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是并行的3條河道?記五一800公里騎行第5天
出門第5天了,今天再次踏上328省道,我要騎行蘇北灌溉總渠,一路向東沿著淮河入海水道奔流入海。

我精神抖擻的穿行在陽光下,一邊走,一邊啃著燒餅,很快就沖到了阜寧和淮安交界的洋橋口。

洋橋,顧名思義,是洋人建的橋,不過這洋人指的不是英美國家的洋人,而是蘇聯(lián)人。

1951年為了解決淮河水患,動員119萬人從洪澤湖邊到黃海,開挖蘇北灌溉總渠。這條全長168公里的人工河道竣工后,解決水患問題的同時,也因橫貫淮安、鹽城兩個城市,而給沿岸居民造成了,出行困難。比如當時的小李莊,農民大多居住在南岸,而農田卻基本集中在北岸,生產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但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又正值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財政困難,實在很難再沿岸多建橋梁。到1953年,蘇聯(lián)援建時,才在小李莊這兒建起了洋橋。后來這兒因地處3縣交匯,屬于三不管地帶,交通又便利,人來人往,很快就形成了集市。
聽說即使是在文革期間,這兒的集市也不曾中斷過。到八、九十年代,更是號稱來到洋橋口,沒有買不到的貨,沒有賣不掉的物,被南京軍區(qū)原司令員許世友贊為“蘇北的小香港”。不過洋橋在后來開挖淮河入海水道時拆除了,如今只剩下遺址。

這條328省道,其實是蘇北灌溉總渠的右堤,面向東邊黃海的方向,我的左手側一共有3條并行的水道,從南到北,依次是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和北泓。

從我第一次在高德地圖上看到這3條河開始,我就一直好奇,為什么從洪澤湖到黃海會出現(xiàn)3條并行的水道?

當年開挖時,為什么不直接挖一條又深又寬的大河,而要整整挖出3條呢?想象中,挖一條河不是更簡單、更輕松、更省錢的事么?
我一直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前天到達蘇北灌溉總渠管理處開始,也一直在打聽。從管理處的保安叔叔,到路上河邊偶遇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我每遇到一個可以搭上話的人,都要問他們,他們的父輩是否有講過故事,他們自己是否還有幼年時的記憶。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fā)生千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后。到9月時,國家水利部、華東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工程總局,經過實地勘查,提出開挖淮河入海水道,分南北兩槽、兩河三堤的意見。但,工程總經費折合大米10.065億公斤,以當時我們的國力,要完成這個項目,條件還不成熟。所以,最后決定,治淮重點,暫時放到,疏浚入江水道、培修洪澤湖大堤上。
1951年5月4日,毛主席揮筆寫下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月26日,周總理又一次組織召開專項會議,在聽取各方討論和意見后,周總理最終拍板,決定批給大米1億斤,采取開挖蘇北灌溉總渠的方案,放棄淮河入海水道這個方案。
有人認為,當時這個決定,是因為水文資料不全、對淮河洪水量計算偏小、且沒有考慮到淮河洪水與長江洪水、泗沂沭洪水遭遇并漲等等問題導致的失誤。
但我覺得,以當時的國情來看,從10億公斤預算,到1億斤撥糧,當家的周總理只是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選擇最有可能盡快實現(xiàn),又能解決燃眉問題的方案而而已。
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全面開工,來自淮陰、鹽城、揚州、南通等18個縣的民工,推著牛車、獨輪車,扛著鐵揪,帶著鋪蓋,趕赴工地,搭起草棚。周總理特批的那1億斤糧食,保證了每人每天一斤口糧。經過82個晴天的努力,1952年5月10日,寬140米、長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竣工。
或許你會問,為什么我只報出折合多少斤糧食,卻不說工程總價實際是多少。那是因為,解放初期,我們正處在通貨膨脹中。從發(fā)行人民幣的最高幣值來看,1950年是5萬,1951年是1萬,1953年是5000。面對一直下降的物價,1950年的工程預算總價,和1951年的工程實施總價,根本沒有直接的可比性,只有吃到肚子里的糧食,才可以衡量出兩個方案的差距。

下午3點22分時,我來到陳集鎮(zhèn)閘東村的阜寧船閘。這兒是阜寧內河航運和阜寧港海河聯(lián)運的中轉樞紐。調度閘、南泓漫水閘、北泓漫水閘、東沙港閘這4座調控淮河入海水道南北泓的水工建筑,就分布在這附近。

從阜寧船閘往前8公里,是2005年4月建成的羊莆大橋,它是阜寧縣城至渠北三鄉(xiāng)的唯一交通要道。我準備從這兒過橋,去看看3條并行的大河。

1954年5月,淮河流域再次洪水泛濫,7月,中央治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重新提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的意見??赡侵?,我們不但經歷了3年自然災害,還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所以工程一直沒有實施。
1975年8月,淮河上游發(fā)生“758”特大洪水。1991年,江淮地區(qū)又一次特大洪水。到11月,國務院決定“九五”期間要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之后,各項準備工作和計劃緊鑼密鼓的展開。
1998年10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拉開序幕。到2003年6月28日,主體工程提前兩年半完成。而此時,淮河中上游連日暴雨,全流域正遭遇大洪水。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主體工程緊急啟用,二河新閘開閘行洪33天,避免了洪澤湖周邊200多萬畝圩區(qū)的滯洪,也避免了滯洪區(qū)30萬人的大轉移。
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建成當年減災效益,就高達27.68億元,相當于工程總投資的2/3。

可是,1998年時,以我們的技術和國力,已經有能力挖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河了啊,為什么還要挖南北兩泓呢?而且,我這一路沿橋過來,看著橋下的稻田,就是納悶啊,行洪的時候,洪水會淹沒下面的農田嗎?我和一位爺爺打聽,爺爺沒有理會我。我又向一位姐姐打聽,姐姐說沒這么大水。

怎么會沒這么大水呢?如果沒這么大水,為什么要把堤壩建得離河那么遠。如果真這么大水,為什么還敢在兩條河道中間,及兩邊種這么多莊稼?為什么不直接開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河?
后來我多方查閱資料才知道,“漫灘行洪”,需要占地30多萬畝,而“泓灘結合,南北偏泓、北泓南靠”這個方案,只需要征地6萬畝,可以減少拆遷14萬人呢!
而且,淮河入海水道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只有遇到大洪水時,才會開閘,比如2007年7月、2010年4月,就曾兩次行洪,而當時,這位姐姐估計還是個小孩子。

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一共3條河道,作用是不盡相同的。
從南到北,總渠設計灌溉流量5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700立方米/秒。這條河除了承接洪澤湖水直排入海外,還要為沿線地區(qū)提供灌溉水源,所以河底比較淺,僅3米深。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深約4.5米,河底寬210米到324米,外堤腳距750米,行洪量2270立方米/秒,只有在洪澤湖蔣壩水位達到13.5米后,才會從入海水道分洪,它的目的,是把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而2022年7月30日開工的淮河入海水道的二期工程,則把水道平均深度加到6米,設計行洪流量達到7000立方米/秒,洪澤湖防洪標準,將從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當年,平地開挖總渠時,沿線切斷了淮安、鹽城兩個城市一共27條較大的河道,所以,在總渠北堤外,還同時挖了一條并行的引河,用于排水。
我沒有找到直接的資料,說明淮河入海水道的南泓,開挖時利用了蘇北灌溉總渠北堤外的引河。但,淮河入海水道的北泓是需要負擔起北岸的排澇任務的。所以,在上距二河樞紐72公里,下距海口樞紐78公里的阜寧縣蘆蒲鎮(zhèn),設置有調度閘,一方面,要把北泓的水調到南泓,經漫水閘入海,另一方面,當南泓水位高時,關閘擋水,保證洪水不會進入渠北片區(qū),也保證渠北那被切斷的27條河流的水,有處可去。

也正因為這種種措施,才保證了在沿岸種莊稼的可能性,排洪、生產,兩不誤。
沿著328省道這一路往黃海方向去,我這個2000年后才成長起來的小伙子,終于理解了為什么這里會有3條并行的水道。

從動員119萬人純人工開挖河道,到只動用了1.3萬人的機械化施工,從需要蘇聯(lián)援建,到我們自己出國援建,我真切的感受到,這半個多世紀里,我們祖國的蓬勃發(fā)展,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舉世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