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一):曹操(18)
我們今天這期來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曹操,按照傳記先后順序來說說。夏侯惇十三歲(實歲)的時候殺了侮辱自己老師的人,后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曾在和呂布的戰(zhàn)斗中失去眼睛,被取笑為“盲夏侯”,后來還中了呂布的計,被生擒,幸好部將韓浩舍身相救。曹操聽說這件事后大加贊賞。
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沖校尉,領(lǐng)東郡太守。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布會,交戰(zhàn)。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zhí)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遂詣惇所,叱持質(zhì)者曰:"汝等兇逆,乃敢執(zhí)劫大將軍,復(fù)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zhì)者。持質(zhì)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shù)責,皆斬之。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質(zhì)者,皆當并擊,勿顧質(zhì)。由是劫質(zhì)者遂絕。
——《三國志·夏侯惇傳》
案光武紀,建武九年,盜劫陰貴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質(zhì)迫盜,盜遂殺之也。然則合擊者,乃古制也。自安、順已降,政教陵遲,勢質(zhì)不避王公,而有司莫能遵奉國憲者,浩始復(fù)斬之,故魏武嘉焉。
——孫盛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
——《三國志·夏侯惇傳》
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
——《魏略》
夏侯惇的堂弟夏侯淵曾經(jīng)代替曹操受過。官渡之戰(zhàn)時(截止本文時間線),夏侯淵負責運糧,保證了曹操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夏侯淵的堂妹后來嫁給張飛,大約發(fā)生在這個時候。
太祖居家,曾有縣官事,淵代引重罪,太祖營救之,得免。
——《三國志·夏侯淵傳》
及與袁紹戰(zhàn)于官渡,行督軍校尉。紹破,使督兗、豫、徐州軍糧;時軍食少,淵傳饋相繼,軍以復(fù)振。
——《三國志·夏侯淵傳》
曹仁也是一個有號召力的人物,后來加入曹操后幫助曹操解決了劉備在許都周圍的活動。前文有所提及。
少好弓馬弋獵。后豪杰并起,仁亦陰結(jié)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三國志·曹仁傳》
曹洪曾經(jīng)舍身救過曹操,后來因此得以保命暫且按下不表。
荀彧、荀攸叔侄就不細說了,來說說賈詡吧,字文和,曾經(jīng)勸李傕、郭汜攻長安,俗稱“文和亂武”。后來的事跡就是幫助張繡打敗曹操,勸張繡投降曹操,官渡之戰(zhàn)時鼓勵曹操。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xiāng)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
——《三國志·賈詡傳》
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馀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zhàn)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
——《三國志·李傕傳》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圍擊紹三十馀里營,破之。
——《三國志·賈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