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刺激血栓形成動物模型【北京實驗代做】
電刺激血栓形成動物模型【北京實驗代做】
【造模機制】用電刺激大鼠頸總動脈,造成局部血管內(nèi)膜損傷,激活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同時釋放組織凝血因子,從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導(dǎo)致血栓形成。用 1.5mA的直流電連續(xù)刺激頸總動脈,使血管內(nèi)膜受損傷,膠原組織暴露。同時受損傷的血管內(nèi)皮前列環(huán)素 1,(PGIz)的合成和釋放減少,致使血小板在損傷部位聚集,逐漸形成混合型血栓。當血栓堵塞頸總動脈血流時,則頸動脈遠心端溫度突然下降,此時安放在遠心端血管的傳感器感受到血管表面的溫度變化,儀器自動報警。時間顯示出從刺激開始到溫度突然下降所需時間,稱為閉塞時間 OT 值(occlusion time),即血栓形成時間。
【造模方法】選用 SD大鼠,雌雄不限,體重 250~350g。將大鼠用戊***鈉(50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臥位固定,頸部切口,分離右側(cè)頸總動脈,在動脈近心端放刺激電極,遠心端放溫度傳感器。打開儀器開關(guān),以1.5mA 的直流電刺激動脈?分鐘使該部位動脈內(nèi)皮受損,動脈管腔內(nèi)血栓逐漸形成。當血流完全阻斷時,遠端溫度突然下降,儀器報警,同時顯示動脈阻塞時間,即 OT 值。OT 值越短表示越容易形成血栓。如做溶栓藥物篩選實驗,待血栓形成后,消毒縫合,清醒后給藥,連續(xù)給藥3~4天,末次給藥1小時后,將大鼠麻醉,手術(shù)分離被刺激側(cè)頸總動脈,動脈放血后小心完整剪下含血栓部位動脈段,放入50%甲醛溶液中固定并測定血栓長度和血栓重量。血栓重量=血栓和血管壁的總重-同樣長度的血管壁重。實驗主要觀察指標為血栓形成時間(OT值)、血栓重量、血栓長度或血栓橫切面占血管腔面積的百分比。
【模型特點】凡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藥物,不論作用于任何環(huán)節(jié),均可使OT值延長。溶栓實驗則觀察血栓重量、長度或血栓橫切面占血管腔面積的百分比。
【應(yīng)用范圍】用于研究血栓形成機制和評價抗血栓和溶栓藥物的藥效和作用機制研究。
【注意事項】
1.控制好實驗用動物體重和年齡,年齡越老,越易形成血栓。
2.放電極的動脈周圍必須用塑料薄膜與其他組織隔開。
3.室溫控制在20~22℃,溫度對血栓形成時間影響較大,環(huán)境需安靜,避免風吹。
4.溶栓實驗給藥時間不宜超過7天,否則血栓有自溶現(xiàn)象,影響實驗結(jié)果。
【模型評估】電刺激大鼠頸總動脈后,可在受刺激的動脈中形成血栓,本法與動靜脈血流旁路血栓形成法等相比,具有操作方便、重復(fù)性好的優(yōu)點。
文章轉(zhuǎn)載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承接動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