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馳神縱中軸魂(上)
唐張懷瓘在《書議》評王羲之書法造詣云:“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彼囆g(shù)感悟,只有深入肺腑,才能驚心動魂;只有意趣超拔,才能深入妙境、展示個性,營造出生機無限、一往情深之妙境。
煌煌古城,流動在城市心臟的中軸線,是中國儒釋道精神高度凝練之下完美運用于城市建設(shè)的集中體現(xiàn);是點畫自如、天馬行空、幽深靈境、登峰造極,始終讓人情馳神縱、魂牽夢縈的都市靈魂。
點畫自如有神機。中國古人已認識到,天有軸,地有軸,人有軸。天軸,是宇宙的中樞;地軸,是貫穿大地南北的中軸軸線;人軸,是人生命運轉(zhuǎn)的任督二脈之經(jīng)絡(luò)通道。
中軸對稱的規(guī)劃布局,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建筑規(guī)劃中也有體現(xiàn),但賦予中軸線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是中國獨有的。
這,源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說,中軸線文化是與華夏文化共生、共榮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孔子曰“立于禮”,“不知禮,無以立也”?!吨杏埂吩弧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曰“道法自然”。
這些哲學思想告訴我們,和諧與秩序是事物“立”的基礎(chǔ)、“位”的基礎(chǔ)、“道”的基礎(chǔ),也是美的追求。
城市猶如一座巍峨的建筑,星羅棋布的點、線布局,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中和諧共生,才能達到千形萬象統(tǒng)于一城、融為一體的生動壯美的藝術(shù)效果,才能構(gòu)成城市之美,產(chǎn)生建筑美學的生命鏡像。
中國自古向往天地合一,盼望得到天地的力量以達到和諧之美。據(jù)此,古代中國發(fā)明了一整套從環(huán)境、生理、心理對人進行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力求使人與自然萬物協(xié)調(diào)共生。
這一方法,就是堪輿、風水和地理,即堪輿風(空氣)、水(水文水質(zhì))、地(地形地質(zhì))、理(研究分析原理)。
自古以來,中國的建筑以“生氣”為風水的核心。晉代儒道大家、風水學鼻祖郭璞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藏風聚氣,擇山伴日,沾染天地之靈氣就是風水寶地。
百尺是形,千尺是勢,勢從天上降,形在地上成,勢與形,成生氣?!皻狻表槙郴顫姡湍艹錆M生機活力,都城選址,主要就是看都邑的形與勢。
北京,是形與勢兼?zhèn)洹⑻煸斓卦O(shè)的風水寶地。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就曾指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風水。”在風水寶地上建設(shè)都城,更講究建筑的勢與形,點、線間的和諧共生。
開大都建設(shè)之端倪的元朝開國功勛、丞相劉秉忠,學兼三教尤精儒道,在規(guī)劃設(shè)計時“立于”《周禮》的古制,創(chuàng)四方城門與縱橫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位”勢;遵循中國儒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道”的理念,在城內(nèi),以一條貫通城市南北、主要建筑對稱坐落其上的中軸線為控制線,建造宮室和城市,打造都城之形。既鮮明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顯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也體現(xiàn)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中心”思想。
與此同時,包含著儒家“中庸之道”中正、穩(wěn)定、和諧的理念,又點化出中華兒女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處世之道。這些都是大一統(tǒng)思想在古代都城布局中的體現(xiàn),又營造出浩大的莊嚴氣勢,成為整座城市的脊梁和靈魂,可謂“若伏若連,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若馬之弛,其來若奔……若萬乘之尊也”。
天馬行空塑其美。老子《道德經(jīng)》云:“無名乃天地之始,有名乃天地之母?!比f物皆空,其景其形其勢皆為人類所造、所創(chuàng)。人類在觀其微、觀其妙、觀其玄中,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和特性,故而從思想上把握世界。
這就是思想之天馬,馳騁于宇宙天地間,把美的微觀變?yōu)橹杏^變?yōu)槭⒕?,形成宇宙天地間的萬象大美。
這種美,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shù)中,更體現(xiàn)在建筑美學中。
北京的中軸線之美,就是這種美的景象之一。如均衡、比例、對稱、層次、節(jié)奏等等,均在8公里的南北線上展現(xiàn)。其美,既如行云流水讓人情馳神縱,又似行空天馬讓人意游萬里。
與此同時,人是萬物之主、之神,宇宙天地間,最美不過人。中華祖先敬天畏地、敬畏自然,認為人是宇宙和大自然的縮影。
故將人體的各個部位與宇宙相對應(yīng),將人身的“黃金分割”視為上天所賜,并視為一種審美法則,推廣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如中國古代畫論中所說“丈山尺樹,寸馬分人”講了山水畫中山、樹、馬、人的大致比例,其實也是根據(jù)黃金分割而來。
文/楚建鋒(教師、雜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