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戰(zhàn)役:清軍提督趙國祚所部1400人險些全軍覆沒
鄭芝龍的降清造成了福建殘明勢力的全面瓦解,受到鄭芝龍的影響,不戰(zhàn)而降的明軍的還有“大小官二百九十一員馬步兵十一萬三千人”。清軍在1646年的8月18日越過仙霞嶺,從浙江進入福建,到8月28日,隆武皇帝就在汀州被清軍追上,遭到殺害,9月19日,福州失守,一直到1646年的11月份,福建全省淪陷于清方之手。

但是在南明時期,如果說某一省份徹底被清方攻克,那只能說明清方在這一省份攻克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城市,并不代表 這一省份中的南明軍隊和民間的抗清勢力被徹底摧毀。

雖然說在1646年底,福建全省基本落入清方之手,但抗清勢力依然頻繁活動,鄭芝龍本人雖然降清,但除了鄭成功之外,鄭氏家族依然有不少人拒絕投降清朝,比如鄭鴻逵。

鄭芝龍有兄弟五人,鄭鴻逵原名鄭芝鳳是鄭芝龍的四弟。鄭芝龍在崇禎年間投順明朝后,不少鄭氏族人也跟著他一同進入了明朝的官場。鄭鴻逵于崇禎三年考取武舉人,最早是天津巡撫鄭宗周的部將,參加過對登萊孔有德叛軍的作戰(zhàn),崇禎十三年考取武進士,為副總兵,移蔭錦衣衛(wèi)千戶,到弘光年間,朱由崧為了拉攏鄭氏,封鄭芝龍為南安伯,主管福建全省軍務(wù),鄭鴻逵為鎮(zhèn)江總兵,統(tǒng)領(lǐng)長江水師,弘光元年,清軍南下,1645年4月25日,高杰舊部潰敗,跑到長江邊準(zhǔn)備渡江逃跑,鄭鴻逵“掩而殺之,不下萬人”剩下的殘兵敗將被迫投降清朝,鄭鴻逵以此報捷,弘光朝廷“璽書褒封靖虜伯,世襲,賜蟒衣金幣。京口民皆頂祝,且為建寺峙碑?!?/p>
弘光元年五月初七,剛剛投降清廷的史可法舊部張?zhí)斓摓榍遘娤蠕h,攻打鄭鴻逵,鄭鴻逵在作戰(zhàn)之中被打傷了一只眼睛,張?zhí)斓撛谖逶鲁醢说牧璩俊扒鍘熅幏は蚓┛冢瑒e由上流暗度”連續(xù)擊破明軍水師三營,鄭鴻逵收拾殘兵敗將逃出長江,后到福建,和大哥鄭芝龍匯合,此后,這兄弟倆便成了隆武朝廷之中實權(quán)的人物,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甚至當(dāng)著皇帝朱聿鍵的面“揮扇去暑”,當(dāng)著皇帝的面扇扇子,可謂是無禮之極。

等到隆武帝遇難,鄭芝龍降清,鄭鴻逵不愿意跟著大哥一塊剃頭,于是逃往金門,到1647年八月,鄭鴻逵發(fā)兵攻打泉州,此時,駐守泉州的清福建提督趙國祚,手下兵力僅有3400人,但同時分兵還要防守泉州周圍的縣城以及要塞,最后,泉州城里的清軍守軍只有“浙直兵七百名,本地土兵五百名”共計1200人以及“烏真超哈”也就是所謂的八旗漢軍共計71人,原吳三桂舊部140人,總?cè)藬?shù)共計1411人。定國公鄭鴻逵會同剛剛從海澄戰(zhàn)敗的鄭成功所部,叔侄倆一同圍攻泉州“一時山海并發(fā),四面蜂起,各鄉(xiāng)村叛民為之羽翼,建立寨堡,城中奸徒為之腹心,意圖內(nèi)應(yīng)”清軍拼死作戰(zhàn),“逆命之寇”卻“愈殺愈多”。

九月初三,定國公鄭鴻逵大兵抵達泉州府城之外,趙國祚見形勢危急,親自率領(lǐng)數(shù)百名騎兵,開門沖擊明軍大營,鄭成功部將張進、楊才迎戰(zhàn),定國公鄭鴻逵派遣林順等人夾擊清軍,趙國祚大敗,撤回城內(nèi),此時,其所部1400余人想必已經(jīng)傷亡慘重,如果找不到解圍之策,那趙國作勢必全軍覆沒。城內(nèi)人心思變,“泉紳郭必昌之子顯欲內(nèi)應(yīng),(趙)國祚殺之,滅其家;并系故相黃景昉等”。趙國祚,漢軍鑲紅旗人,父親是趙一鶴,趙一鶴是撫順中軍,在萬歷末年就和李永芳一起投降努爾哈赤。1646年,清軍翻越仙霞嶺消滅隆武政權(quán),趙國祚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隨后便留任福建當(dāng)?shù)?。此時,泉州城內(nèi)人心思變,“酷虐”的趙國祚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擊潰了城內(nèi)的反清勢力。而城外的明軍依舊在猛攻城墻。

在圍攻泉州城的同時,鄭鴻逵還派遣士兵襲擊溜石炮城,清參將解應(yīng)龍全軍覆滅“時在籍御史沈佺期、光祿卿林橋升、主事郭符甲、推官諸葛斌皆舉兵應(yīng)”。9月21日,清廷漳州副將王進在趙國祚的命令下,從漳州來援,清軍內(nèi)外夾攻“連日攻破數(shù)十寨,奮斬逆賊不計其數(shù),賊勢大敗”,鄭成功鄭鴻逵叔侄二人大敗,鄭鴻逵乘舟而走,鄭成功退往安平。舉兵響應(yīng)之人多數(shù)遭到殺害。明軍占據(jù)兵力優(yōu)勢,同時受到當(dāng)?shù)厝嗣竦闹С?,但仍未收?fù)泉州。

福建各地的抗清斗爭仍然此起彼伏“德化縣城居深山,久困絕糧,于十一月初九日文武官兵就食永春,而永春縣于十二月初三日民變失陷,其二縣文武官兵陷亡無蹤。賊寇愈覺得志,忽于五年六月十二日,復(fù)肆鴟張,沿山扎寨,遍海揚帆,掣斷府兵,密圍南安縣,晝夜攻打。”

很明顯,鄭成功仍然沒有到獨當(dāng)一面的地步,此戰(zhàn)的主力是他的四叔鄭鴻逵所統(tǒng)領(lǐng)的舊部明軍。此戰(zhàn)失敗之后,退往安平的鄭成功,繼續(xù)加強自身的實力,利用自身原先的地位招攬文武人才,同時招攬父親鄭芝龍的舊部,為日后在抗清戰(zhàn)場上大顯身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guān)注天天,關(guān)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