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燕九節(jié)
整理者 李朝莉
太虛宮因丘處機揚名,燕九節(jié)依太虛宮而盛。
每年農歷正月十九日,在棲霞的太虛宮都會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燕九節(jié)。燕九節(jié)主旨為會“神仙”丘祖,以祈求庇護。傳說,丘處機逝世后,在農歷正月十九日(丘處機誕生之日)前后,他都會化身為各種不同的形象重返故里,其門徒也因此到處宣揚丘處機的種種“靈跡”,于是引來眾人都前往太虛宮膜拜。人們用酒祭祀丘祖神位,稱之為“宴丘”。年長日久,“宴丘”誤傳成了“燕九”,這也正好和正月十九日的“九”字聯(lián)系起來,更使得燕九節(jié)深入人心。
太虛宮位于棲霞城北五里處。金明昌二年(1191年)十月,丘處機從終南山東歸棲霞時修建。金泰和八年(1208年),章宗皇帝賜額為“太虛觀”(亦稱太虛宮)。宮內建筑眾多,氣勢恢宏,有天下第一大“道”字門,有宏偉的三清宮,最著名的是供奉丘處機塑像的“丘祖殿”,是有影響的中國道教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傳統(tǒng)的燕九節(jié),主要有祭神仙、做道場、開光等。其基本活動為做道場,又稱做法會。通過做道場,來表達人們祈福禳災的美好愿望。
做道場基本內容有四項:即祈福迎祥道場、三官道場、超陰度亡道場和北斗道場。早晨做祈福迎祥道場,是為迎納吉祥;中午做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道場,是為祈福消災;下午做超陰度亡道場,是為超度亡靈;晚上做北斗道場,是為祭拜星月。唱經時,一句一叩首,十分虔誠。除此之外,還有加壽道場、吉祥如意道場、招財致富道場、家庭祥和道場、健康長壽道場、學業(yè)功名道場、兒童聰智道場、五谷豐登道場等,不一而足。做道場時場面莊嚴,儀式規(guī)整,需十人或幾十人組成經師班,先點燃各神像前蠟燭,做道場經師班各就各位。
? ? ? ?儀式正式開始,先由擊鼓師擊鼓三通,接著眾經師鼓起手中法器,合奏道家曲譜三通,然后由當家道長為主神像供香。接下來,由高功領唱經文,眾經師跟唱,反復多次,但每次拜式各不相同。最后,當家道長在中心跪經、跪香,高功領唱經文,全體經師班起立行三跪九叩禮,然后再對拜,道場畢。期間,道場內各種法器始終與唱經、跪拜相伴,觀內香煙繚繞,唱經朗朗,使人澄靜其中。

除了做道場外,燕九節(jié)的開光活動也很興盛。人們相信經過開光的神像和工藝品才有靈氣,能保佑平安。燕九節(jié)上還有摸石猴、求順星、打金錢眼等活動,而最熱鬧的則是來自四里八鄉(xiāng)的秧歌和舞龍耍獅子表演,圍觀者水泄不通,伸長脖子看得入迷。夜幕降臨,當?shù)氐娜藗冞€會打起鑼鼓在太虛宮表演傳統(tǒng)的“戲燈穿花”,它一般由二十四人組成,表演者右手擎花盆,左手牽著扎在腰間的彩綢,有序穿插,翩翩起舞,花盆隨之起起伏伏,進進出出。那罩在花盆里的紅紅燭光,把五顏六色的紙花映照得格外艷麗,宛如一條舞動的彩色長龍,十分壯觀。
可以說,燕九節(jié)已經成為傳播道教文化和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棲霞這片奇山秀水聲名遠播,更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