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2022賽季新車發(fā)布簡析

????本文基于網(wǎng)絡資料和個人觀點完成,基本是略懂一二+肉眼觀察的吹水,絕不保真。本人水平有限,因此文中內容難免有錯漏,還望讀者中的大佬不吝指正。
????文中圖源:Albert Fabrega,Craig Scarborough,motorsport.com,各車隊官推

W13
????W13的正式版本是發(fā)布會版本,而不是之后官方放出的渲染圖版本,希望這個事兒到了年終有可能來點盤點總結的時候我們還記得。
????梅奔在W13上采用了較長的鼻錐,其前端直接連接到最下面的基板,基板中央略微下沉,在同一陣營中與FW44相似而與AMR21、MCL36均相反。前翼仍然是四片式,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前翼頂層沿x軸方向的彎曲部分,看上去和法拉利走了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F1-75的前翼頂層非常扁平)。

????前翼端板方面,梅奔的設計非常激進,他們的端板前側斜率是最大的,在其它車隊對此處的設計多少帶點弧線的時候,只有梅奔和小牛(大牛就靠那兩張糊得不行的照片實在是啥也看不出來)采用了接近梯形的設計,而W13的端板似乎比AT03來得更小。

????在今年的前剎車進氣口普遍改小的情況下,W13的前剎車進氣口和AMR22以及FW44的尺寸相似,但這仨都還是比MCL36更大。

????在底板進氣口的設計上,梅奔的設計和同陣營的小兄弟們也來的不太一樣,包括最外沿的導流板長度,進氣口本身的形狀設計等,這個部分后面有機會細說。

????再往后看就是底板側邊的波浪形設計,這和去年的第一版設計很像,但必須指出,W12上的波浪底板在經(jīng)過銀石升級之后就給砍掉了,不知道今年的這個設計能不能保留到年底。

????側箱方案上,W13和之前發(fā)布的FW44更加相似,雖然高位側箱進氣口已經(jīng)因為規(guī)則變動不再適用,但整個側箱外形上基本沿襲了前幾年的下切方案,給賽車尾部制造更多下壓力。
????在W13的尾部,我們不出意料地看到了拉桿后懸。比較創(chuàng)新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兩處,一是擴散器的kickline,可以看到梅奔這次使用了雙kickline的設計,據(jù)技術大佬推測這可能是為了做出底板內氣流通道到擴散器部分更平滑的過渡段,提高擴散器效率。此外,梅奔在后胎前方的底板上仍然保留了一塊向外偏轉的翼片。

????第二是尾翼部分,我們看到主翼面使用了一個W形設計,和往年的一個勺子不同,今年勺子變成了兩個;與此同時,梅奔的發(fā)布會版尾翼僅使用了一個支架,高下壓力套件可能仍然是雙支架的形式。


AMR22
????在看了這么幾支車隊的發(fā)布之后,我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我對AMR22的看法:不成功則成仁。最明顯的就是側箱部分,根據(jù)目前已經(jīng)發(fā)布的新車來看,奔馳陣營的其他三支車隊或多或少都繼承了之前的下切+快速收緊的側箱,哈斯也是如此;法拉利借用了MP4-26的L形側箱思路;大小牛雖然和馬丁一樣在側箱下面溜了一條氣流通道但是好歹也是在玩下切的,一樣能夠把氣流拉到下面。只有馬丁在別人都在做可樂瓶的時候他們做了個肥皂盒,然后被貼吧老哥做成了蹲便器,再然后那張圖帶著f1吧的水印飛到了推特,此刻大約已經(jīng)名聲遠揚。
?? ?當然,我完全有理由懷疑馬丁做了第二個版本的側箱,當年MP4-26就是眼見著L形側箱不行馬上掏了個常規(guī)版本出來。
????好了,扯完側箱的事情我們接著回來看前車身。
????中規(guī)中矩的前翼,相較于老大哥梅奔更加短而粗的鼻錐,前翼底層的中央也有一個輕微的下凹而且在x軸方向上做得相當深,鼻錐的最前端跟邁凱倫一樣放在了第二層,更上層的部件弦長依次減小,造就了馬丁相對獨特的端板-前翼連接結構——梅奔的底層雖然也做得很深但是上面三層的弦長基本上差不多,邁凱倫的展示照上四塊部件長度都是一樣的(雖然在MTC拍到的實車顯示弦長存在明顯差別)。


????由于新規(guī)則中下翼面的strake不再被允許出現(xiàn),前翼的調整器很可能需要承擔這部分功能,不僅如此,這些調整器還要協(xié)助產(chǎn)生一些渦流,因此它們的位置布局思路也會更加復雜。
????在不那么引人矚目的地方,馬丁在分流器上有一個犁狀結構,同時底板進氣口的外沿翼片上加設了一組橫向翼片,這些設計當年在威隊的FW32和邁隊的MP4-31上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它們能夠幫助調整此處的氣流走向,部分沿襲破風板的效果(當然效果不會像原來的破風板那么好),而且據(jù)說法拉利跑了一下覺得那個犁形結構的效果不錯,馬上就抄過去了。


????我們回到側箱,稍微正經(jīng)一點地聊兩句。方形的進氣口總是讓人想到00年代頭兩年甚至更早年代的F1,極高的進氣口也給本來應該出現(xiàn)的下切部分留下了足夠的設計空間,但是馬丁確實沒有做什么下切。這樣只有下半部分的可樂瓶設計能追溯到2011年的小紅牛STR6。

????之前已經(jīng)談到過,百葉窗散熱口很難不讓人想起R25(阿羅和法拉利也是如此),這樣的設計不但能夠更快地帶走側箱中的熱量,同時解決了在尾部開口散熱的問題,減小了可樂瓶區(qū)域的體積。與此同時,我們基本可以確認馬丁的側箱散熱器應該是接近水平橫置的,而不是常見的斜置,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被人撞擊直接導致冷卻器報廢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在賽車尾部,馬丁推出的展車尾翼采用了雙支架,而主翼面的幾何設計比梅奔還要不同尋常,可以期待一下這對尾部阻力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除了看上去和其它車隊迥異的設計思路,新的管理層也是需要注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說現(xiàn)在哪支車隊有點災難團隊的意思,我第一個投票給馬丁。雖然在車隊不出現(xiàn)內斗的情況下惠特馬什的管理還是不錯的,但是再加上一個馬蒂亞奇就很可能從250+250變成250^250了,馬丁打著招攬圍場所有人才的旗號,干著幫圍場收破爛的事情,看來瓦老師的垃圾清掃行動已經(jīng)深入馬丁決策層和HR部門的內心,真希望好人有好報。

MCL36
????簡評一下就是除了涂裝以外,這車看著比馬丁那車順眼多了。
? ? 鼻錐和馬丁一樣,尖端只放到第二層,最下層的中央也有一個小下凹。比較有意思的設計是邁凱倫在靠近端板的外沿各設計了一組小斷層用作渦流發(fā)生器,可以減少前胎吃到的氣流以及產(chǎn)出的亂流。這個設計和端板的形狀相輔相成——端板也有輕微的外傾。

????不過實車版本的前翼和官圖還是有些差別的:

? ? 看到前拉桿懸掛,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法拉利,一定要更具體一點的話就是那臺神奇的賽車——F2012。
????不好意思,可能勾起了一些鐵佛寺不好的回憶,但我是不會道歉的。
????邁隊上一次使用前拉桿還是2013年——好嘛,也是個災難。當然,不要太過悲觀,邁隊這么做肯定有其原因,流經(jīng)前輪部分的氣流畢竟需要前懸掛進行疏導,留給James Key自己琢磨去吧。
????考慮到前拉桿懸掛的特點,邁凱倫可能會在相對低溫的比賽以及雨站中有出色表現(xiàn)。
? ? 與前拉桿相比,前輪剎車進氣口更讓我吃驚——他們做得太小了,和奔馳陣營的另外三支車隊相比邁凱倫的前剎車確實非常隱蔽,這也意味著他們在這部分的減阻效果會更好,即使是在2022賽季的賽車阻力天生就更低的前提下。
????MCL36的側箱和W13一樣做了傳統(tǒng)的下切,但是其側箱進氣口的位置相比馬丁和梅奔都要更靠前,不知道出于何種考量。在駕駛艙周圍,邁凱倫還設計了幾組精巧的小翼片。

????后懸掛采用的推桿設計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出現(xiàn)過了——自從紐維在RB5引入了后拉桿之后,我不敢說從此沒有后推桿賽車,但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絕對寥寥無幾。如果要說后推桿有什么好處的話,我覺得就是能夠給擴散器的設計增加一些自由度。

????在賽車的尾部,MCL36的展車使用了單支架結構,主翼面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設計。
????從尾部的散熱口來看,邁凱倫還是選擇了較傳統(tǒng)(或者說跟前幾年一致)的尾部散熱方案,但今年的方形開口相比之前的開口位置都要更高,這樣能夠讓熱氣流避開下橫梁——這跟Dink大佬去年的構想一致,威廉姆斯的實車散熱方案也是一樣,而且有一點類似11年RB7的吹氣尾翼的效果。

????最后,從俯視圖來看,邁隊的軸距比馬丁略長,而且尾部結構明顯要長。



AT03/RB18
????放一塊兒說了,截至目前紅牛還是沒有透露什么有實質性的新東西,全是小牛那邊已經(jīng)給出來的,結果小牛還是幾張渲染圖……
????除了比較粗的鼻錐以外,小牛是除了梅奔以外另一支把前翼端板前緣拉直的車隊,得到了一個類似梯形的端板,從那張模糊的照片上來看,RB18也是一樣。側箱處的方形進氣口設計也是頂著允許的最大參考體積做的,因此前端做出來一個方形。

????紅牛兩支車隊的側箱就是今年的第三種流派,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同時也是馬丁派和梅奔派的調和。雖然有下切但是做在了很靠后的位置,側箱前段的設計思路則跟馬丁更相似,即高位側箱+下方留出的氣流通道?;蛟S這對紐維來說是更熟悉的形式——RB8和RB9兩代冠軍車都采用過類似的設計,雖然立交橋已經(jīng)不再。


????唯一能讓我們感到有點樂子的發(fā)現(xiàn)就是紅牛的實車存在一些和梅奔相似的設計,而且用了前拉桿懸掛,而小牛的渲染圖中,前懸仍然使用了傳統(tǒng)的推桿,不知道這真的是兩支車隊的差距還是更傳統(tǒng)的官圖詐騙。但至少對比渲染圖,紅牛的前翼沒有官圖詐騙。


????此外,紅牛的鯊魚鰭部分似乎有一些看著有點奇怪的設計,等到第二輪冬測時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FW44
????我看到一些技術專家對FW44有比較高的評價。
????從路測圖來看,包括離地較高的center loaded前翼(從外形角度通俗地解釋一下就是前翼高點偏向賽車中心線),這個思路和法拉利以及阿羅相似。鼻錐直接連接到前翼的第二層,而最下層同樣有中央下沉,負責將氣流引導到車頭下方。

? ? FW44最有意思的設計集中在車身中段。側箱是他們最激進的設計部分之一,包括非常劇烈的下切和能夠直接看到側防撞結構的進氣口,這一側防撞結構將進氣口內部一分為二,目前尚不清楚兩支進氣到底是單純被分隔開還是通向不同的區(qū)域。

????FW44第一版路試車的尾部設計看上去和MCL36類似,包括拉桿后懸,一個方形的散熱口和單支架的尾翼。


F1-75
????無內鬼,來點重頭戲。
????比老師誠不欺我,F(xiàn)1-75的設計確實非常激進。
????法拉利的第一個創(chuàng)新點在鼻錐——不僅是采用NACA管理念的冷卻口,更是他們的鼻錐和之前的所有鼻錐設計都不一樣的“模塊化”概念。將鼻錐的最前端與后面的部分分開,意味著法拉利可能在更換鼻錐的時候更省事了,那么會不會讓進站效率更高一點呢?這就難說了,畢竟這可是法拉利,整點什么離群值都不會讓人奇怪……
????除了創(chuàng)新的模塊化設計以外,這樣的尖鼻錐也是今年的獨一份,甚至有點夢回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早期的感覺,看來那份F1-75和641的對比圖真不是空穴來風。

????然后很吸引人的就是這個側箱。目測這個凹陷的部分有下面幾個作用:
????1.直接將廢氣流引向尾部的下橫梁,2.幫助散熱,3.減阻,可能附帶產(chǎn)生一點下壓力

????之前好像在大馬老師那邊掰了一句那個凹槽是低壓區(qū),后來經(jīng)評論區(qū)老哥提醒又去尋思了一下,確實是個高壓區(qū),我腦子瓦特了,不好意思。
????由于同樣采用了百葉窗格式的散熱,所以和之前在馬丁的地方提到的一樣,法拉利的側箱內散熱器很可能也是水平放置的。

????在側箱前面的部分,車身下方的分流板處就是法拉利臨時抄來的馬丁設計,而底板進氣口的位置好像采用了一點“聰明”的設計,偷到了一點額外的容積。此外,法拉利在此處設計的外側翼片和競爭對手都不太一樣:長度和高度都比較保守,沒有直接拉到更前端的位置,他們大概對前輪產(chǎn)出的亂流有額外的對策。

????細看F1-75的尾部,我們發(fā)現(xiàn)下橫梁翼靠外側的部分有所收緊,這樣縮短弦長的手段有助于減少阻力。我們還發(fā)現(xiàn)法拉利的排氣管布置和往常不一樣了:今年他們把廢氣閥的出口整合到了主排氣管內部。此外,擴散器側面的一個小弧形開洞可能有助于減輕擴散器產(chǎn)生的邊緣渦。

????
????到目前為止,法拉利和梅奔的展車可能是最接近實車的,但毫無疑問所有車隊都有所隱瞞,具體情況到底如何還要等到第二輪冬測正式開始才能讓我們得知。
????阿羅就不用說了,法拉利和馬丁對應部分縫一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