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內(nèi)幕:洪秀全為何封李秀成為忠王?原來怕他叛變
太平天國后期,天王洪秀全先后冊封兩千七百多個王,其中以三個人的地位最高,他們分別是干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洪仁玕總理朝政,為一等王;陳玉成、李秀成統(tǒng)領(lǐng)軍隊,為二等王。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洪秀全原本沒打算封李秀成為忠王的,出于形勢所迫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天京變亂后,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導(dǎo)致出現(xiàn)“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局面。洪秀全不得不從軍中提拔將領(lǐng)來擔(dān)當(dāng)重任,重新恢復(fù)了五軍主將制度,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后軍主將,李世賢左軍主將,韋俊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后改為楊輔清)。

由于擔(dān)心大權(quán)再度旁落,洪秀全本打算不再封王。可是到了1859年情況又發(fā)生變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洪秀全大喜過望,因為洪仁玕、馮云山是他最早的支持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洪仁玕就被加封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并讓他總理朝政。
洪仁玕雖然是洪秀全的支持者,但卻對太平天國沒啥功勞,所以這引起了諸將的不滿。為了安慰諸將們,洪秀全封陳玉成為英王,然而此時卻沒打算封李秀成為王。這時候突然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洪秀全感到了危機,他趕緊下詔封李秀成為忠王,同時親自在黃緞子上寫上“萬古忠義”四個字。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在獄中他回顧了這段往事,道出不為人知的內(nèi)幕。原來洪秀全之所以加封李秀成為忠王,是怕他叛變降清!在1859年,也就是陳玉成封王后,李秀成封王前,李秀成的部下李昭壽率領(lǐng)四萬軍隊投降清朝。李昭壽和李秀成的私交很好,暗中寫信給李秀成,以為其打抱不平為由,勸李秀成降清。
結(jié)果這件事傳到了天京,洪秀全得知此事后非常吃驚,因為太平天國后期,有兩大主力部隊,一個由陳玉成率領(lǐng),另一個由李秀成率領(lǐng)。按照李秀成的說法,天王“恐我有變,云我同李昭壽舊好,封王不到我,定有他變”,于是趕緊下詔加封李秀成為忠王,賜書“萬古忠義”。

對于這些事情,李秀成心知肚明,“我為忠王者,實李昭壽來文之誘,而樂我心封之,恐防我有他心”。洪秀全之所以封李秀成為忠王,一方面用爵位來拉攏他,另一方面以忠字來儆誡他。其實,洪秀全一直沒有完全信任過李秀成,而李秀成卻完全將自己的命運與天國綁在一起。
洪秀全之所以濫封諸王,其實還想用這種手段,來壓制李秀成,達到相互牽制的目的。天京解圍失敗后,李秀成完全可以不進城,但他拒絕了堂弟李世賢的勸說,毅然進入天京,指揮了天京保衛(wèi)戰(zhàn),并最終城破被俘,慘遭凌遲之刑。李秀成在臨死前,寫道:“主不修德政,盡我人生一世之愚忠以對天”。
參考資料:1.《太平天國史》;2.《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