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導彈都少不了一個關鍵部件,陀螺儀!

如果問導彈和普通彈藥的本質性區(qū)別在哪里?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導彈是制導的,而普通彈藥在發(fā)射后只能在慣性、引力和其他如空氣阻力的綜合作用下無制導的飛行直到擊中某個地方。說到底,就是一個指哪打哪和打哪指哪的區(qū)別。而如果再問,兩者為何又有這種區(qū)別?這種比較深入的技術問題,則未必每個人都知道了。而人類到目前制造的所有導彈,從超過200噸級的超級洲際導彈,到最小的,只有幾十克的微型導彈。內部都離不開一種核心部件,這就是陀螺儀。那么什么是陀螺儀呢?就是利用陀螺原理而設計制造的一種特殊的儀器。陀螺很多人小時候都當做玩具,比如有用鞭子抽打的,在地上旋轉的陀螺,也有小型的,可以用手指捻動的小陀螺。有一種傳統(tǒng)的技藝叫做抖空竹,而所謂的空竹也可以看成一種特殊的陀螺。不過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所有玩具陀螺的級別,

都遠遠到不了當做陀螺儀的程度,因為玩具陀螺的自轉速度只有每秒幾周到十幾周,而當做陀螺儀的陀螺,自轉速度極快,可以到每秒幾百周甚至上千周。而且陀螺儀內部除了高速自轉的陀螺核心外,還有復雜的周邊支持和信號輸入輸出系統(tǒng)。因此大部分陀螺儀都比較復雜精密。陀螺儀的本質,就是用高速回轉體的動量矩敏感殼體相對慣性空間繞正交于自轉軸的一個或二個軸的角運動檢測裝置。在一定的初始條件和一定的外在力矩作用下,陀螺會在不停自轉的同時,環(huán)繞著另一個固定的轉軸不停地旋轉,這就是陀螺的旋進,又稱為回轉效應。以上這個定義比較專業(yè)拗口,其實陀螺儀本質上就是測量角運動的。那么如何測量角運動呢?也就是如果手里拿著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儀,在陀螺慣性作用下,

陀螺儀的核心部分是基本方位不動的,而如果此時拿著陀螺儀的手,向任何方向旋轉或者偏移,此時陀螺儀的核心部分仍然維持方位基本不變,但是陀螺儀的外圍支撐結構卻隨著人手的旋轉和偏移一起運動了。而人手的偏轉、移動的角度,就馬上可以通過陀螺儀的核心部分和周圍支撐部分在360度球面的移動差異角測量出來,測量值就是人手相對于原始位置的角運動差異,這個差異在實踐中很有價值。因為對絕大多數(shù)彈道導彈來說,發(fā)射起點就相當于人手拿著陀螺儀的原始狀態(tài),而目標就相當于人手拿著陀螺儀旋轉后的終極狀態(tài),兩者之間存在一個角運動差異。如果提前給導彈輸入這個差異角。那么如果最終陀螺儀指示導彈運動后與這個差異角完全符合,那么對外就代表著導彈最終擊中了目標。當然實際上給彈道導彈輸入的都是各軍事大國自有的大地坐標系中的位移和角度差,

彈道導彈打擊精度是否精準,要看三大要素:第一是大地坐標系本身是否精確,只有精確的全球大地坐標系才能給導彈提供最精準的位移和角度差值。第二就是看彈道導彈對發(fā)射的原始位置和目標的最終坐標是否精確。第三,就是看彈道導彈上安裝的陀螺儀是否精良。這三者缺一不可。而對其他的戰(zhàn)術導彈來說,發(fā)射前都要先給導彈加電壓,加電壓的目的第一是讓導彈的核心設備先自檢,這個就像電腦開機需要快速自檢一樣;第二則是讓內部的陀螺儀高速旋轉起來,達到一定的額定高轉速,此時導彈才具備發(fā)射的初期前提條件。戰(zhàn)術導彈的陀螺儀旋轉起來,此時導彈就知道了自己在運動空間中的基礎方位,而目標不論如何機動躲避,表現(xiàn)在球面中的方位,它與導彈本身之間只存在一個角度的差異,導彈通過自己的飛行和制導,最終把這個角度差歸零時,

就等于實戰(zhàn)中戰(zhàn)術導彈已經運動到與目標方位重合,此時引爆戰(zhàn)斗部就可以擊毀目標??湛諏棥⒌乜諏椇兔婵諏椛踔练刺箍藢椂际沁@個原理。因此其內部都有相應的陀螺儀存在。當然,當今的陀螺儀并非都是像彈道導彈那種需要精密加工的純機械陀螺。當今戰(zhàn)術導彈多以電子陀螺為主。有壓電陀螺、光纖陀螺和激光陀螺等。不過任何一種陀螺,只要是給導彈加電,那么就立即開始工作,這種工作多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如果導彈加電后沒有發(fā)射出去,此時再給導彈斷電,那么已經開始工作的陀螺儀不能自動復原,再用第二次的。此時必須把加過電的導彈實彈送回生產廠家重新安裝新的陀螺儀,這費用就很高了。因此如果不是實戰(zhàn)而是演習和訓練,那么戰(zhàn)機一般只攜帶可重復使用內部陀螺儀的訓練彈。就是擔心帶實彈加電不發(fā)射,必須換陀螺儀而費用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