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字!細讀《無間道》,到底誰墜入了無間地獄?上映21年依舊是港片巔...

一、影片成績
1.打破香港警匪片以動作戲為核心的慣例,以智斗為主。
2.拯救了從90年代未就開始沒落的港片,上映首周便拿下2000萬港元的票房,而當時大部分的港片票房只有3-500萬。

3.吸引好萊塢導演對其進行改編,馬丁·斯科塞斯憑借《無間行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二、正片細節(jié)
1.片名“無間道”取自《涅槃經(jīng)》第十九卷,意為“一條痛苦的道路”,暗示了劉建明與陳永仁接下來所遭遇的內(nèi)心煎熬。

2.陳永仁對靈車行禮,這個動作不僅是悼念葉警官,也是提醒自己“我是一個警察”。

3.陳永仁嫌棄黃警官送的手表,說自己從不帶表,這能看出他的心理:身為警方臥底,不斷出賣黑道同伙,所以盡量不和周圍人親近,這樣在背叛同伙時就不那么痛苦。長年累月的臥底生涯,讓陳永仁將這種社交習慣帶到其他關(guān)系中,導致他不敢接受黃警官的關(guān)懷。

4.為保證故事的流暢性,《無間道》沒有交代很多人物的前史,導致觀感有些不好。韓琛和黃警官小學時是要好的朋友,他們曾在警局吃過一次飯,那時的韓琛只是個小頭目,兩人亦敵亦友,所以才會有如下對話:

5.傻強的尸體按響汽車的喇叭,不斷回響的聲音就像為他而鳴的喪鐘,同時也是陳永仁痛苦的吶喊。

6.韓琛看到新聞后就確信傻強是警方臥底,非常降智,而小說中的韓琛看到消息后,向陳永仁和劉建明分別求證后,才確信傻強是臥底。
7.天臺名場面:
8.劉建明殺死大B的原因:
(1)大B是韓琛的眼線,并知道自己的身份,萬一哪天他被發(fā)現(xiàn),自己很可能也會暴露。
(2)劉建明不想再為黑道臥底。盡管陳永仁是劉建明的對手,但由于兩人經(jīng)歷相同,劉對陳感同身受,理解“警察”身份對他多么重要。如果大B不死,陳永仁就永遠是賊。
9.劉建明兩次回答“我想跟他換”。少年劉建明想換的是自由,沒有警校的規(guī)訓;中年劉建明想換的是向善,所以他真切地說“我想做個好人”。

10.此時的劉建明到底是誰呢?哪一個身份能讓他心安理得地活下去?是黑幫臥底,還是劉警官?兩個身份都不屬于他。

三、角色解讀
劉建明的悲劇始于韓琛的那句話“是生是死要由自己決定”,那時的他眼神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兒走。被韓琛推了一把,劉建明就稀里糊涂地走了。

走著走著,劉建明卻發(fā)現(xiàn)警察的身份是如此耀眼,于是他想換條路走。射向韓琛的子彈不僅殺死他效忠的人,也是中年劉建明替少年劉建明做出的一個遲來的決定:我不走韓琛給我的路,我要走自己選的路。

直到真警察陳永仁出現(xiàn),一句“你跟法官去說”,讓他意識到原來自己已跌入陷阱,而設(shè)置陷阱的人正是另一條路上觸犯法律的自己。

劉建明的悲劇在于,不論走哪條路,他都將踏上一條永遠痛苦的路,這對應(yīng)著影片的名字——無間道。他無法從這條路上回頭,他只有在生命中某個動情的時刻,望著那虛無的命運,對它說“我想跟他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