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蜀亡前夜,蜀漢如何信仰崩塌?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和姜維是師徒關系,可是當我不帶三國演義濾鏡去看三國志感受姜維和諸葛亮的關系時在一些零碎的細節(jié)中卻感到一陣脊背發(fā)涼。
??之前小吏在街亭那期說陳壽在后主傳寫季漢有無史官那里穿幫了,(華陽國志也記載王崇在陳壽之前寫過《蜀書》,及詩賦之屬數(shù)十篇。其書與陳壽頗不同,只是王崇寫的《蜀書》在裴松之之前就失傳了。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也質(zhì)疑過蜀漢無置史論,大家感興趣可以搜索一下。)我也在后主傳中發(fā)現(xiàn)了和后續(xù)諸葛亮傳記載穿幫的地方,這句話甚至和史官那句話在同一段。諸葛亮傳記載:董厥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臺事,而義陽樊建代焉。(258年—261年)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xiāng)侯董厥并平尚書事。自瞻、厥、建統(tǒng)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后主傳記載:景耀元年(258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
??在諸葛亮傳里陳壽寫自從諸葛、董、樊、三人管理尚書臺的事物以后姜維經(jīng)常在外征伐作戰(zhàn),黃皓開始亂政。然而陳壽你給我翻譯翻譯你在后主傳里寫258年,姜維還成都,宦人黃皓始專政是什么意思!只要了解一點姜維北伐的人都知道姜維在258年—262年之間沒有進行北伐,姜維就待在成都哪也沒去!有人也許會說,姜維可能回成都后又走了,然而只要看完后主傳就知道后主傳把諸葛亮、蔣琬、費祎、姜維四人什么時候去候出成都,去哪了,什么時候回成都記的清清楚楚不存在回來又出去卻沒有記錄的情況!如果要強調(diào)姜維常征伐在外,為什么不寫自陳祗統(tǒng)事呢?(陳袛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為表里,黃皓開始干預政事。自從陳祗得寵后,后主追怨允日深,認為董允自以為是、高傲輕慢。龐統(tǒng)之子龐宏,為人剛直,輕傲尚書令陳祗,為祗所抑,卒于涪陵太守。自祎歿后,閹宦秉權。)姜維在陳祗為尚書令時五年北伐五次(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于維。);如果要強調(diào)尚書臺和黃皓咸共將護為什么寫自瞻、厥、建統(tǒng)事后又寫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前面又用諸葛恪說“才識不及豫,而雅性過之”稱贊樊建道德高尚,而不直接寫自瞻、厥統(tǒng)事呢?宗預傳記載:時都護諸葛瞻初統(tǒng)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如果諸葛瞻和黃皓勾結在一起,廖化還會七十多歲了還想拉著宗預一起去拜訪諸葛瞻嗎?黃皓隱瞞姜維警告用巫鬼之術糊弄過去的時侯,又為什么只敢告訴劉禪而害怕群臣知道呢?(皓征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后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華陽國志記載:自瞻、厥用事,黃皓秉權,無能正矯者,惟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我認為這才是比較客觀的說法。
??陳壽寫諸葛瞻的這段話寫的邏輯不通、前后矛盾,對比三國志其他人的傳記實在讓人感覺有失水準。孫盛異同記記載: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和他說:“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笔竦啬觊L的人看了三國志都在傳閑話覺得諸葛瞻是不是哪里得罪陳壽了,以至于在作品里夾帶私貨黑他。就連陳壽傳都記載: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但我認為這就和看到陳壽寫諸葛亮達于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是在怨諸葛亮不置國史的人一樣只看到了第一層,卻不知道陳壽在第五層。陳壽寫諸葛亮軍事才能原話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蓋的意思是大概,蓋和歟放在一起可以證明這句話是疑問句。(還有可能是感嘆句,不過也可能是陳壽故意模糊自己的語氣,讓后人自己結合當時的情況自己去猜呢?)再結合西晉文人拍司馬懿馬屁的《宣受命》講我司馬大宣王能運神兵,嚇死諸葛亮。司馬懿也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而且陳壽之前己經(jīng)寫了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怎么之后在評價諸葛亮軍事才能時這么不自信,用大概也許的疑問句像是被誰綁架了一樣。陳壽后來奉命整理諸葛亮集整理了十萬多字,要知道幾乎耗費陳壽一生心血的三國志也才三十六萬多字,陳壽在諸葛亮身上耗費的精力可以說一人抵一國了!同時在獻上諸葛亮集時可是說: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這樣的人在寫諸葛亮本傳的時侯又怎么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以下是我的個人想法:
??諸葛亮集中記載《彈廖立表》《又彈廖立表》(想知道廖立犯了什么事可以看一下這兩篇文章)于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聞諸葛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后監(jiān)軍姜維率偏軍經(jīng)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姜維傳記載:十年,遷衛(wèi)將軍,與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后主傳記載:十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衛(wèi)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于繁縣,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往討,破平之。華陽國志記載:冬,十年有一月,進姜維為衛(wèi)將軍,與大將軍祎并錄尚書事。十年,汶山平康夷反,維復討平之。過見廖立,意氣自若。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都記載姜維剛剛和費祎共錄尚書事有了名正言順干預朝政的權力就在汶山拜訪稱贊廖立。而且廖立家又不是什么非去不可的景點,馬忠傳記載:軍還,督將軍張嶷等討汶山郡叛羌。張嶷等人也去過汶山討伐叛亂,怎么在姜維之前沒有人去廖立家里坐坐?
?諸葛亮集中記載《黜來敏教》來敏傳記載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亮卒后,還成都為大長秋,又免,后累遷為光祿大夫,復坐過黜。前后數(shù)貶削,皆以語言不節(jié),舉動違常也?!又?,亦博覽經(jīng)學,有敏風,與尚書向充等能協(xié)贊大將軍姜維。維善之,以為參軍。來敏自從因為語言不節(jié)、舉動違常被諸葛亮免官后就只擔任了一些虛職,還是在諸葛亮死后擔任的。姜維則是很看重來敏的兒子來忠,任命他做自己的參軍。關于參軍代表了什么可以參考諸葛亮先后任命自己的參軍為蔣琬、馬謖、王平。
?向朗傳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數(shù)年,為光祿勛,亮卒后徙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_門接賓,誘納后進,但講論古義,不干時事,以是見稱。朗兄子寵…征漢嘉蠻夷,遇害。寵弟充,歷射聲校尉,尚書。(這么看魏延除了楊儀,最該恨的人是馬謖吧。因為這個小子把街亭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讓本該由魏延管轄的涼州化為了泡影,還連累隨軍長史向朗丟了官,間接導致楊儀當上長史。這么一想這一年對諸葛亮也挺黑暗的,北伐失敗就不說了,兒子諸葛喬年紀輕輕的也在這時候死了,親信也接二連三的掉鏈子;馬謖不聽命令打敗仗當逃兵不說,就連極其信任的向朗也辜負了他的期望包庇馬謖,難怪會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但總體而言向朗還是一個被馬謖連累了的倒霉蛋)襄陽記記載: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于成都者,后主不從。向充時為中書郎,與步兵校尉習隆等共上表立廟沔陽,于是始從之。這件事雖然有向充的提議,但是諸葛亮在沔陽立廟是在263年,人都已經(jīng)去世29年了,才想到要立廟也談不上尊敬不尊敬的,只是感覺時局動蕩想收買人心罷了。而且向充是在姜維去沓中避禍后才提議要給諸葛亮立廟,他的官職也由原來的尚書變?yōu)橹袝梢彩峭τ幸馑嫉摹?/p>
?綜上所述,姜維所交往的廖立,來忠,向充三人都和他非親非故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己或自己的親人被丞相處罰過。而這還只是被是三國志記錄下來的人,“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 ?!敝T葛亮對于處罰別人的事都是自己親自處理的,同時諸葛亮參與制定蜀科依法治國嚴厲打擊了原先被劉璋縱容胡作非為的益州士族;現(xiàn)實生活畢竟不是童話故事,就算諸葛亮再公正無私也還會有人對他不滿。而尚書向充等協(xié)贊大將軍姜維的等人當中又有多少是和廖立來忠向充一樣,因為過錯導致自己或者自己的親人被諸葛亮處罰卻被沒有被記載下來的人呢?還有一個我不知道算不算的人是陳壽,晉書記載陳壽的父親也是馬謖案的受害者,華陽國志記載陳壽曾經(jīng)擔任過衛(wèi)將軍主簿,而這個衛(wèi)將軍是姜維還是諸葛瞻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只能說存疑。
??張翼傳記載:十八年,與衛(wèi)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證明在洮西大捷之前姜維在朝堂的威望就已經(jīng)達到了除了副手張翼之外沒有人能公開反對北伐的程度。張翼當庲降都督時因為執(zhí)法過于嚴厲導致劉冑叛亂,諸葛亮又派馬忠去接替他。但是因為張翼的善后工作做的很好,幫助馬忠消滅了叛軍。諸葛亮得知情況后不僅沒有責怪他,還對他大加贊賞。出兵武功時,任命張翼為前軍都督,兼扶風太守??梢哉f諸葛亮對張翼是有大恩的,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話張翼的政治生命可能在劉冑叛亂后就結束了。張翼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提拔,最后因為參與姜維的復國行動死在了成都之亂當中。(同為蜀漢高層的廖化、董厥就沒有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費祎死后當了第一個公然和姜維唱反調(diào)的蜀漢高層。如果說勸姜維現(xiàn)在不宜出兵北伐還可以解釋為張翼和姜維選擇的路線不同,但在洮西大捷后張翼還要勸姜維停止乘勝追擊就多少是帶點個人情緒了。之后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陳壽評價張翼敢亢姜維之銳,是他值得贊揚之處。也是挺有意思的。楊戲傳記載:楊戲拜護軍、監(jiān)軍,出領梓潼太守,入為射聲校尉,所在清約不煩。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 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nèi)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證明在段谷之敗后,這些秉承姜維心意彈劾楊戲的官員還能把楊戲廢為庶人。
???我并不認為費祎是一個鴿派。費祎執(zhí)政時期,東吳深陷在二宮之爭的內(nèi)斗中無法自拔,鮮卑軻比能被刺殺,遼東公孫淵被司馬懿剿滅的情況下,費祎還讓姜維在247年—250年,四年進行四次北伐,雖然限制了姜維的兵力不超過一萬人,但早在曹爽伐蜀后的第二年費祎就因為沒繃住大赦了一次,然后在朝堂上被孟光一頓罵。而后為了配合姜維的北伐大赦次數(shù)還是從原來平均四年一次變?yōu)閮赡暌淮?。姜維傳記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姜維把羌、胡等少數(shù)民族運用的最好的時期卻是在費祎時期。如247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以及249年句安李韶領著羌、胡人在麹山建城蠶食曹魏隴西地區(qū),不過被陳泰平定了。所以結合天下的局勢和蜀漢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費祎對北伐的態(tài)度真的稱不上消極。到了劉禪親政陳祗當尚書令姜維大舉北伐的254—258年五年四次大赦,好家伙都趕上東漢末年了!在統(tǒng)一天下的情況下幾年一大赦還稱得上有利有弊,但割據(jù)政權還這么玩無異于飲鴆止渴。東吳著名暴君孫皓上位十三年來大赦十一次有誰說過他是仁君?更別說蜀漢的底子還是三家里最薄的。
??言歸正傳,費祎不肯讓姜維大舉北伐理由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可以理解為他在警告姜維北伐不能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于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但時隔十多年費祎突然提起諸葛丞相并稱我們這些人都遠不如他,再結合姜維錄尚書事后拜訪稱贊廖立。會不會費祎在警告姜維北伐: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于一舉的同時,也在告誡姜維諸葛丞相是蜀漢政權的精神圖騰你不要有不該有的心思: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姜維傳和后主傳記載段谷之敗胡濟失約要負很大的責任,但鄧艾傳也記載:落門、段谷之戰(zhàn),以少擊多,摧破強賊。王基評價:姜維因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王基雖然是魏國將領,但他的防區(qū)在淮南而不是隴西對手也并不是姜維,所以我認為他的評價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正如費祎所言所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于一舉。姜維被不是同一陣營的黃皓、諸葛瞻、董厥聯(lián)手趕到沓中屯田避禍就連張翼和廖化都因為反對北伐沒和他在一起。正應了費祎那句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姜維在250年的北伐中帶回來的俘虜郭脩兩年時間就被劉禪任命為左將軍,在253年年初當眾刺殺剛剛開府幾個月的費祎;而魏國那邊八月份才下詔書賞賜郭脩,整件事從頭到尾都透露出一股詭異。
?姜維和諸葛亮也是有過節(jié)的,姜維傳記載: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亮拔將西縣千余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失…維本羈旅托國,累年攻戰(zhàn),功績不立。魏略記載: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三國志記載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撤的匆忙,姜維因此失去了自幼相依為命的老母,之后常年背井離鄉(xiāng)。魏略更是記載姜維因為這次北伐不僅失去了母親,連自己原本的妻子兒子都沒了,魏國那邊認為他不是自愿投降的,就沒有處置他的老母、妻子和兒子。幸好姜維沒生在水滸宇宙里,諸葛亮也不是宋江,要不然妥妥就是一個蜀漢小秦明。歷史上姜維和家人雖然沒有死別,但是也生離了。不過這也是他自已的選擇: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只是人性終究是復雜的,當姜維常年羈旅托國、功績不立會不會突然想到自己曾經(jīng)相依為命27年的老母,從前恩愛的妻子,活潑的兒子時又會不會恨那個給了自己良田百頃的希望卻又早早撒手人寰讓自己希望落空的諸葛亮恨的咬牙切齒呢?姜維后來在蜀漢又有了妻子和孩子,只是在成都之亂中都被憤怒的叛軍殺害。
?陳壽也在三國志里寫了兩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鄧艾傳里記載:鄧艾曰“:姜維自一時雄兒,與某相值,故窮爾”有識者笑之。楊戲傳里記載:譙周無當世才,少歸敬者,唯戲重之,常稱曰“:吾等后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有識以此貴戲。陳壽用同樣先抑后揚的寫法,借鄧艾和楊戲之口對應有識者相反的行為同時尊崇姜維和譙周兩個可以說天差地別的人也是極致的黑色幽默了。
?最后看來蜀維埃說成立:第一階段列備和諸葛大林一起建立了偉大的蜀維埃,第二階段費林科夫和姜魯曉夫互相指責對方是蜀修,第三階段戈爾巴喬禪和譙利欽向強大的魏利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