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759)德州董子園
文游天下(759) 德州董子園 文/石巖磊 ???經(jīng)過風起云涌的反秦運動以及4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最后獲勝,建立起漢朝,可全國人口從秦初的2000多萬銳減至400萬,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就連王侯將相的座駕只能配牛車。漢高祖劉邦也不得不過起緊日子,減少開支,實行道家“無為而治”的策略,輕徭薄賦,藏富于民。 ???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孫子漢景帝更是將“與民休息”的國策推向極至,從而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漢武帝劉徹繼位時,國力已大為提升,國庫充盈,可分封的各個王侯也做大做強了,對中央形成威脅,而且當時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成為隨時可以被點燃的火藥桶。劉徹急需進行社會變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轉變,于是廣招天下賢才,聽取他們的意見,此時大儒董仲舒進入了他的視野。 ??董仲舒,河北景縣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聰穎過人,且以學為樂,整日手不釋卷。他的父親心疼兒子,為其建了漂亮的后花園,可董仲舒從不去游玩,留下了“三年不窺園”的典故。青少年時期,他曾在山東的德州讀書13載,為其日后成為一代鴻儒奠定了基礎。董仲舒之所以能博得漢武帝的青睞,源于其鮮明的政治主張。 ??董仲舒首要的觀點是“大一統(tǒng)”理念。他認為,國家應高度集權,避免地方權力過大,防止出現(xiàn)分裂的苗頭。而強權的根基在于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要用唯一的思想統(tǒng)御百姓的頭腦,因此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略,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信條來規(guī)范社會道德,從而讓儒家思潮深入人心。這一提議正中劉徹下懷,由此被定為確保江山永固的法寶。 ??董仲舒還大力倡導“德治”思想。漢武帝好大喜功,對外連年征戰(zhàn)匈奴,對內施行嚴刑峻法,社會矛盾突出。董仲舒認為,要想讓封建統(tǒng)治長治久安,就得縮小貧富差別,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建議: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數(shù)量,不許官吏與人民爭利,鹽業(yè)、金屬業(yè)都由百姓自己掌控,降低賦稅,減少徭役,減輕民力消耗。這些主張大部分被劉徹采納,使得漢王朝愈加強大。 ???董仲舒最為高明之處在于,他借“天人感應”之說限制皇權。都說“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可天子則無法可束,皇帝犯了錯,頂多下個“罪己詔”了事。如何規(guī)勸皇上歷來被視為雷區(qū),而董仲舒巧妙地規(guī)避了風險。他講,如果皇上胡作非為,就會觸怒上天,將遭到天譴,用天災人禍懲治皇帝。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代,這一套神乎其神的說辭的確能讓帝王有所戒懼,私欲得以有所收斂。 ???儒家思想占領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上層建筑,始于董仲舒的政治主張,所以其被尊為“董子”。現(xiàn)如今,他在德州讀書的地方,已修建起規(guī)模巨大的“董子園”,其中有董子讀書臺、董子文化街、柳湖書院、聚賢閣、安德亭、廣仁樓、弘義樓、崇禮樓等眾多景點,成為人們深度感受儒家文化的好去處。置身園中,清渠長流,繁花錦簇,令人心曠神怡,更有高大的董仲舒像,讓人憶起他的豐功偉業(yè),其為君出謀劃策,其為民趨利避害,天地良心,古今一董子。 ???20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