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宗譜之二十五史記錄的陳姓源流嫡派
《二十五史》《左傳》記錄的陳姓源流嫡派
《二十五史》《左傳》載: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舜以天下傳禹,子商均列于諸侯,夏后時(shí) 受抑,或失或續(xù)。至周武王克殷,求舜后得媯滿,配長女太姬,封諸陳以奉 舜祀。滿卒,謚胡公。葬淮陽柳湖旁,因城壕水注浸其地,故以鐵錮之,俗 稱鐵墓,今中華陳姓之始祖墓也。胡公卒,子申公陳犀侯立。申公卒,弟相 公陳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陳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陳圉戌立。 慎公周懿王時(shí)卒,子幽公陳寧立。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于彘。二十三年, 幽公卒,子厘公陳孝立。厘公六年,周宣王即位。厘公在位三十六年卒,子 武公陳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陳說立。是年,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 卒,弟平公陳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周東徙。秦始列為諸侯。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陳圉立。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陳佗。十年,文 公卒,長子桓公陳鮑立。桓公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陳鮑卒。陳鮑弟 陳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陳佗殺桓公陳鮑和太子陳免而立陳佗。陳佗亦取 蔡女。太子陳免之三弟,長曰陳躍,中曰陳林,少曰陳杵臼,共令蔡人誘陳 佗以美女與蔡人共殺陳佗而立陳躍,是為厲公。厲公者,桓公子也。厲公二 年,生子陳完(謚敬仲)。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觀 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 乎?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兩 大,陳衰,此其昌乎?”厲公立五月卒,立弟陳林,是為莊公。莊公七年卒, 少弟陳杵臼立,是為宣公。 宣公三年,楚武王卒,楚始強(qiáng)。十七年,周惠王取陳女為后。二十一年,宣 公后有嬖姬生子陳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陳御寇。陳御寇素愛厲公陳躍之 子陳完,陳完懼禍及己,奔齊。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完曰:“羈旅之臣, 幸得免負(fù)檐,君之惠也。不敢當(dāng)高位?!被腹篂楣ふ?。齊大夫懿仲欲以女 妻陳完,卜之,占曰:“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 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三十七年,齊桓 公伐蔡,蔡敗,南侵楚,至召陵,還,過陳。四十五年,宣公卒,子陳款立, 是為穆公。穆公五年,齊桓公卒。十六年,晉文公敗楚師于城濮。 是歲,穆公卒,子共公陳朔立。共公在位十八年卒,子靈公陳平國立。靈公 元年,楚莊王即位,六年,楚伐陳。十年,陳及楚平。十五年,夏征舒殺靈 公,后楚誅征舒,因縣陳而有之。以申叔時(shí)不賀,故楚莊王乃迎陳靈公太子 陳午于晉而立之,復(fù)君陳如故,是為成公??鬃幼x史記至楚復(fù)陳,曰:楚莊 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賢哉。二十九年,陳倍(背)楚盟。 三十年,楚共王伐陳。是歲,成公卒,子哀公陳弱立。楚以陳喪,罷兵去。 哀公三年,楚圍陳。復(fù)釋之。三十四年,初,哀公娶鄭長姬生悼太子陳偃師。 嬖妾二,長妾生陳留,少妾生陳勝。陳留有寵哀公,哀公囑其弟司徒陳招。 哀公病,三月,陳招殺悼太子陳偃師,立陳留為太子。哀公怒,欲誅陳招, 陳招發(fā)兵圍哀公,哀公自縊,陳招立陳留為陳君。四月,陳使赴楚。楚靈王 聞陳亂,殺陳使者,使公子棄疾發(fā)兵伐陳,陳君留奔鄭。九月,楚圍陳,十 一月,滅陳。使棄疾為陳公。陳招殺悼太子陳偃師時(shí),太子之子陳吳,出奔 晉。晉平公問太使趙曰:“陳逐亡乎?”對(duì)曰:“陳,顓頊之族,陳氏得政 于齊,乃卒亡。自幕至于瞽叟,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 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 虞之世未也,其在齊乎?”楚靈王滅陳五歲,楚公子棄疾殺靈王代立,是為 平王。平王初立,欲得和諸侯,乃求故悼太子陳偃師之子陳吳,立為陳侯, 是為惠公?;莨ⅲ嚼m(xù)哀公卒時(shí)年而為元,空籍五歲矣。十年,陳火災(zāi)。 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二地而去。二十八年,吳王闔閭與 伍子胥敗楚,入郢。是年,惠公卒,子懷公陳柳立。懷公元年,吳破楚,在 郢,召陳侯。陳侯欲往,大夫曰:“吳新得意,楚王雖亡,與陳有故,不可 倍(背)。”懷公乃以疾謝吳。四年,吳復(fù)召懷公。懷公恐,入?yún)恰桥?前不往郢,留之,因卒于吳。陳乃立懷公之子陳越,是為湣(閔)公。湣公六 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吳復(fù)來伐陳,陳告急 于楚,楚昭王來救,軍于城父,吳師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時(shí)孔子在 陳。十五年,宋滅曹。十六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艾陵, 使人召陳侯。陳侯恐,入?yún)?。楚伐陳。二十一年,齊田常殺其君簡(jiǎn)公。二十 四年,楚惠王復(fù)國,以兵北伐,殺陳湣公,逐滅陳。是歲,孔子卒。
按:
以上,宗族謂之陳國世系。陳國位于古太吳之墟東縣,即今河南開封府 淮陽縣,都宛丘。其地域相當(dāng)今淮陽縣至安徽亳州一帶。陳國世系自周武王 封陳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滅陳,歷近六百年,自陳胡公滿至湣公陳越傳二十世,二十三君。此陳氏之源也。
陳國湣公之子陳劍,更名陳衍,避楚滅國之禍遷陽武,時(shí)周敬王四十二 年也。陳衍之子陳璉、陳玙。當(dāng)陳完奔齊時(shí),其后因陳、田二字音義相通, 以陳去邑木為田氏。是時(shí),田氏得政于齊,盡官其兄弟宗人,陳璉咸往仕焉。 周考王六年,陳衍卒。陳璉歸戶牖。陳璉之子陳履輝,陳履輝生陳周昌。陳 周昌復(fù)仕齊為令尹三年,民和事洽,齊康公倚之。周安王十三年,田和求為 諸侯,魏文侯代請(qǐng)周王,王許之。二十三年,齊康王卒,無子,田氏并齊有 之。二十五年,孔子之孫子思于衛(wèi)。周顯王二十八年,陳周昌卒。陳周昌子 陳裔(商),陳裔(商)子陳伯承、陳仲丕。時(shí)周道衰民無定止。赧王四十 五年,范雎入秦,秦始橫行天下。五十六年,秦伐六國。是歲,陳伯承卒。 陳伯承無子。陳仲丕子陳從善、陳從吉。陳從吉從秦,拜上大夫,居秦徙家 陽城,生子陳勝,字涉。秦二世元年與吳廣揭竿抗秦。陳從善子陳德紹。陳 德紹子陳述,有識(shí)量。當(dāng)周亡秦興之際,結(jié)納豪杰,人不敢犯,秦始皇三年 卒。陳述子二人,長子陳伯,以耕稼為業(yè),性及孝友。次子陳平,字叔孚, 一儒子,少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dú)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xué), 平為人長美色,人或謂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chǎn),曰: 亦糠復(fù)耳,有叔如此不如無,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 肯與貧者,平亦恥之。戶牖富人張負(fù)有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 欲得之。張負(fù)既見之,獨(dú)視偉平,負(fù)隨平至其家,家乃負(fù)郭窮巷,以敝蓆為 門,然門則多長者車轍。 張負(fù)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妻陳平?!敝僭唬骸捌截毑皇率?,一縣中 盡笑其所為,獨(dú)奈何予女乎?”負(fù)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 卒與女為。”平貧乃貸幣以聘,負(fù)誡其女孫曰:“毋以貧故事人不謹(jǐn),事兄 伯如事父,事嫂如事母?!标惼郊热埵吓Y用益饒,游學(xué)日 廣。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其均。父老曰:“善哉,陳孺子之為宰?!标惼?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鼻囟涝?,陳涉起兵,陳平 謝兄伯,從少年,往事魏王咎太仆。人或讒之,亡歸項(xiàng)羽,懼羽虐,又亡歸 漢,漢王與語大悅之,使參乘典護(hù)軍從,擊楚定漢業(yè),凡六出奇計(jì)。 漢王剖符封功臣,封戶牗侯,后改封曲逆侯。漢惠帝六年,拜左丞相與太尉 周勃聯(lián)計(jì),除諸呂,安漢封丞相。文帝二年卒,謚曰獻(xiàn)。陳平子共侯陳買, 字原仁,二年歿。陳買長子簡(jiǎn)侯陳恢,字子遠(yuǎn);次子陳惺,字子逸,從衛(wèi)青 伐胡有功,武帝拜驃騎將軍,守右北平。陳恢二十三年卒,長子陳河承爵。 三十三年,陳河因坐略人妻,棄市國除。陳河子陳掌以衛(wèi)氏貴戚愿得續(xù)封陳 氏,然終不得。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忌,吾世即廢亦已矣,終 不能復(fù)起,以吾多陰禍也。陳恢次子陳澄,陳澄子陳與京, 宣帝時(shí)拜員外郎。
按:
以上,宗族謂之戶牗世系。戶牗,春秋屬宋國地,后屬開封府轄,今蘭 考縣境內(nèi)。戶牗世系自公元前479年陳國滅至公元前121年,歷時(shí)三百五十八 年,是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前期,
自陳衍至陳與京傳十四世。論及重要人 物,當(dāng)數(shù)佐漢高祖定天下的名相陳平。 陳與京生陳考,移家山陽瑕丘。元帝二年,中書令石顯議論先朝臣子功 罪,陳考以陳與京之子,先輩名顯,亦收捕,家計(jì)因之一空。陳考子陳湯, 字子公,少好讀書傳,善屬文。及長西至長安求官,富平侯張勃與陳湯交, 高其能。初,元帝二年,詔列侯舉茂才,張勃舉陳湯拜為員外郎,數(shù)求使外 國。久之,遷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出使西域。湯沈(沉)勇有大略,多策 謀,喜奇功。與延壽謀曰: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雖所在絕遠(yuǎn),蠻夷無 金城強(qiáng)弩之守,如發(fā)屯田吏,毆從烏孫眾兵直指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 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延壽亦以為然。部勒行陣,上疏自劾,奏 矯制,陳言兵狀,即日引軍分行,不數(shù)日,于康居破郅支城,斬單于首及于 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極,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余人,招伏諸國十五 王,功上。漢元帝從劉向議,下詔封延壽義城侯,賜陳湯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各 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卒于長安。漢平帝元年,王莽為安漢公秉政。以湯 功,大賞薄追謚湯曰破胡壯侯,陳湯長子陳馮襲 封,次子陳勛為討狄侯。陳馮子二:陳晟、陳蕃。陳晟子陳會(huì)可。陳會(huì)可子 陳珍。漢和帝二年,拜司棣校尉。時(shí)竇憲專政,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吏民共 為賂,遺帝不能平,欲誅之。陳珍進(jìn)曰:“機(jī)事不密則害成,陛下耳目皆憲 黨也,愿陛下熟慮之。”帝曰:“然”。延光二年,陳珍卒。陳珍子陳嗣。 陳嗣子陳翔,字子麟,少知名,太尉周景辟舉高第,拜侍御史。 時(shí)正曰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陳翔奏冀恃貴不敬,請(qǐng)收按罪。時(shí)人奇 之。遷定襄太守征拜議郎,遷揚(yáng)州刺史,舉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吳郡太 守徐參,在職貪穢,并征諧廷尉。徐參,中常侍璜之弟也。由此威名大振, 征拜議郎,補(bǔ)御史中丞。東漢桓帝時(shí),坐黨事卒于家。此時(shí),陳翔子陳實(shí)已 舉家遷回陳氏發(fā)源地河南開封府許縣(長葛縣)。
按:
以上,宗族謂之山陽世系。山陽,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部,春秋屬魯國。山陽郡瑕丘縣,宋朝改為滋陽,1985年入曲阜縣。1962年仍其地設(shè)兗縣,今屬 山東兗州市。山陽世系自公元前121年至公元160年,歷時(shí)二百八十一年,
自 陳考至陳嗣傳七世。陳湯冒滅門之禍,立曠世奇功,導(dǎo)致王昭君出塞,民族 和解,甚稱偉大的戰(zhàn)略家。 陳翔子陳實(shí),字仲弓,漢桓帝時(shí)為太邱長,在鄉(xiāng)閭平心率物,其有爭(zhēng)訟, 輒求判正。曰:“寧為刑罪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睔q荒民儉,有盜夜入其 室,上于梁上。實(shí)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xùn)之曰:“夫,人不可 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心本惡,習(xí)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北I 大驚,自投于地,稽顙歸罪。實(shí)隨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 己友善,然此當(dāng)由貧困?!绷钸z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fù)盜。陳實(shí)賞詣荀淑家, 使元方驂車,季方乘車,孫長文尚幼,“八龍”更侍左右,淑孫文若亦幼坐 著膝前。于時(shí),感德星現(xiàn)。太史奏五百里內(nèi)有賢人聚。賜額德星聚堂,年八 十四卒,謚文范先生。陳實(shí)有六子,陳紀(jì)、陳諶最賢。 陳諶為司空椽,生青州刺史陳忠。陳忠生青州刺史陳佐,陳佐生太子司馬陳 匡。陳匡生長城令陳逵。陳逵西晉永嘉中,因“永嘉之亂”國勢(shì)衰敗,元帝 南遷杭州,加丞相,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求遂家焉。陳逵謂其 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dāng)有王者興,二百年必鐘斯運(yùn)”。陳逵生陳康。陳 康生盱眙太守陳英。陳英生尚書公陳弼。陳弼生步兵校尉陳鼎。 陳鼎生散騎常侍陳安。陳安生陳高。陳高生淮安令陳泳。陳泳生長安太守陳 猛。陳猛生太常寺卿陳道臣。陳道臣生陳文贊,梁贈(zèng)侍中郎。陳文贊生始興 昭列王陳談先(道談),即南朝陳國高祖皇帝陳霸先,梁文德主帥陳休先之 胞兄。梁“侯景之亂”,率二千名弓箭手援臺(tái),中途中流矢亡。陳道談生子 二,長子陳曇蒨(陳茜),為陳國世祖。次子陳曇頊(陳頊),太建元年甲 子春即皇帝位,廟號(hào)宣帝,字紹世,小字師利,生太子陳叔寶等四十二子。 其中三十二子封王。隋取陳。陳之諸王隨后主陳叔寶入關(guān)中長安。隋以陳子 弟繁衍,恐其在京為非,并徙隴西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yè),使自營生,歲賜 衣以安全之。大業(yè)二年隋煬帝以后主第六女婤為貴人,因召陳國子弟“量才 敘用”,盡還京師。由于均為守宰,遍于天下。宜都王陳叔明入隋為鴻臚寺 少卿,但不就。宜都王陳叔明居六,生子二,長子陳志高,次子陳志能。陳 志高遷蘇之古年縣,生陳才。陳才生陳蘊(yùn)圭。陳蘊(yùn)圭生陳兼,登真觀時(shí)進(jìn)士 及第,開元十二年官贈(zèng)秘書少監(jiān)。陳兼生子五,三子陳京舉進(jìn)士第,官至給 事中秘書少監(jiān),兼集賢院學(xué)士。宰相常袞以兄之女妻之,無子,以兄子陳褒 嗣,遷家京眺,即長安咸寧縣貴胃里,陳褒為鹽官令。陳褒生陳灌,為高安 縣丞。陳灌生陳鈺。陳鈺生陳鑲,官臨海令,贈(zèng)太子太保,“安史之亂”避 難于泉州之仙游縣。
按:
以上,宗族謂之潁川世系,
長城世系和宜都世系。潁川世系自陳翔遷回 潁川陳留至陳逵為長城令(公元160至317年),歷時(shí)一百五十七年,傳七 世。
長城即浙江長城縣,又名長興縣和吳興縣,卜居下若里。
長城世系自公 元317年南朝陳國亡至公元589年,歷時(shí)二百七十二年,自陳逵至陳叔明傳十 三世。這是陳氏家族最顯赫時(shí)期。
《左傳》載:
宜都世系自太建五年(573年) 陳叔明封為宜都王至鑲幼子陳伯宣隱廬山(806年),歷時(shí)二百三十三年, 傳十世。
陳鑲生子五,幼子陳伯宣與馬總友善,因游廬山結(jié)茅晦跡于廬山圣治峰 下龍?zhí)秷?,名聞朝廷,詔征不起,注司馬遷史記傳于世。生子陳隱,官福州 刺史。陳隱生三子,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長子陳旺與祖陳伯宣遷德化縣甘泉 鄉(xiāng)齊集里之杖遷坪。陳旺生陳機(jī)。陳機(jī)生陳感 。陳感生陳藍(lán)。陳藍(lán)生陳青,
陳青乃義門第一任家長。陳青生子六:陳伉、陳侍、陳仲、陳俛、 陳偉、陳伸。自是家益昌,族益盛。
唐僖宗乾符戊戌年,陳伉十九歲為義門 第二任家長。因族眾地窄,遂移家于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今車橋鄉(xiāng)義門陳 村),義門之號(hào)自此著矣!
陳仲生子陳崇,為義門第三任家長,制定家法三 十三條,敦睦友愛,呈國史館。陳崇生子三:陳枋、陳袞、陳諧。 陳袞亦為家長,卜筑東佳書堂于宅之西,訓(xùn)誨子孫。至宋仁宗天圣四年,義 門仕宦者四百三十余人。陳袞子陳稅。義門至十世陳偉四世孫陳恕,名文, 主持國家財(cái)政十余年,清聲載道,太宗御題殿柱“真鹽鐵使”。陳稅子陳襲, 為殿中丞,陳襲子陳延賞亦殿中丞,上賜輕車,紫金魚袋,牧筠州,政善民 安。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世稱“三堯”兩宰相,一節(jié)度使,分封太傅, 太師,太尉,同朝操作,名著當(dāng)朝。至道三年,太宗御賜義門“玉音匾”, 親題“真良家”,賜義門子弟十二字行派:“思延承彥,知守宗希,公汝才 繼”,并賜御書三十卷,令造御書樓藏之。義門十三世義居,誥敕頻頒,龍 章屢賜,州府青睞,鼎盛之極。 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朝中重臣包拯、文彥博、范師道、呂誨上 疏,議論義門陳氏過于集中,仁宗準(zhǔn)奏析莊,敕諭西路轉(zhuǎn)運(yùn)使謝景初、太守 呂誨,曹使劉獻(xiàn),縣令穆恂,湖口鎮(zhèn)巡檢范彬等眾官監(jiān)護(hù)析莊。七月三日, 按太宗賜十二行派拈鬮分析三百三十八處,其中,小宗二百九十一處,大宗 四十七處。遍布天下七十二州郡,全國十五省市中的一百二十五個(gè)縣。其中, 江西二十三縣,居第一;湖北十八縣,居二;湖南居第三;陜西、廣西、海 南島、天津各一縣;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東、山西、福建居其中。 此義門奉旨第一次析莊也。嘉佑七年(1062年)至元惠帝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這三百年間,江西境內(nèi)四十七次大宗析家解體, 其他小型析家從未間斷,遷徙卜居頻繁,此義門自動(dòng)析家也。
按: 以上,宗族謂之江州義門世系。江州義門世系自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819年)始居德化縣甘泉鄉(xiāng)齊集里至元惠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第三 次大析家,歷時(shí)五百四十四年,傳二十六世?!叭чT內(nèi)同居第,五百年前 共造家”,史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