一個或者下一個王朝當中,請各位讀者注意區(qū)分(同時若有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狄奧多西王朝(395-457)
狄奧多西是羅馬帝國最后一個維持統(tǒng)一的皇帝,在他死后也就是公元395年羅馬帝國隨即分裂,狄奧多西子孫統(tǒng)治了帝國,在東羅馬帝國這邊就是狄奧多西王朝的開始。
狄奧多西王朝時期,西羅馬還在,兩個羅馬帝國東、西并立,此時的西羅馬早已千瘡百孔、奄奄一息,而東羅馬這邊因為距離羅馬心臟地帶較遠因而受到影響較小,甚至個別地區(qū)還出現了短暫繁榮(事實上早先的東、西分治和后來的東、西分裂更像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于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東羅馬帝國政權得以穩(wěn)固
利奧王朝(457-518)
利奧王朝期間發(fā)生了一件大事——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476年,日耳曼蠻族首領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標識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東邊的東羅馬帝國隨即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東羅馬的利奧一世與占領西羅馬的哥特人進行談判,解除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也不打算重新征服西羅馬帝國疆土,就這樣,西羅馬帝國疆域內建立的日耳曼諸國與東羅馬帝國并立共存,直至一個人的出現
查士丁尼王朝(518-610)
527年,查士丁尼成為繼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上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穩(wěn)固動蕩的國家局勢,加強專制統(tǒng)治,對外重建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由于他在位期間一度繁榮,國勢強盛,幾乎復國(完整的羅馬帝國),所以后世稱之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功績后世通常用“一個帝國、一個教會、一部法典”來評價
對外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意大利東哥特王國,恢復西羅馬帝國曾將疆域,使得東、西羅馬幾乎就要再次合并成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上觳凰烊艘?,查士丁尼死后,征服的領土大都喪失

對內發(fā)展基督教教會,也就是扶持基督教(某些方面促進了基督教發(fā)展和統(tǒng)一)。并且編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總稱《民法大全》,成為羅馬法的重要典籍,對后世法律影響巨大
如果客觀評價查士丁尼,他有雄才大略,但是手段殘忍。他對外征服的成就固然是巨大的,但是同時對內殘酷鎮(zhèn)壓、專制統(tǒng)治(某些方面也是為了給征服活動提供一個穩(wěn)固的后方),并且為了向西征服不惜靠近似喪權辱國的行動來穩(wěn)住東邊的中亞諸國(為了保持帝國東邊安全,抽出力量打西邊,查士丁尼給了東邊諸國以極大的好處)
由于查士丁尼近乎窮兵黷武的行為,他死后整個帝國國庫空虛,帝國就此衰落。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查士丁尼時期是東羅馬帝國最為強盛的時期
希拉克略王朝(610-717)
希拉克略一世在位時期羅馬帝國完成了向中世紀君主制國家轉變的進程(西方史學家將中世紀開始定為是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后),但是希拉克略一世末期,整個帝國再次出現內亂,東羅馬帝國再次衰落

總體而言,拜占庭帝國在5、6世紀還繁榮強盛,到了6、7世紀就逐漸喪失廣大帝國領土,最終成為一個龜縮在小亞和巴爾干部分地區(qū)的小君主國
伊蘇里亞王朝(717-802)
這段時期最出名的無疑就是利奧三世
利奧三世主張改革,同時還是一個名將,統(tǒng)治第一年就擊退了伊斯蘭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歷史上君士坦丁堡多災多難,歷經數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并且改組海軍,遏止了未來四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東羅馬帝國和西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西歐文明。

公元726年,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偶像崇拜法》(可不是咱今天的對偶像的崇拜啊,是偶像崇拜,或者換成“個人崇拜”、“圣物崇拜”也差不多)。利奧三世期間還進行過禁止圣像的命令,因為當時8-9世紀正是“圣像破壞運動”的時期
弗里吉亞王朝(802-820)
9世紀初圣像破壞運動重現,圣像破壞運動也就是去基督教會破壞其供奉的圣像、圣物,其實質是反對正統(tǒng)教會勢力和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爭(眾所周知,歐洲中世紀就是天主教會鉗制人民思想,阻礙發(fā)展的時期)

阿摩里亞王朝(820-867)
843年圣像破壞運動再次被制止。關于圣像破壞運動的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羅馬帝國(大約今天德國位置,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不帝國”的神圣羅馬帝國)未能重新統(tǒng)一起來。
馬其頓王朝(867-1057)
馬其頓王朝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馬其頓王朝時期拜占廷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但是從疆域來看還是查士丁尼更勝一籌)。這段時期被成為“黃金時期”

在公元1054年,拜占庭教會和羅馬教廷決裂,成為東正教(事實上這之間的矛盾早就顯現,這次決裂更像是積怨已久的爆發(fā))
科穆寧王朝(1057-1059)
短暫而混亂的時期
杜卡斯王朝(1059-1081)
在宗教上,此時東正教與羅馬教廷并立,此時羅馬是天主教、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羅馬教會在梵蒂岡、拜占庭教會在君士坦丁堡;羅馬教堂以圣彼得大教堂為代表、拜占庭以圣索菲亞大教堂為代表。

科穆寧王朝(1081-1185)
11、12世紀是激蕩的時期,此時西歐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正盛;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從7世紀崛起以來一直持續(xù)到13世紀。夾在中間的拜占庭自然備受煎熬。
安杰洛斯(安杰魯斯)王朝(1185-1204)
在安杰魯斯王朝末年,也就是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此時拜占庭帝國早已衰弱至無力反擊

拉斯卡里斯王朝(尼西亞政府)(1204-1261)
1261年,邁克爾八世解放君士坦丁堡,但是并不意味著拜占庭就此復興強盛,此時帝國恢復原因有很多:歐洲人注意力放在了歐洲;阿拉伯的穆斯林內部也分裂
巴列奧略(帕列奧列格)王朝(1261-1453)
這是拜占庭最后的王朝,終于在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zhàn)死,持續(xù)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同時滅亡的還有羅馬(準確地說拜占庭已經和原來的羅馬沒有多大關系了)

小結
以上就是羅馬帝國后期——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時間軸,最后附上東羅馬帝國朝代更替表和羅馬文明時期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