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公里以上射程的ASBM的技術關鍵并不是黑障?


黑障是高速再入飛行體,包括導彈的彈頭與返回式衛(wèi)星,也包括載人飛船以高速進入上層大氣時,與大氣分子或者離子劇烈摩擦,在再入航天器的尖錐與側面形成一個厚度從幾厘米到幾米,溫度從3000攝氏度一直到上萬度的等離子層,也可以叫做等離子鞘;可直接隔絕任何電磁波的穿透,這就是讓外界的雷達對這類再入的航天器的軌跡暫時性丟失。而從航天器內部也無法對外發(fā)射與接收電磁波。甚至從載人航天器的窗口往外看,此時只能看到外面像爐膛內部一樣火紅一片,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場景,因此這個狀態(tài)專業(yè)上叫做黑障。不過對外界的跟蹤方來說,除了雷達跟蹤還有光學紅外成像跟蹤。黑障并不影響光學成像尤其是紅外成像,仍然可以準確捕捉到在這個階段的彈頭與再入航天器,

一般再入物體的再入速度在6馬赫以上,就有黑障現(xiàn)象時斷時續(xù),8馬赫以上再入就會產(chǎn)生比較穩(wěn)定的黑障,而再入速度越快則黑障層或者黑障鞘的厚度越大,對內外電磁波的屏蔽效應越強。一般來說,射程500公里的彈道導彈彈頭的初始再入速度就可以達到6馬赫以上,此時已經(jīng)開始有黑障;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的彈道導彈彈頭再入,則基本肯定會有黑障產(chǎn)生。射程3000到1萬公里以上中遠程與洲際導彈彈頭肯定會遇到強烈的再入黑障。不過對傳統(tǒng)的彈道導彈彈頭來說,它們在大氣層外脫離彈頭分配器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全部瞄準程序,只需要按照慣性飛行直到命中目標。對再入黑障現(xiàn)象只需要保持彈頭外殼的耐熱散熱即可,即不需要再對外發(fā)射電磁波,也不需要從外界接受任何新的電磁指令。

于是克服黑障現(xiàn)象比較簡單。但是對彈道導彈打航母的所有系統(tǒng),也就是ASBM來說,黑障是必須克服的重大阻礙。因為這類彈頭再入前后都需要對海面上的目標甚至是高度移動目標群進行復雜的再瞄準過程。而且這類導彈基本射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哪一種都擺脫不了黑障的干擾。因此如何克服黑障就是這個系統(tǒng)的最高絕密。由于黑障的克服難度與黑障的厚度直接有關;而黑障的厚度又來自彈頭的絕對速度;絕對速度本質上與射程成正比。因此射程越遠的ASBM系統(tǒng),完全克服黑障的技術要求越高。超級大國海軍認為當今全球射程最遠的ASBM的有效作戰(zhàn)半徑最多4000公里,再增加射程,則即使用非常巧妙的辦法也不容易完全擺脫黑障。但是有這方面的頂尖大家指出,既然能完全克服4000公里級別的,

黑障,那么原則上就可以克服14000公里的黑障,只不過系統(tǒng)力度要加大一些而已。到了目前階段,真正限制出現(xiàn)射程6000到14000公里的ASBM的最大障礙,已經(jīng)不是黑障而是天基星座的密度。而這類星座的密度3年內可以徹底解決。今后環(huán)球打航母會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