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觀感
“認清自己終將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來應對泰否的變化,認清這點,就無所畏懼、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無欲無求,因為都是無常,借假修真罷了?!?/span>
春節(jié)假期看完了《流浪地球2》,好看??吹脮r候沒思考太多,像小時候看動畫片一樣,興奮地期待著下一個鏡頭,隨著劇情的推進心情跟著跌宕起伏,哭哭笑笑,痛快。
出了電影院第一反應是別買房了。
今天好友和我分享她的觀影感受,激發(fā)了我的思緒,記錄下“小破球”帶給我的思考。我想了下,我的感受和意識、陰陽、天命相關。
首先,能讓人該哭哭該笑笑就體現(xiàn)了這部電影的價值。其次,真要動腦子思考,我覺得人類的局限性讓人類必然走向滅亡,能存活的是一些意識。比如要延續(xù)電子生命的父女,他們的意識被動或主動被存活。女兒丫丫的意識由父親被動延續(xù),父親圖恒宇的意識自己主動留存算是主動延續(xù)吧,雖然他也沒料到就進入了另一個時空。再比如犧牲自己拯救人類文明的意識也被存活,這些人的意識,在肉體消失的那一剎那散播出去了、擴展復制了(出列的犧牲者),也被播種在了那些被激發(fā)了奉獻犧牲意識而沒犧牲的人身上。這些意識不僅存活了,還擴大了。在危機面前,就是這些犧牲奉獻意識讓更多無意識的人存活了。
只是我在想,那些無意識的,或者搗亂人類拯救計劃、破壞團結的超自私意識,是不是最終會被隕滅,被淘汰?還是結局是永遠靠犧牲一部分奉獻意識的人,來拯救那些無意識者或者超自私者。所謂好人死光光,壞人都活得好好的。
或許,就是因為有搗亂的自私的,奉獻精神才被激發(fā),人們才會團結。如果前者是陰,后者是陽,那就是陰激發(fā)了陽,陽留存拯救了陰。是一體吧。
這么看,就是個游戲。循環(huán)往復。
意識就這么些,彼此激發(fā),在生命體里流轉(zhuǎn)。不論是生物的還是電子生命體,都是意識的載體,是一個延續(xù)的游戲。
意識也并非就非黑即白,如果分個類,是不是一些奉獻的比例高一點,一些自私的比例高一點。當一個外界刺激,例如劇中的災難,作為一個觸發(fā)點,激發(fā)意識中的奉獻精神表達為一個奉獻意識。就像細胞有原癌基因,受刺激后激發(fā)為癌細胞。只是當刺激的強度不夠強,達不到一些意識的奉獻基因表達閾值,那這些意識就不會轉(zhuǎn)化為奉獻意識,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旁觀、不作為)。甚至,有些意識因為自私比例太高,受刺激反而達到了自私基因的表達閾值,變?yōu)樽运揭庾R了,成為了破壞團結的那部分意識。
說得實際點,是否也對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人,有時候自私有時候無私,只是取決于外界刺激是什么了,選擇性表達。如果把奉獻意識表達的人稱為君子,超自私者為小人,或許可以解答我遇到過的一些困惑。
首先能解答“人是復雜的,不是二元的好壞?!?/p>
這就是剛剛提到的,分對誰、分場景。先說“分對誰”,舉個例子,ABC三個等級的工作環(huán)境里,小領導B對下屬C不尊重、壓榨,所以下屬C眼里他就是個垃圾。但是小領導B對大領導A尊重、提供價值,所以大領導A眼里他就是個完美工具人(黑/白手套)。再說“分場景”,當在一個君子當?shù)勒w為泰的環(huán)境里,即便是小人,也要裝著無私,來穩(wěn)固自己在這個環(huán)境的地位,所以小人會讓渡一些利益來換取自己地位的穩(wěn)固;反之,如果在一個小人當?shù)勒w為否的環(huán)境里,就會放飛自我搞得烏煙瘴氣,因為上行下效。那如果是君子呢,在泰的環(huán)境里自然是順從本心,君安臣樂;在否的環(huán)境里,就要學會小人那套,就比如那句古話清官要比貪官更奸,才能生存。
這其實就引出第二個困惑,君子小人與泰否環(huán)境的關系,我起了個名字叫“橡皮泥理論”。當奉獻正直這類意識表達時我們定義為君子,當自私無賴這類意識表達時我們定義為小人。簡化了君子小人的表達,不嚴謹,但是為了表達個意思。當君子在泰的環(huán)境里,他很舒適,因為不需要改變自己,他的認知和行為和這個環(huán)境契合,他找到了適合他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可以是工作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對應于普通人際關系、親密關系等。
當君子在否的環(huán)境,他就不舒適,甚至舉步維艱,因為這里運行的是小人的處事法則,如果君子不學會,那么就死路一條。可以是終身郁郁不得志,可以是遇人不淑。那怎么辦呢,君子如果在否的環(huán)境里,就先生存,再謀發(fā)展。先學會小人處事那一套,存活下來,然后積累,直到有能量跳出這個環(huán)境,跳到泰的環(huán)境,這個跳,就是謀發(fā)展。比如說曾國藩的經(jīng)歷,比如說那些先蟄伏后革命的人。
當小人在泰的環(huán)境里,他也不舒適。因為他習慣于竊取,但他只能隱藏,只能裝成君子,先在泰的環(huán)境混下來,直到熬到某個位置,他有改變否泰的權力時,他把環(huán)境變?yōu)榉?,他就痛快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就覺得之前裝孫子值得了。所以有時候不是人有錢、有權力就變壞了,是他本來就是那樣的人,只是沒到表達的時機,他還沒攢夠表達的資本。如果小人熬不到成為翻云覆雨的角色怎么辦,也謀發(fā)展啊,找個否的環(huán)境跳過去,跟個小人領導,臭味相投。
然后,我想,泰和否是循環(huán)的,也是相對的。同樣君子小人也是變化的、相對的。而且每個人認知中的泰否環(huán)境也不同,有的覺得能按時發(fā)工資、不竊取勞動成果就是泰,有的覺得要有更多員工福利、得到提拔重用才是泰;有人認為不出軌就是泰的親密關系,有人認為靈魂契合才是。一個人是君子和小人也是變化的,在不同環(huán)境、在不同人面前、在不同人眼里。
目前我的感受是,君子的上限我還沒有被刷新,小人的下限倒是開了眼界,或許是因為我能量不夠,還沒夠到更好的泰的環(huán)境,遇到更好的君子。但至少我不畏懼變化,我接受環(huán)境的否泰變化,我就隨時調(diào)整自己,只是告訴自己,你想做個君子,而這個堅守需要能力來支撐,所以就好好修煉本領。
那為什么叫“橡皮泥理論”呢,就像前面說的,環(huán)境里就這么些角色,對角色的要求就像橡皮泥的模具,你要在這里呆著,就要改變形狀變成那個樣子。也就是所謂的,在你的生態(tài)位做好你自己的姿態(tài)。當一個人不需要改變就很適合當下環(huán)境這個模具,那就是最好的,找到了適合的工作或者關系,找到了天命。越努力越開心。如果模具不適合,需要改變自身形狀,那就意味著當下這個環(huán)境要找機會離開,因為違背本性。當然,這里的橡皮泥是有最初最自然的形態(tài)的,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意識有自己的分類,每塊橡皮泥有自己最初特有的形態(tài)。橡皮泥可以被捏,但最好是能找到不用捏就恰好契合的環(huán)境,或者少改變些自己的環(huán)境。
總結來說,意識是分類的,有的奉獻這類精神比例高些,“善”的比例高,容易表達成“君子”;反之,有些意識自私這類精神比例高些,“惡”的比例高,容易表達成“小人”?!熬印碑?shù)赖摹疤钡沫h(huán)境,適宜“君子”發(fā)展;反之亦然。君子小人泰否都是相對的,難的是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意識是哪個比例偏高即你本心的直覺;認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該蟄伏還是該撒歡兒;認清自己終將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來應對泰否的變化,認清這點,就無所畏懼、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無欲無求,因為都是無常,借假修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