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石達開真實水平究竟如何?

對于石達開之評價,歷來爭論頗多,有些說他很厲害;有些則說他非常low。曾國藩評價他:“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評價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jié)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后人對其評價則更高:16歲受訪出山,19歲封王,24歲統(tǒng)帥千軍萬馬打得中興名臣曾國藩心理崩潰。甚至還有人評價: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活的靈魂,是歷代農(nóng)民起義最完美之形象代表,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那么,石達開真實水平究竟如何呢?

對于這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李秀成對他是如何評價的。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后期絕對頂梁柱,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均很有一套,他看人、識人之水準還是相當高。1864年8月,李秀成應(yīng)曾國藩之請,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寫下數(shù)萬言的《自述書》,講述自己參加革命之經(jīng)過,太平天國成敗得失之經(jīng)驗教訓,同時還對首義諸王做一番點評。其中,對石達開評價,李秀成如是說:“翼王石達開,亦是桂平縣白沙人氏,家富讀書,文武備足?!闭f他文武雙全,是個人才。那么,李秀成是不是真的這么認為呢?顯然不是,在《自述書》中,李秀成還有玩“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在部分細節(jié)中隱晦表達了對石達開之真實看法,即是石達開表面是文武雙全,實則目光短淺,沒有大格局,無大智慧。

1.石達開前期表現(xiàn)
1849年,馮云山再次從廣東花縣回到紫荊山區(qū),繼續(xù)發(fā)展會員,但這次發(fā)展會員的主要對象不是普通大眾,而是大戶人家。貴縣少年英雄,16歲出頭的石達開引起了馮云山注意。當然,馮云山欣賞的不是石達開的勇武,而是石達開背后強大的家族背景以及他在客家人中的人脈。馮云山是政治高手,很快便將石達開搞定,并將拜上帝教分舵主之位給他,讓石達開負責貴縣拜上帝教事務(wù)。石達開人脈果真得力,金田起義時,他聚集5000兵馬,兵力貢獻值占了四分之一。要知道,金田起義就2萬余教徒參加,石達開能夠拉攏5000兵馬,其人脈可見一斑。石達開能位居首義五王之一,靠的就是這5000兵馬。

1852年10月,石達開在橘子洲頭擊敗向榮,牢牢控制湘江西岸,為太平軍主力順利從長沙城下撤圍立下汗馬功勞,此戰(zhàn),石達開嶄露頭角。1855年1月,石達開在湖口、九江逆襲成功,擊潰湘軍水陸兩師,一舉扭轉(zhuǎn)西征頹勢,太平軍乘勢反攻湖北,三克武昌。1855年11月,石達開經(jīng)略江西,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湘軍連連潰敗。1856年3月,石達開在樟樹鎮(zhèn)擊敗周鳳山,湘軍陸師主力慘遭失敗,曾國藩被圍困南昌孤城。1856年4月,秦日綱、陳玉成作戰(zhàn)不力,石達開率翼殿將士東征,聯(lián)合各路將領(lǐng)一舉摧毀“江南大營”,欽差大臣、湖北提督向榮逃往鎮(zhèn)江時自縊而亡,天京之圍宣告解除。
石達開戰(zhàn)功赫赫,又善于處理民政,搞外交,平時有事沒事還賦詩兩首,算得上是文武全才,綜合型人才。近代著名文學家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收錄有石達開遺詩五首,可見石的文學水平還算可以,否則梁怎會收錄呢。
2.拖延時間勤王,為天京事變擴大埋下禍根
如果只看太平天國前期之貢獻值,石達開無疑就是戰(zhàn)神,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然而,在“天京事變”中,石達開便表現(xiàn)出他那缺乏大格局、大智慧之一面,李秀成如是說:“東、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怨于東,后被北王將東王殺害。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別,東欲專尊,后北與翼計殺東王。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清輔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后北王殺東王之后,盡將東王統(tǒng)下親戚屬員文武大小男婦盡行殺盡,是以翼王怒之?!闭f的是,韋、石兩人不滿楊秀清,想聯(lián)合起來干掉他。可是呢?韋昌輝奉詔回京后,石達開卻沒有回來,而是躲在武昌,坐山觀虎斗,想坐收漁翁之利。

石達開躲在武昌會造成何種后果呢?李秀成言:“北王殺東王之后,盡將東王統(tǒng)下親戚屬員文武大小男婦盡行殺盡,是以翼王怒之。”也就是北王韋昌輝違背之前的約定,楊秀清死后,開始濫殺無辜,擴大事態(tài)。那么,這與石達開沒有回來又有何關(guān)系呢?人是韋昌輝殺的,又不是石達開殺的,憑啥背黑鍋呢?要知道,楊秀清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最大實力派東殿集團之利益,韋昌輝區(qū)區(qū)3000兵馬回京勤王,干掉楊秀清后,如何擺平東殿余黨就成問題了。東殿在京兵馬三倍于“勤王軍”,而洪秀全又未及時公布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東殿必定會找北王算賬,就算韋昌輝想“封刀”,估計也不可能。如果石達開及時回京,那就不一樣了,北殿、翼殿聯(lián)合起來,碾壓在京東殿勢力,東殿必然不敢輕舉妄動;韋石再一起向天王施壓,強迫洪秀全發(fā)布圣旨,承認此次行動合法,天京事變將難以再擴大化。然而,石達開卻躲在武昌,讓韋昌輝孤軍奮戰(zhàn),這就為事變擴大化埋下了禍根。
3.“背信棄義”,錯過結(jié)束天京事變最后機會
石達開沒有及時回京,洪秀全又不出來承認事實,兩位著實坑了北王韋昌輝一把;從自身安全角度考慮,韋昌輝必然會先下手為強,否則豈不是被在京東殿兵馬給干掉。韋昌輝清除在京東殿余黨后,暫時穩(wěn)住了局面,可自己處境卻非常被動,成為了劊子手,本是奉詔“討賊”,如今自己卻成了“賊”,心中之委屈與無奈可想而知。此時,石達開率曾錦謙、張遂謀等三人回京勸阻,石達開的到來,給了韋昌輝希望,因為他相信石達開是明白人,會站在自己立場,震懾東王余黨之同時向天王施加壓力。若是果真能如此,天京事變也就到此為止了。

很遺憾,石達開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背信棄義”,袒護東王余黨,坑了韋昌輝一把。李秀成言:“翼王在湖北洪山,知到京城害殺許多之人,在湖北洪山營中,同曾錦謙、張遂謀狼狽趕回京都,計及免殺之事。不意北王頓起他心,又要將翼王所殺。后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門而出,走上安省,計議報仇。此時北王將翼王全家殺了?!逼渲小邦D起殺心”是何意思?韋昌輝突然想殺石達開,想干掉盟友,為何呢?石達開一回來,立刻斥責韋昌輝,公然袒護東王余黨,還將本就要干掉的楊輔清保護起來。如此做法,韋昌輝怎么想?石達開遲到一個多月也就算,也可以原諒,可以不追究,畢竟石達開在武昌作戰(zhàn),乃是為韋?。ū蓖酰┙鈬?,算是自己人。但是,北王怎會容忍石達開“立場”問題呢?石達開如此做法,不是在拉攏人心,是干啥呢?要知道,石達開此舉,天王“亦不悅”;北王“頓起殺心”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此一來,天京事變又擴大化了。

4.懷才自負,政治上很不成熟
石達開回京后袒護東王余黨之種種舉動,韋昌輝非常惱火,于是派燕王秦日綱率兵追殺石達開,屠戮翼王府,圍攻天王府,將事變推向最高潮。石達開回到洪山大營后,立刻召集本部兵馬六萬人,打著“靖難”大旗,往天京進發(fā),同時書信天王:“若不得韋昌輝狗頭,則興師回朝,攻滅天京”,語氣咄咄逼人,毫無君臣之禮。洪秀全也是非常惱火,但無可奈何,自己手中又沒兵權(quán),若石達開真的率兵回朝,估計自己麻煩就大了,很可能被架空。所以,洪秀全只能號召軍民起來與韋昌輝作戰(zhàn),指責北王乃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干掉北王后,石達開回京輔政,“合朝同舉提理政務(wù),眾心歡悅”,很快便扭轉(zhuǎn)了天京事變后所面臨之軍政危機??梢哉f,翼王石達開此時很得人心,卓越之戰(zhàn)功,事變中“無辜受害者”之身份,都是他得到擁戴之資本。然而,石達開不愿受洪氏牽制,于是選擇外出單干,李秀成言:“翼王與安、福王三人結(jié)怨,被忌壓制出京”。表面看,石達開沒錯,錯在洪秀全,其實未必如此。石達開離開之后,剛到無為州就號召大伙追隨他,讓軍民“選邊站”;后則拒絕回京,在洪秀全已經(jīng)妥協(xié),朝臣又聯(lián)名“求情”之情況下,居然截留京使。更狠的是,石達開大量挖掘人才,李秀成言:“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笨梢哉f,石達開雖然受委屈,但懷才自負,不懂得進退之理,政治上相當不成熟。

綜上所述,從李秀成《自述書》中可看出,石達開算得上文武雙全,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之綜合性人才。但是,石達開缺少大格局、無大智慧。正因為如此,石達開單干后不斷碰壁,最終兵敗大渡河,受凌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