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復13
通過自己以前后腦勺的支骨前移后,帶動大量泥骨前積面部,所以那時候鼻梁骨竟然都可以被拉伸,上學期的時候讓支骨后移泥骨就跟著后撤,鼻梁骨被拉了回去,鼻根也變小了?,F(xiàn)在想再出現(xiàn)高三那種鼻梁骨拉動的情況,已經(jīng)是不能隨意,剩下少大量的泥骨,光支骨就不能再向前拉了。
前額受到后壓能讓泥骨從后腦勺底部處出來,它們中間肯定還有在很多處在支骨里面。以前沒把易變軟骨統(tǒng)稱泥骨前,就開始猜它們之間是通過什么在中間連接轉換,現(xiàn)在就可以毫無顧忌地猜測,應該就是充斥頭骨每一處的泥骨在傳遞,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相互挪來挪去。
而看枕骨的描述——“構成顱腔底部與后部的骨頭”,底部的骨和額骨的骨質都是泥骨,按詞典上的描述還有顱腔后部的骨也是泥骨,也就是說后腦勺中間的部分也應是存在大量泥骨。從理論上講,自己把額骨后壓的時候,應該在后腦勺的中部也能出來泥骨啊,怎么都很少有這種經(jīng)歷呢?
是那里出了問題,詞典上的描述和現(xiàn)實中是實踐不相符合,這里面肯定有一方錯,而詞典是面對大眾群體,這種原則性的錯誤是不會犯的,要錯也是我錯,那我的錯又是出自哪里。
仔細想了想,上年留下來的頭骨困惑,就是一側的頭骨能分層,怎么分就不知道了。而自己老是遇到的頭骨移動都是左邊向右邊移動,這個又是為什么?
那就把一個一個目前能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老是左邊的頭骨向右側移動,而頭骨在分成“支骨”和“泥骨”的同時,又新增一個后面的頭骨能分層的問題,這個復雜了。
先不管它是怎么分,反正都是左右對稱,左邊能分層那么右邊也能分層,為什么都是右邊的受到壓迫,都是左邊的活動比較猖獗。從生活中看到的現(xiàn)象可以得出頭骨移動是不管什么年齡層的人都會存在,而小孩的頭骨最軟,最容易發(fā)生移動,那我自己也得從小時候開始慢慢回想,到底一開始是問題出在何處。
在回想之前,還得先解決幾個關鍵性問題。頭骨的本質生理特點,從詞典得到的大眾信息是,都是左右對稱。反正泥骨會被擠來擠去,不容易固定,就先不去討論它,只要支骨發(fā)生移動就會牽動泥骨,那就把支骨的具體分布弄清楚,泥骨填充上去就行了。
至于泥骨為什么會變軟,我知道肯定是某種激素造成的,因為在高中時很明顯的感覺就是當泥骨變軟的時,同時伴隨著乳頭里面有個硬塊,碰到會很疼,那個硬塊傳說是男性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小標志。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都是什么什么具體激素在后面搞鬼,才會把生命從“小鬼”變成“大鬼”,再讓“大鬼”變成“老鬼”,最后“老鬼”又變成“死鬼”。
至于具體是什么名稱的激素,我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激素在搞鬼。為什么自己會發(fā)生這種激素的產(chǎn)生,是“鋅”就是“鋅”一切都是它造成的,從高中以來我接觸比別人多的就是鋅元素了,通過口服的方式攝食不少鋅,雖然開始時是為了增高,后來隨著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追求也隨之發(fā)生改變,脫離初衷建立新鋅想法。
而鋅為體內多種酶的重要組成成分,具有促進生長發(fā)育、改善味覺等作用?!绑w內多種酶的重要組成成分”、“具有促進生長發(fā)育”這兩點就足夠支持鋅和體內激素的密切關系了。
而我在這方面所知道只是些基本簡單的知識。下面是網(wǎng)摘:
酶是生物體內多數(shù)反應的一種生物催化劑,除少數(shù)RNA外幾乎都是蛋白質。酶不改變反應的平衡,它只是通過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反應。還具有高效性、多樣性。
激素是調節(jié)機體正?;顒拥闹匾镔|。它們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在體內發(fā)動一個新的代謝過程。它們也不直接參與物質或能量的轉換,只是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或減慢體內原有的代謝過程。如生長和發(fā)育都是人體原有的代謝過程,生長激素或其他相關激素增加,可加快這一進程,減少則使生長發(fā)育遲緩。激素對人類的繁殖、生長、發(fā)育、各種其他生理功能、行為變化以及適應內外環(huán)境等,都能發(fā)揮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一旦激素分泌失衡,便會帶來疾病。
激素只對一定的組織或細胞(稱為靶組織或靶細胞)發(fā)揮特有的作用。人體的每一種組織、細胞,都可成為這種或那種激素的靶組織或靶細胞。而每一種激素,又可以選擇一種或幾種組織、細胞作為本激素的靶組織或靶細胞。如生長激素可以在骨骼、肌肉、結締組織和內臟上發(fā)揮特有作用,使人體長得高大粗壯。但肌肉也充當了雄激素、甲狀腺素的靶組織。
按化學結構大體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類固醇,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
第二類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狀腺素、腎上腺髓質激素、松果體激素等。
第三類激素的結構為肽與蛋白質,如下丘腦激素、垂體激素、胃腸激素、降鈣素等。
第四類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而這方面的知識太復雜了,一下子也很難搞得很清楚,何不按數(shù)學老師的一種思路,別去管它具體是什么原理,我只要知道怎么弄頭骨就行了,這方面以后有機會再去深入了解。人體內的一些生理活動是激素等參與發(fā)生的,這個應該是毫無疑問,那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在頭骨發(fā)生變軟后,知道具體怎么解決。
回到支骨上面,支骨按都是左右對稱,而且非常硬,很難很難讓它們變形,自己遇到的三次支骨變形,一在用箱面壓右邊的頂隆凸處;二是獨自在寢室里度過的一個下午,把右側的頂隆凸處的頭骨靠在墻壁壓的時候;第三次,就是上學期下巴靠在詞典上的時候,連帶發(fā)生的支骨移動。
想起來真搞不懂自己當時怎么會去做這么神經(jīng)的動作,支骨的改變得要在泥骨變得很軟并且支骨也有點軟的時候,再遇到非常大的外力,才能使其發(fā)生變形變動。
那就是說自己在遇到頭骨會移動后,一直都是把頭骨人為地往右邊移動,這一點是一直來自己的頭骨往右移動的一個原因,是不是還是別的原因?
支骨從外面看,宏觀看支骨那就具體分布在頭頂?shù)膬蓚鹊捻敼?,耳朵兩旁的顳骨,整個面部的整塊復雜連接的支骨總和體,枕外隆凸一帶連到耳朵處類似坐標系的支骨。
而頂骨和顳骨在我經(jīng)歷的頭骨移動過程中都是當主角,都是它們兩種骨在參與,后腦勺處兩側到耳朵前面都是顳骨,而頂骨是后腦勺頂部到發(fā)際附近都是頂骨,這兩種支骨在頭骨中面積最大,難怪一動就會帶來很多很難一下子解決的麻煩事,最近又發(fā)現(xiàn)這里的附近的骨還可以分層,使得這里變得更復雜。
那從支骨的整體分布來看,就可以解釋平時在生活中看到的頭骨移動發(fā)生后腦勺處,因為后腦勺處的頭骨不僅集聚大量的泥骨和大塊獨立的支骨,泥骨又是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變軟,而左右對稱的支骨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固定不動,骨和骨之間也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相對移動。
在左右兩顳骨之間還有一塊是來自枕骨的泥骨夾在中間,合起來形成我們能看到能摸到的后腦勺。后腦勺外面就是頭發(fā),有些人這里看不到頭發(fā),但后腦勺的形狀還是能看到。不是受到變態(tài)外力的情況下,泥骨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變軟,支骨會發(fā)生相對移動。那后腦勺處的骨就不是非常固定一成不變的了,支骨在受到不同方向外力的擠壓,碰到正好是泥骨變軟時,那就一起帶著泥骨發(fā)生移動。
而面部就不同了,面部大量的都是支骨,想要發(fā)生變形是極其困難,除非拿小鋸子來鋸,拿銼刀來打磨,我想只有這樣的整容才有可能把人的面部特征給改變掉。這也是能解釋為什么人的面部從成年定型后,人的面部特征到老都可基本上保持那副樣子,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改變,有改變的只是皮膚和牽扯面部肌肉。
除了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后腦勺處的骨發(fā)生移動,發(fā)生大方向的兩種不同頭骨變化:
一是頂骨及枕外隆凸一帶整體下移或者后腦勺處支骨前移迫使眉棱骨及面部骨整體前移,額兩外緣側的硬骨被拉發(fā)生變形變長,使得前額變寬變大。
二是頂骨前移或者后腦勺處的支骨前移也想迫使眉棱骨及面部骨整體前移,但卻沒有強迫成功。使得后面隨支骨一起前移沒處去的泥骨,就被擠到前額,在生活中能看到從現(xiàn)象就是額骨前突,有些恐怖一點的就像是瞪出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