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蘇俄)工農紅軍、內務部隊歷史上的四代職務等級符號(終)

3-4:古拉格銜級簡述(1936-1943)

“古拉格”是蘇聯(lián)勞改部門俄文簡寫音譯,該機構的狹義存在時間為1929-1960年,1934到1946年,該機構先后命名為: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改造營—勞動居民和關押地總局,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居民管理總局,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教養(yǎng)院管理總局。在1936到1943年之間,該機構參照同時期內務人民委員部軍銜制訂了自己的銜級體系。古拉格銜級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軍銜,只能算當時該系統(tǒng)下的拘留地、勞改營以及監(jiān)獄地的警衛(wèi)、技術和行政管理人員的銜級。需要提兩點的是,古拉格內不只有在押人員,無犯罪的人員也有在這里當勞工的情況。而且在犯罪人員中,刑事犯和偷盜人員占大多數。
古拉格銜級:
注意我對古拉格研究有限,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1936 年 6 月 25 日,根據內務人民委員部第 233 號令執(zhí)行
古拉格銜級共有3等12級13位,類似內務人民委員部軍銜,在此基礎上還有各種技術勤務體系,共有8套。
無級別(相當于紅軍戰(zhàn)士):初級雇員級:勞改營地警衛(wèi)民兵、勞工定居點民兵、拘留地警衛(wèi)或特殊移民殖民地警衛(wèi)、基層行政人員。

下圖為一名古拉格警衛(wèi)兵

下圖為古拉格基層雇員

12級(古拉格銜級序列是反向的):中級雇員級(相當于班、副排級指揮員):副排長、班長;警犬訓犬員;高級監(jiān)獄和殖民地雇員、轉移地和接待點基層管理員、勞教所高級民兵。

下圖為兩名古拉格中級雇員合影,他們的帽子類似紅軍31型冬帽

11級:高級雇員級(相當于大士):勞改營地、拘留所和移民點高級雇員;營地、移民點或勞工安置點管理部門助理員、領導的副官;警衛(wèi)隊排長;警犬隊隊長;軍械員;監(jiān)獄和殖民地的助理員;監(jiān)獄警衛(wèi)班長;特殊移民村村長。

10級:助理員級(相當于少尉):地方專員助理;古拉格特派助理檢查員或官員;勞改營地、拘留所、移民安置或勞工安置點管理部門助理專員;跨級特派營地負責人;軍犬宿舍負責人;監(jiān)獄樓負責人;殖民地基層指揮;特殊移民村村長。
古拉格中級人員采用特殊的圓形作為符號塊,注意下圖采用了 類似紅軍的軍兵種符號,表明這是一名古拉格助理員級軍事技術員。

9級:初級專員級(相當于中尉、上尉):古拉格科級秘書和助理秘書;勞改營、拘留所和特殊移民點或有償勞務管理部門專員、檢查員或專家;勞改營地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監(jiān)督員;勞工食品管理人、移民地教員;監(jiān)獄或殖民地片區(qū)的分管負責人、監(jiān)獄負責人助理;監(jiān)獄、殖民地運營負責專員;勞改營片區(qū)助理或勞工安置區(qū)指揮。

下圖為穿著大衣的古拉格軍醫(yī),她對應初級專員


8級:中級專員級(相當于大尉);古拉格監(jiān)察員或專員;勞改營地、拘留所和勞工安置點或有償勞務管理部門的業(yè)務專員、高級監(jiān)察員或專家;勞改營地部門或片區(qū)的分管負責人;各警衛(wèi)隊參謀(長);第7、8類人員監(jiān)獄和特殊移民殖民地負責人;懲教局局長;勞工定居點或區(qū)指揮。
該級別的指揮領導崗位人員在領章外緣縫有銀白色布質三角形。

7級:高級專員級(相當于少校):古拉格的高級工作人員、高級監(jiān)察員或高級專家;勞改營和拘留場所管理部門的部門負責人;移民營和有償勞務部門秘書;勞改營地分區(qū)負責人;古拉格保衛(wèi)部門和警衛(wèi)支隊負責人;第5、6類監(jiān)獄負責人。
此級別的指揮、政工崗位人員在領章外緣縫有紅色布質三角形。


6級:初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于紅軍軍銜后期的中校):古拉格各部門下屬機構負責人;部門負責人秘書;獨立營地管理人;有償勞務部門負責人;勞改營片區(qū)負責人;第1、2、3、4類監(jiān)獄負責人;特殊移民殖民地負責人。

5級:中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于上校):古拉格部門負責人秘書;古拉格獨立部門負責人或監(jiān)察官;古拉格有償勞務部門負責人;古拉格營地管理部門、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門、拘留所、勞工安置點的負責人副職。

4級:上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于旅級):古拉格各部門負責人;營地管理部門總工程師及其副職;古拉格拘留地管理處長;古拉格營地管理部門、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門、拘留所、勞工安置點負責人;古拉格第三處處長、副處長。

下圖為一名營地高級運營管理人員,其冬帽類似紅軍31型冬帽

3級:高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于師級):古拉格局領導秘書、勞改集中營負責人、烏克蘭地區(qū)拘留地負責人;遠東地區(qū)勞改營、拘留地和勞工安置點負責人;內務人民委員部建設部負責人。


2級:古拉格總局副局長:由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機關人員擔任,似乎對應國家安全機關上校。
1級:古拉格總局局長:歷史上由二級國家安全機關委員擔任(名義對應紅軍軍級指揮員)。

3-4:內務人民委員部37年軍銜(第四代:1937-1940)
前文提到的內務部35年軍銜實在是太復雜了,這讓蘇聯(lián)內部紅軍和內務部隊之間的協(xié)調管理產生困難。1937年,內務人民委員部重組,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的“邊防和國內安全總局”更名為“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邊防和內部務部隊總局”,同年7月10日,蘇聯(lián)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決議,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轉為紅軍軍銜體系(和樣式)。同年7月15日,內務人民委員部發(fā)布278號令,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軍銜樣式和體系發(fā)生變化,8月5日又增設中尉,國家安全機關后來也參照樣式進行了調整,但體系基本未變。
下圖為1937-1943年的國家安全機關軍銜

下圖為佩戴37年一級國家安全機關委員軍銜的貝利亞

下圖為重演的37年以后國家安全總委員軍銜樣式

37-40年間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基本全面照搬同時期的紅軍軍銜體系,同時期的國家安全機關軍銜不再有軍銜袖章,只保留了國家安全臂章。領章樣式參照了同時期的內務部隊軍銜,但是配色全部為紅色底板,玫紅色包邊。
下圖為37年軍銜的國家安全機關候補銜

下圖為重演的1937-1940年間,穿著夏季出行服的國家安全機關中士,可以看到沒有袖章軍銜

下四張圖顯示,37-40年間的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部隊軍銜,此時該部門只有內務部隊中級以上指揮員領章使用金黃色包邊。包括政工人員在內的其他人員統(tǒng)一為紅色底板,玫紅色包邊。邊防部隊也是類似模式,只是顏色有區(qū)別。




下圖為37軍銜中穿著夏季出行服的邊防軍上尉


四、紅軍總軍銜的誕生、內務部隊的調整與蘇聯(lián)職務等級符號的徹底消亡(1940-1943)
1939年-1940年7月,經過一番密集的決議和命令調整,紅軍35年軍銜再次進行重大調整,紅軍引入士兵軍銜和將官軍銜,職務等級符號名稱基本被廢除,總軍銜被引入,軍銜的樣式和層級發(fā)生了微調,后世稱之為40年軍銜,也被稱為紅軍總軍銜,內務部隊也參照其進行了調整。但是此時旅級指揮員仍沒有完全廢除,一直到1943年隨這套符號徹底消亡。
40年以后出現將官軍銜以及士兵軍銜改名,可以說是職務等級符號向傳統(tǒng)軍銜過渡的延續(xù)。此前的35軍銜只對中級、上級指揮員名稱進行了調整,不能直接反映初級指揮員和高級指揮員的等級,1940年3月17日,伏羅希洛夫向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提交了將官軍銜方案。
根據伏羅希洛夫的方案:旅指揮對應少將;師級、軍級指揮員對應中將;一、二級集團軍級指揮員對應上將。這個方案影響了后來將官軍銜的調整,但是觸怒了軍級指揮員和一級集團軍指揮員的利益,未能全面執(zhí)行。
1940年4月11日,經過人民委員會審議通過,朱加什維利認可和簽發(fā),但未對外公布的將官軍銜方案,紅軍高級指揮員體系如下:
一、對于合成兵種指揮員:少將、中將、上將、大將。
二、對于兵種的指揮員:
(1) 騎兵:騎兵少將、騎兵中將、騎兵上將。?
(2) 炮兵:炮兵少將、炮兵中將、炮兵上將。?
(3) 航空:空軍將軍,空軍中將、空軍上將。?
(4) 坦克部隊: 坦克部隊少將、坦克部隊中將、坦克部隊上將。
?(5) 信號部隊: 信號部隊少將、信號部隊中將、信號部隊上將。?
(6) 工程兵部隊: 工程兵少將、工程兵中將、工程兵上將。?
(7) 技術兵部隊(化學、鐵路、汽車等) :技術部隊少將、技術部隊中將、技術部隊上將。
三、對于軍事生產和行政人員:三級軍需官、二級軍需官、一級軍需官。
下圖1-5為:坦克部隊少將、空軍中將、一級軍需官、大將、40年7月以后的蘇聯(lián)元帥。

上述體系在1940年7月13日隨著國防人民委員部212號令發(fā)布,并逐步落實,原有的菱形符號名以上廢除,實際是開始逐步廢除。與命令一同出現的還有紅軍總軍銜體系(40軍銜),某種程度上說,此前35軍銜形成的8套體系得到了協(xié)調一致。
1940年11月2日,國防人民委員部發(fā)布391號令,初級指揮員調整為: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并且增加了中線裝飾,據說為落實朱加什維利“士官是軍隊之母”的論斷,初級指揮員增加了金色三角形領飾(有爭議,也有說法只是裝飾)。1942年5月21日后,紅軍戰(zhàn)士正式更名為列兵,似乎某些部隊的列兵也有金色三角形裝飾。
下圖為40年以后的士兵和初級指揮員軍銜樣式

1940年7月26日國發(fā)人民委員部發(fā)布226號令,增設中校軍銜,同時中級、上級指揮員的袖章進行了調整
下圖1-6分別為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或少校、中校、上校

4-1:內務人民委員部40年軍銜(1940-1943)
鮮為人知的是,1940年以后,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的內務部隊和邊防部隊參照紅軍40年軍銜進行了調整。
出現了內務部少將和中將。其它等級軍銜也參照紅軍執(zhí)行。但國家安全機關軍銜仍未調整。



下圖為1940-1943年穿著內務部少將和中將禮服的人員與海軍政工人員合影

4-2:混亂的蘇德戰(zhàn)爭中前期蘇軍軍銜(1941-1943)
蘇戰(zhàn)爭爆發(fā)早期,蘇軍部隊的軍銜非?;靵y,令后世研究人員非常頭疼,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過渡不及時:40年軍銜以后,8套體系內很多菱形的高級指揮員沒有來得及調整,基層的配飾也有類似情況,再加上大擴軍和戰(zhàn)爭等因素,蘇聯(lián)各地軍隊服飾還沒有淘換更新完畢就匆忙動員參戰(zhàn)。
2、野戰(zhàn)條例影響:1941年8月1日,國防人民委員部發(fā)布253號令,采用保護色領章和符號塊,袖章、臂章等多余的飾品統(tǒng)統(tǒng)取消,但因為后勤以及紀律執(zhí)行等問題,命令沒有得到完全落實。
下兩圖為保護色領章與彩色章混搭


3、部門習慣因素:蘇德戰(zhàn)爭時期,各軍兵種內務規(guī)章不完全相同,但是各軍兵種部隊多有各種合并重組,不同習慣造成了差異,例如內務部隊改編的紅軍師喜歡佩戴步兵符號,彰顯自己與其它紅軍師的不同出身。
4-3:職務等級符號的最終消亡(1943)
1940年4月11日的決議,雖然明確廢除了高級指揮員的菱形職務等級符號樣式,引入了將官軍銜。但是實際上因為時間、方案細則不成熟等原因,主要是作戰(zhàn)部隊得到了落實,8套體系下包括政工人員在內的其它勤務部門普遍沒有及時調整。作戰(zhàn)部隊中,只有旅級指揮因為不明原因沒有及時調整,此前該級別相當于準將或者大校,但是蘇聯(lián)沒有實行這個級別的軍銜。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沒有及時調整的人員,在43年以前陸續(xù)調整,剩余人員一直等到43年初。
1943年1月6日,國防人民委員部發(fā)布25號令,引入了更加有沙俄風格的肩章軍銜體系,重歸傳統(tǒng)軍銜。蘇聯(lián)紅軍使用了26年的職務等級識別符號徹底消亡。
結語
蘇聯(lián)紅軍的職務等級識別符號經歷了1918-1924年的試驗,1924-1935年的調整,1935-1943年的廢除和過渡,歷經26年的增增漸漸,最終徹底放棄。雖然識別符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但很難說有什么成果,唯一能證明的,恐怕就是軍銜制度歷史悠久,不斷傳承,有其本身的合理性。職務等級雖然是軍銜的主要用途,但是并不能以此替代軍銜。其次軍銜制度與軍隊以及國家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軍銜設計好了能提升戰(zhàn)斗力。
全文完
下圖為任騎兵師級指揮員時期的朱可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