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視角下的十字軍東征(二,下)
君士坦丁堡的民眾為了發(fā)泄面對這種困境所產生的怨恨而發(fā)動1182年的大屠殺,這讓君士坦丁堡的拉丁人措手不及。此后,正如1187年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樣,拉丁人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暴民們只能尋找更容易發(fā)泄憤怒的目標,有一次他們不分青紅皂白的洗劫基督教教堂并摧毀了清真寺。帝國政府不得不想辦法消除來自西方的威脅,同時保持拉丁人的善意和安撫民意。1185年的諾曼人入侵是一場可怕的災難。盡管最終被遏制,但它表明拜占庭在分裂和士氣低落的時期是多么脆弱。帖撒羅尼迦被諾曼人攻陷在許多方面預示著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背景是拜占庭貴族為他們的野心而尋求外國勢力支持。帖撒羅尼迦向諾曼人投降,因為帝國總督寧愿逃跑也不愿組織防御。在這方面,也預示了拜占庭皇帝在1203年和1204年的行動(指阿萊克修斯三世和阿萊克修斯五世臨陣逃走)
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 (Frederick Barbarossa) 在1189–1190年間穿越拜占庭帝國的旅程略有不同。這不是對拜占庭領土的無端入侵。德國統(tǒng)治者曾希望和平過境。由于拜占庭的反對,他不得不強行穿越巴爾干和色雷斯。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嘲笑伊薩克·安格洛斯對抗德國人的動機,將其歸因于牧首的預言?;裟醽喬崴刮茨芡耆沂景菡纪セ实圻@種有計劃的行為,背后動機是試圖使拜占庭與西方保持距離。關鍵的一點是他與薩拉丁的聯盟。最初的接觸是在釋放伊薩克的哥哥阿萊克修斯·安格洛斯時建立的,當時后者被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囚禁。這強化了伊薩克的承諾,對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通過持對抗態(tài)度。作為回報,薩拉丁將會支持拜占庭皇帝對抗羅姆的塞爾柱人。在他的親信、耶路撒冷前東正教牧首多西塞奧斯的推動下,伊薩克計劃在薩拉丁征服十字軍國家后,耶路撒冷當地的教會將恢復教會管轄權。與薩拉丁的聯盟最終因伊薩克不確定該如何處理腓特烈·巴巴羅薩的軍隊穿越拜占庭帝國而告吹。在德意志統(tǒng)治者最初戰(zhàn)勝菲利波波利斯城外的拜占庭人之后,伊薩克·安格洛斯對自己要做些什么猶豫不決。他的第一個想法是達成協議,讓巴巴羅薩通過。然后他又改變了主意,因為巴巴羅薩似乎也在猶豫。事情的真相是,伊薩克·安格洛斯發(fā)現被夾在自己的兩名顧問之間,例如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敦促與巴巴羅薩達成和平,哪怕是不惜一切代價,當然還有那些反對與德國統(tǒng)治者達成任何協議的人,例如牧首多西塞奧斯。拜占庭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十幾年后,隨著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在君士坦丁堡城墻下的到來,這種困境更加突出。
1189年,拜占庭宮廷中求和的聲音壓倒了反拉丁情緒,這種反拉丁情緒是由牧首多西塞奧斯推動的,盡管皇帝試圖保護他,但他還是被迫下臺。牧首的被罷免證實了官員的智慧,在與西方的關系中他們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他們認為安撫而不是對抗西方強國會更安全,正是這種心態(tài)促成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但在此之前,德意志皇帝亨利六世于1194年征服西西里島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阿萊克修斯三世·安格洛斯幾乎在廢黜他的弟弟伊薩克的那一刻起就不得不應對這一事態(tài)的發(fā)展。正如我們所知,他試圖以收買手段應對日耳曼人的威脅。他希望通過對各省和首都征收特別稅來籌集所需要的16噸黃金。他的皇位如此虛弱,以至于他不得不召開由元老院、宗教會議代表和君士坦丁堡行會成員組成的大會,希望能從君士坦丁堡人民那里得到滿意的答復。這次大會在拜占庭歷史上或多或少是獨一無二的——當然是在1204年之前。這是一項非同尋常的措施,但它允許反對者表達他們對皇帝政權的批評。最終會議解散,與會者不僅拒絕支持征收財產稅,還拒絕了皇帝可以使用教會財產的建議。因此,阿萊克修斯三世·安格洛斯掠奪了附屬于圣使徒教堂的皇家陵墓。亨利六世于1197年9月英年早逝似乎解決了來自德國威脅的問題。而他的繼承人還不到三歲。隨后,西西里島和德國都出現了多年的政治動蕩。現在西方的主導人物是新教皇英諾森三世,他于1198年1月登上了圣彼得的寶座。他的注意力很快轉向了拜占庭。之前他的前任塞萊斯廷三世一直與阿萊克修斯三世通信,后者曾希望利用教皇權威來制衡亨利六世。拜占庭外交官意識到意大利的局勢發(fā)展與亞歷山大三世和腓特烈·巴巴羅薩時代并無太大不同?;叵肫饋?,似乎曼努埃爾一世正是通過支持教皇對抗德國皇帝而獲得了政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