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 無相 無念 無住 分別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 無相 無念 無住 分別是什么意思?
三無 的意思 要詳細的介紹。
gaiement
2019-04-24?·?TA獲得超過8746個贊
1、無相”是說,對于一切現(xiàn)象不要去執(zhí)著,因為一般人往往執(zhí)著于現(xiàn)象以為實體,如以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對拜佛有所執(zhí)著,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礙自性,如云霧覆蓋明凈的虛空一樣。如能“離一切諸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凈,就像云霧掃除干凈而現(xiàn)明凈虛空。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zhí)著一切現(xiàn)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清凈。?
2、“一念生凈信?!蹦钍切牡淖饔茫瑹o念,不是讓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讓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心所對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jīng)常為環(huán)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清凈,自成佛道。?
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指人的自性本來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無住就是有住了,這樣“心”就被束縛住了。如果能對一切事物都無住,過而不留,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放過電影,一無所有,這樣就不會被束縛。?
因此,“無相”、“無住”、“無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在于人的內(nèi)在自覺與內(nèi)在超越。
擴展資料
一、湯一介?壇經(jīng)》記載,慧能曾為門人說《金剛經(jīng)》、《法華經(jīng)》,但他認為“一切經(jīng)書,因人有說”,只是引導人們的工具,不能執(zhí)著于經(jīng)典,并不是靠誦讀經(jīng)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覺悟。解脫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這是因為:一方面,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本來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覓佛,成佛的覺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沒有用處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如果執(zhí)著于外在的東西就是“著相”?!氨拘宰杂邪闳糁?,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狈鸱ㄊ遣豢烧f的,說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禪宗看,幾乎沒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覺悟。《煉心——我讀金剛經(jīng)》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種突破,一種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剛經(jīng)》相關著作的那種逐句解釋模式,放下了以字句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一種人心的修煉,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倍U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開放,秋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暫至,冬天觀大雪紛飛,一切聽其自然,自在無礙,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種修身哲學,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禪宗看來,人的自性(或本心)本來是廣大虛空一無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這些“思量”活動一過不留,那么對自己的“自性”就無任何影響,則自性常處于清凈狀態(tài)。?
6、禪宗指出了一條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無相、無住、無念。?
7、《金剛經(jīng)》中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br>“一念生凈信?!?/p>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煉心:我讀《金剛經(jīng)》
海安澈
2019-04-26?·?TA獲得超過5973個贊
無相:可以解釋為看而不看,聽而不聽。如果你閉目塞聽,你就會很痛苦,因為人畢竟有著種種感覺,佛教所說的無相,其實在說,我們可能也看到也聽到了,但要像風過耳、影過眼一樣,使自己不被一種形、色、聲所束縛,自由的意義是能夠隨心所欲,是自我感覺到空間的寬闊無邊。
無念:意思為而是“念而不念”,就是不執(zhí)著于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佛教常用這種比喻,人的心就應當是這樣,如果你要拒絕萬物,拼命地跟混沌的世界保持距離,你的心就會處在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tài),佛教不希望你處在緊張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所謂自然、放松、適意的狀態(tài),那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