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輸入方案的思考
我現(xiàn)在主要使用星空鍵道6和虎碼這兩個輸入方案,下面就用這兩個輸入方案為例,來談一談不同輸入法方案的區(qū)別和如何來選擇誰拿自己的輸入方案,以及對輸入方案的一些思考。

首先明確兩件事。第一,輸入法和輸入方案的異同;第二,用戶是否需要更換輸入方案。只有把這兩件事講清楚了,才能談到各輸入方案間的比較。
輸入法與輸入方案
輸入法跟輸入方案是不一樣的。
輸入法,也有一說作輸入平臺,通常指的是在各個平臺進行輸入的軟件,例如百度輸入法、搜狗輸入法、RIME(小狼毫、鼠須管、中洲韻)等等。而輸入方案則是按鍵與字符的映射規(guī)則。我們常說的全拼、五筆和雙拼都是輸入方案。
因為當前全拼在事實上一統(tǒng)天下,大家基本上將「輸入法」等同于「全拼輸入方案」,若是日常生活中沿用倒也無妨,但若要對不同輸入方案作討論,還是應當進行區(qū)分。
是否要更換當前使用的輸入方案?
假如屏幕前的讀者你用的是全拼方案,目前在考慮是否要更換為其他輸入方案。那么可以參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1861664 這篇文章,我也談談自己淺薄的意見供各位讀者參考。
想請各位讀者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打字來說是【工具】還是【玩具】。若為工具,那自然是選擇收益/投入比最高的方案;若為玩具,那自然是怎么折騰、怎么舒服,怎么來。
在當前這個時代,快速輸入它對多數(shù)人來說就不是一個剛性需求!若你平時打字的就是聊聊天,真的,全拼足矣。
從長遠來看,上下文云聯(lián)想輸入、語音輸入會越來越強大。甚至,有生之年出現(xiàn)科幻畫風的思維直連輸入也不是不可能。
練習打字,在下個時代可能就是小眾中的小眾了。
從星空鍵道6聊起
現(xiàn)在能找到的中文輸入方案實在多如牛毛,各種類型、各樣技術(shù)都有,想要都介紹到實在為難。幸好我熟悉的星空鍵道6是一款在設計上比較有特點的輸入方案,可以從此入手,介紹一些常見的輸入方案設計。
星空鍵道6,是雙拼頂功設計的音形碼中文輸入方案。
我們一樣一樣來看。
注:以下圖片均來自鍵道·我流大佬

雙拼
雙拼,即「聲+韻」,任何聲母或任何韻母都只用一個鍵。比如「中國」,其全拼是「zhōng guó」,和雙拼則是「qy gl」,一鍵一聲,一鍵一韻。
雙拼的好處是減少了擊鍵次數(shù),不過也帶來了別手鍵位增多的問題,比如「yj」一類。
音形碼
音形碼,顧名思義,即編碼同時包含了字音和字形。鍵道的【音】,在上圖中為橘色的鍵位,以雙拼編碼。鍵道的【形】,在上圖中為紫色的鍵位,取橫豎折撇捺五個基本筆劃、氵亻口月木五個單編碼字根和貝艸钅扌日十土七個雙編碼字根,及由字根衍生而來的一些變體。
以「中國」舉例,其全碼為「qyglii」,其鍵道雙拼部分是「qy gl」,形碼部分是「ii」。
音形碼相較于如雙拼類的音碼,重碼率更低,也就是說輸入的準確度更高;相較于如五筆類的形碼,字根更少,學習難度更低。
不過音形碼也有自己的問題。第一,它易學難精。第二,在不熟悉音形輸入方案的時候,思維會有割裂感,需要在字音和字形間開幅機橫跳。
飛鍵
飛鍵,即使用不同的按鍵來表示同一個音碼。
以「超」為例,其全拼是「chāo」,在鍵道中你可以用「jz」打出,也可以用「wz」打出。
飛鍵可以改善某些別手鍵位,甚至減少部分重碼,不過學習難度不小,要想熟練使用得廢不少工夫。
頂功
頂功,即在不使用空格,而通過后續(xù)的輸入將字詞頂上屏。以鍵道來說,它是碼元二分的方案,將鍵盤分為「auiov」和其他按鍵,而「auiov」必然出現(xiàn)在字詞編碼的尾部。
在「auiov」后跟任何一個其他按鍵,之前已確認的編碼部分將被頂上屏。這個就是頂功。
還是以「中國」舉例,若鍵入「qygli」后「中國」已在首碼,則跟著輸入任何非「auiov」按鍵,「中國」都將上屏。
當然因為鍵道的字詞編碼分離等等,其還存在著多種頂功方式,而其他方案也各有不同的頂功方式。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頂功帶來的好處是減少了接下空格的次數(shù),而其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為了實現(xiàn)頂功,往往要設計出一套復雜的規(guī)則。
并擊
并擊,準確來說不是星空鍵道6方案的設計,而是從硬件或軟件上應用的同時處理多個按鍵的技術(shù)。不過筆者確實是從[星空鍵道6并擊](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J41137e7/) 這兒了解到的,故此介紹一二。
并擊,即區(qū)別于單擊,同時按下多個鍵,硬件或軟件會將所有按鍵依一定規(guī)則處理。
當前,實現(xiàn)并擊的方法有速錄機(硬件)、RIME(全平臺)、AHK腳本(小仙并擊等)。
并擊在設計之初就相較于單擊有更高的上限,但這個上限是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去練習才能達到的。
依筆者說,大量的練習去提升并擊的速度,從收益來看并不劃算。反而,其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更大的用處在于改善別手鍵位。試試吧,依次按下「ymu」,是不是感覺在單手繡花?按我并擊的設定,只需按下「y→we→u」。怎么樣?雖然多了一個按鍵,不過是不是順手多了?
談談我在折騰輸入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筆者見識短淺,不敢妄言各方案優(yōu)劣,僅簡單介紹一些接觸過的方案,記錄自己習練的感想。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小鶴
如果說一個全拼用戶想要更換輸入方案,那么大概率會從小鶴入手。
無他,小鶴本身的「退可雙拼,進可音形」,完善的多平臺支持就足以讓新手動心,再加上各個平臺的入門教程都非常多,自然用戶不少。
作為一款使用人數(shù)眾多輸入方案,小鶴本身的素質(zhì)肯定是不會差的。不過在使用了小鶴音形兩年之后,筆者還是忍痛放棄了它。
原因有三。一、詞庫較小,打空率高。小鶴的編碼規(guī)則決定了它無法通過加形來降低重碼,為了準確率,詞庫必然不能大而全。二、官方詞庫可能會對常用字詞進行調(diào)頻。三、部分拆字不夠直觀。
如果讀者想使用小鶴音形作為主輸入方案,那么筆者有一個小小建議:自己維護一份碼表,加一些字,視情況增刪調(diào)詞。
鍵道
星空鍵道6,是由吅吅大山研發(fā)的一份方案,上面其實已經(jīng)介紹的比較詳細了。
它是一份六碼方案,所以盡情加詞,基本無所畏懼。不過由于其本質(zhì)是一款加形選詞的方案,故此一份高質(zhì)量的詞庫必不可少。
它是一份音形分離的方案,能頂功,所以輸入節(jié)奏優(yōu)秀,還有與其他字詞分離的簡碼編碼空間。
它還是一份不定長方案,眼睛要一直盯著候選框才行……所以無法做到不看屏幕進行盲打。
詞庫可參考鍵道·我流和胖次魔改版。
虎碼
虎碼是算法優(yōu)先的亂序形碼方案。其單字性能優(yōu)秀,組詞空間大。
當前虎碼的社區(qū)討論活躍,有完善的學習路徑,可較快提速。
如果追求速度,對形碼有興趣,不妨來學習虎碼。
這篇廢話,就是用虎碼打出來的,全程單字輸入,不用看候選框,實在是暢快。

音碼和形碼哪個更自然?
這個問題有很多的爭論,在此談談我的看法。
音碼可能是天生更貼近自然反應的輸入方案。人腦中負責視覺詞形加工的是大腦左側(cè)梭狀回中部、負責語音加工的是大腦左側(cè)顳上回后部。而無論是看稿錄入,還是詞匯閱讀,都是視覺(詞形)、語音和語義系統(tǒng)等相互作用,動態(tài)激活的過程。
有部分研究證明,漢字閱讀時有一部分神經(jīng)機制是將視覺信息轉(zhuǎn)化為語音信息。當然,總共也沒幾篇……說明不了什么。
而在思考時,人通常使用語音作為思維表征。在工作記憶模型中,有語音回路和視空間模板子模塊,雖然它們不是完全分離的,不過非看打的時候,怎么想都是更多的使用語音回路吧。
當然,在有一定量練習的情況下,哪個更天生,筆者覺得完全不必在意。
筆者本身對于輸入法也沒什么研究,寫下這篇文章更多地就是為了練習虎碼,錯漏的地方肯定很多。所以,一家之言,我且姑妄說之,大家且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