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曼德拉效應
首先說一下,我非常討厭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的幾個爭論,幾乎沒人會被說服,特別無聊。因此這篇文章也不打算說服任何人,只是簡述個人感受(其實真的會有人看么。。。) 我自己是從來沒有中過目前任何一個爭論大的曼德拉效應的。兩小兒辯斗,是人也,五十六個星座,我都記得一清二楚,沒任何問題。因為我有個無聊的習慣,從小就喜歡關注那些奇奇怪怪,不符合主流說法的細節(jié),然后研究為什么不一樣,這個習慣繼承到了現(xiàn)在,所以我個人也因此比較反主流,比如說體育,球迷越多的球員我越討厭。剛了解曼德拉效應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沒中,還是覺得自己這個習慣挺不錯的(雖然其實也沒啥用)。 講述一下我對曼德拉效應的理解吧。先說曼德拉本身,這個我覺得在中國反而中的人不多,因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估計根本不認識曼德拉,認識的也會了解不少,也就不會中了,畢竟一個人死沒死,還是很容易考證的。我自己是南非世界杯期間知道的曼德拉,而且當時說要出席開幕式最后沒去,所以我怎么可能以為他早就死了。。。這東西還是源于西方。其他的一些地理動漫電視劇美術之類的,爭議也不是很大(主要是圈子也不夠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又怎么會吵架呢)。具會記錯幾橫的,純純文盲,不想解釋,中的人也不多。還有幾個很冷門的我也沒見過什么人中。。。 在中國的網(wǎng)絡論壇,最激烈的就是愛我中華的五十六個星座了,這個可以說吵的次數(shù)最多,互相不服氣也最多,原因很簡單,歌詞大多數(shù)人都是業(yè)余愛好接觸,也是最容易亂唱的。對于這個我小時候剛接觸愛我中華時,印象也不深刻(因為個人對音樂不是很有興趣),真正記住了是初中一次軍訓,我的班級56個人,然后每個班級最后表演時有一段介紹,我們班的第一句,用了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當時還有點小奇怪這個星座,就查了一下知道歌詞確實是星座,從此就沒記錯過了。其實按理說這個是不難考證的,畢竟歌詞又不會隨便改,而且春晚錄像也是星座,但是很多人堅持民族,并且非常自信,理由也多種多樣,下面具體分析。 有一個理論是,民族一共56個,星座不是56個,所以怎么可能是星座。這個理論充分暴露了你的文學素養(yǎng)極低,因為本來就是比喻,照你這么說,花就是56枝了?本來就是把56個民族比喻成星座和花啊。而且歌詞后面一句,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如果前面也是五十六個民族,2個族就重復了,因此從歌詞合理性和通順來說,星座也比民族好。還有個理論是,愛我中華,為什么用西方文化的星座,甚至說星座是西方特務來編造的。。。這個純粹搞笑,是被這些年的過度反西方的風氣帶動的,一個個都魔怔了,歌詞用啥不都有?用西方題材的多了去了,何況中國古代也有二十八宿之類的,和星座很相似,能不能別用那么幼稚的理由。。。 除了糾結合理性本身的外,最常見的當然就是萬能句式“我記得很清楚是民族”,以及延伸的若干版本,其實這就是一句廢話,如果你真能記得清楚還會有那么多事嗎?你說你記住你以為你真就記住了啊,很多人就是迷之自信。一切自稱記得很清楚的,都沒任何證據(jù),說白了,信口雌黃,反正不用承擔責任。而且這批人一旦多了,抱成團,互相認同,就徹底雷打不動了,這也是為什么我第一段說,這個話題永遠說服不了任何人。 那么可能有人說了,“那為啥大家都記錯成民族而不是別的?”這個也有幾個原因,首先就是和上面說的一樣,文學素養(yǎng)過低,以為民族剛好56個,就是民族。其次也有一首歌就叫“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雖然這首歌傳唱度比愛我中華差遠了。。。然后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音樂老師確實水平不高,教錯了,這個也不奇怪,問題是老師教錯了是什么光榮的事情嗎?以至于還要一直用錯的而不是改過來?此外一些地方的小學社會課本的引用詞,確實用了民族版,我也見過那張圖,但是這畢竟只是個非音樂教材的錯誤引用,沒那么大影響力,只是很多人強行解釋找的“證據(jù)”。這些比起各種正式場合,正式教材的星座,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本質(zhì)還是記性不好,而不是別人的問題。 再說一下2個語文的,也就是辯斗和是人。辯斗這個,其實就是典型的爛梗太有名,一傳就忘了原文了。而且這篇文章本身在語文書存在感沒那么高,倒是標題存在感挺高,二者相遇也就亂了。其實只要語文稍微好點,就知道正文肯定是辯斗,如果是日根本不通。這個感覺吵的沒那么厲害,而且也不存在所謂版本不通的問題,就不多說了。 著重說一下是人也吧。相比星座和辯斗,這個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斯人是確實有這個版本的,而且哪怕是很多正式場合用的也很廣泛,并且也更符合語文習慣(不少古文都會用到斯人這個詞而不會用到是人)。所以對于這個,我不打算討論合理性(其實我本來也覺得斯人合理,小時候?qū)W到是是人還挺好奇),只說說記憶問題。本質(zhì)上這句話會記錯,倒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九漏魚學渣,而是因為應試教育的鍋,現(xiàn)在的教育體系,大多數(shù)人對于課本,都是考的才學,不考不學,考完就忘,考的越早忘的越干凈,極致功利主義。所以哪怕語文很好的人,后面也未必記得住了。而對于生活娛樂的各種東西,大家卻愿意多投入一些精力,包括各種各樣的節(jié)目,短視頻,網(wǎng)文小說什么的。因為斯人比是人通順自然也風雅的多,因此這些地方基本都是斯人,于是大家就都默認了斯人。至于很多人說的教科書版本問題,其實斯人的教科書版本很少,而且都是很快就統(tǒng)一了,普及的范圍很小很小,你記錯了也必然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孟子的這句話本身太著名,太出圈了,以至于你不需要通過教科書也會了解到他。加上語文這門學科本身教科書的作用就沒那么大,即便古詩詞名句也是,反正我讀書那時候,高考復習也是拿個專門的小本子背而不是教科書,所以教科書你沒印象太正常了。這個話題我反而看到不少語文學的還不錯的說自己也記得是易錯點,倒也讓人欣慰一些。。。雖然還是架不住絕大多數(shù)人記錯教科書細節(jié)就是。更何況,是人和斯人其實就是一個意思,糾結實屬無聊,很多古文也有不同版本,包括這句話也是,你愛用哪個用哪個,寫文章你用斯人,絕對也沒錯。真正錯的是記憶問題,說教科書也是斯人,這就是你的問題了,因為教科書是客觀事實,容不得你主觀懷疑。你認為是人非常難聽非常不合理,應該統(tǒng)一換成斯人我都不會反對,但是如果你說教科書就是斯人,那我必須反對,因為這違背了客觀事實。 總結一下曼德拉效應吧,這個本身也沒那么玄乎,就是純粹的主流人群的慣用法和官方的不一致,加上很多人記性也不好,就亂了,和什么平行世界,穿越,記憶抹除,量子力學,甚至間諜造謠毫無關系,請勿加戲。記錯這些東西也不會影響生活,記住了也不會讓人多牛逼,大可不必弄的劍拔弩張。說到底吵的那么兇,還是因為人都好面子,覺得自己牛,不愛認錯,并不是真的糾結本身是什么。就拿我玩的一些游戲來說,也有不少在記憶這塊嘴硬的現(xiàn)象,比如堅持355虎牢關殺貂蟬呂布會暴怒,堅持三國殺以前徐氏是無限伏誅的,和他們說話也讓人很頭大,油鹽不進。還有nba還有人堅持在食堂看了麥迪35s13分,還描述的繪聲繪色,什么拍桌子,砸飯碗,拍大腿的。。。(那場國內(nèi)根本就沒轉播,也不是吃飯的時間)我還見過說亮劍電視劇拍了后半段只是刪減的。。。只不過這些相對圈子沒那么大,影響力小,不然怕是也要來個曼德拉效應。 說到底,就是很多人記性不好還嘴硬,加上以訛傳訛,抱團取暖,拿別人的錯誤記憶來安慰自己,肯定自己,然后人數(shù)多了,互相肯定,也都有信心了,加上法不責眾的思想,只要大家都和我一樣錯,那我就不怕被人說錯,有底氣(參考中國式過馬路),最后就成曼德拉效應了。至于為什么會有個“公認”的錯誤答案,起源多種多樣,除了上面說的,還有可能就是純粹莫名其妙火的,比如說我經(jīng)常看的神探狄仁杰,有個出圈梗是“元芳你怎么看”,其實全劇一次都沒,我自己對這句話也沒啥感覺,老狄迷基本都知道沒這句話,為啥火了?沒人知道。網(wǎng)絡的東西有時候就是莫名其妙火起來。 其實吧,現(xiàn)代網(wǎng)絡那么發(fā)達,考證這些東西根本不難,只要你對科學和實際證據(jù)足夠相信,堅持唯物主義,哪怕記錯了,也不難在現(xiàn)在的各種科普下糾正錯誤??上КF(xiàn)代社會不知道是不是生活壓力太大了,大家似乎反而越來越唯心主義,寧可相信無聊的空話和群眾的認同,也不想認真研究考證事實,所以這些爭論從來不會停止,也幾乎不可能說服任何人,也罷,反正不知道也沒什么。字寫多了自己也有點頭大,這個話題太坑爹了。 最后重申,我知道大家都不會聽,哪怕我認真的寫了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