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溝通小技巧
1、尊重和合作是溝通的本質和前提
“尊人者,人尊之”,如果在溝通的過程當中,你總是自以為是,用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和對方交流,那么溝通必然很難進行。
因為對方會覺得,你并沒有把他放在和你同一水平的位置上,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平衡感。
舉個例子,你和同事一起負責一個項目,但是你們兩人各有各的思路和方案。如果你不懂合作,就會努力說服對方聽從你的建議,而對方如果也不懂合作,那么他必定不遺余力的反駁你。就這樣,你們雙方會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究竟聽誰的”這個問題的爭執(zhí)上。最后,到了交付期限,沒有完成任務,你們兩個人不僅要受到上司的批評,還得加班加點一起完成任務。
所以,
溝通的本質和前提是尊重和合作,而不是讓誰聽誰的話。換句話說,職場上溝通的目的是更好的協(xié)作并達成目標,而不是誰領導誰。
2、有情緒時不溝通,溝通時不帶情緒
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在這些情緒里,有些是積極的,有些則是消極的,但不論是怎樣的情緒,它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溝通過程和結果。
比如,當你在上司心情很不錯的時候,跟他談提高團隊的待遇,他答應的概率往往會比較高。因為積極、正面的情緒,會讓人在某些時候缺乏理性客觀的思考。
再比如,你上班只遲到了一分鐘,但不巧,今天上司一來公司就接到了幾個壞消息,心情非常差。于是,看見你遲到,毫不留情年地批評你,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
所以,要想讓溝通真正有效,就要把握住“有情緒時不溝通,溝通時不帶情緒”的原則。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點燃了負面情緒,那么就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如果實在無法控制情緒,那么可以主動提出稍后溝通,這樣才能保證不因為帶著情緒溝通而傷害到對方、影響了結果。
3、避免彼此相互不理解,要從了解對方需求開始
工作中,你或許經常遇到上司或同事一言不合就發(fā)火的情況,這種時候,你的情緒往往也會跟著起來,要么當場唇槍舌戰(zhàn),要么影響一整天的工作狀態(tài)。
比如,你按照你的思路正常開展工作,但是上司卻認為你的方法不對,讓你按照他的思路進行。這時候,你的負面情緒可能就起來了,因為你不希望在工作的過程中被干擾,但出于上下級關系,你又不敢當面頂撞,只好心里罵娘。顯然,用這樣的狀態(tài)繼續(xù)后面的工作,不管用誰的方法,都很難確保有好的結果。
但如果你能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上司為什么要關注過程、為什么提出新的思路。不難揣測,是因為他很在意這項工作的結果,或者說這項工作對整個 團隊、整個公司都很重要。
一旦你看明白了上司的根本需求,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上司故意找茬,也不會覺得是上司對你不信任,更不會帶著情緒繼續(xù)工作。相反,你可能會跟上司進一步溝通,讓你們彼此就更好的結果達成方案的共識。
所以,在職場溝通中,要學會了解別人的需求,因為只有你看清了別人的需求,才能避免因相互不理解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才能更好的達成共識、形成合作、確保結果。
4、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
當遇到危險時,人本能的防御機制就會啟動,要么打,要么逃。溝通也是同樣,當溝通的氛圍不能讓人感到安全時,人很容易緊張和恐慌,這就會嚴重影響溝通的效果。
比如,你作為上司,找下屬談話。下屬進門后,你說了三句話:“把門關上,我跟你談個話,不要緊張”。雖然你嘴上說了“不要緊張”,但是這三句話,足以讓下屬直打哆嗦。談話還沒開始,你就給對方營造了極度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整個溝通的過程也不會很順利,甚至根本沒法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然而,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并不容易,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思維方式出發(fā),而你認為的“安全”,或許并不能給別人帶來安全。就如上述的例子,你可能覺得這三句話是在為對方創(chuàng)建安全的溝通氛圍,但其實對方卻不這么認為。
所以,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要能站在溝通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用對方的思維模式進行語言的構思,這樣才更能讓對方接受,溝通的過程才更加愉快。
5、用“觀察、感受、行動”化解溝通的困境
溝通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知道如何開口的時候。比如,要開除下屬,不知道該怎么跟對方說;發(fā)現(xiàn)同事做得不對,不知道該怎么告知對方。
面對溝通的困境或尷尬局面,怎么表達才能確保不傷害對方,原則就是“觀察、感受、行動”。
觀察指的是只陳述客觀事實,不做任何評價。感受指的是根據客觀事實談自己的感受。行為指的是基于前兩者提出行動的建議或期望。
比如,你發(fā)現(xiàn)某個下屬總是遲到,其他人以前不遲到的人,也開始紛紛效仿,給團隊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這時候,你就可以用“觀察、感受、行為”的模型去進行溝通。你可以先陳述對方遲到的客觀事實,接著你可以表達出你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每次遲到都讓我感到很生氣”,最后你要對對方提出期望,比如“我希望你能把鬧鐘提前十分鐘,每天早點出門,不再遲到”。
這樣的溝通相比于訓斥、通報、懲罰等方式更能讓人接納,并且更有利于對方做出行動的改變。
6、有效提問與傾聽
溝通是一個“說”與“聽”的雙向過程,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說,而對方根本沒有聽懂你在說什么,那么你們的溝通就是無效的。相反,如果你只是帶著耳朵聽,一句話都不說,那么對方說完之后,你可能把他說的話全都忘記了。所以,有效的溝通必須學會提問和傾聽,以確保溝通雙向進行。
比如,在上司給你交代工作時,你不僅要認真聽,抓取重要信息,還要在上司說完之后,用自己的話把他的要求復述一遍加以確認。如果在上司交代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就要及時地提出,以確保你的理解是正確的。
有效提問和傾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溝通的最終目的是執(zhí)行,而并不是溝通本身。如果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彼此出現(xiàn)了信息的偏差,那么在執(zhí)行的過程當中就很容易出現(xiàn)錯誤。所以,在行動之前通過溝通,彼此達成共識,可以確保結果正確性,降低返工的風險。
7、正確使用肢體語言
在一場完整的溝通當中,聲音語言往往只占30%,剩下的70%都為肢體語言。換句話說,肢體語言比聲音語言更為重要,它無時無刻不在向對方傳遞著信息。所以,正確地使用肢體語言很重要,否則會給對方帶來誤解。
比如,當一個人頻繁的看表,你就知道這個動作背后的含義是他很著急,或者是他已經不想聽你再說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作為溝通的主體,那么就要讀懂對方的肢體語言,盡早的結束你們的對話。否則,會讓對方感到很煩躁,好事可能變壞事。
8、創(chuàng)造選擇的權利以提高說服力
在職場溝通當中,有一類情景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的高,那就是說服。比如,你要說服你的客戶購買你的產品,你要說服你的上司同意你的方案,你要說服你的同事跟你更好地進行協(xié)作。
很多人說服他人的方式,就是軟磨硬泡或強勢打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最佳的說服,因為這里多少都有不情愿和無奈。
讓他人心甘情愿地被說服,就要學會給對方創(chuàng)造選擇的權利。比如,你要讓客戶購買你的產品,就不要一個勁兒的介紹產品的功能、效果,你最好能給他制定出1-3個購買方案,讓他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你左右。
9、精準表達才能有效傳達
傳達信息是溝通最為基本的一個功能,但在現(xiàn)實職場中,你或許總能聽到“你怎么連話都聽不懂”這樣的抱怨。其實,這并不是對方“沒聽懂”,而是你作為溝通主體,沒把話說清楚。
所以,精準表達是提升信息傳達有效性的關鍵,如果你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你想要表達的信息,那么就很難確保對方接收到的信息是正確的。
比如,公司馬上要開年會,你安排下屬布置會場,對他說:“小李,你帶人去布置一下會場,弄得干凈點、漂亮點”。這個表達就很有問題,因為“干凈、漂亮”是不夠精準的表達,你和小李之間對于“干凈、漂亮”的標準可能也各有不同。如果小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執(zhí)行,那么很可能執(zhí)行的結果就不是你想要的。
相反,如果你能準確的描述“干凈、漂亮”的標準和具體要求,那么小李就一定能按照你的標準去執(zhí)行,最后的結果也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偏差。
10、擁有共情的能力
共情是溝通中的一項的重要能力,也是最難修煉的一項能力。所謂共情,就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問題,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如果一個人在溝通中,缺乏共情的能力,那么即便他懂得再多的溝通技巧,也很難贏得別人的心。
舉個例子,公司開全員大會,原本計劃上午兩位領導講話,但由于第一位領導講得太多,嚴重超時,給第二位導只留下了20分鐘,但第二位領導不管那么多,依然按照自己準備的發(fā)言稿講話,結果講了一個小時。這時候,所有員工都躁動不安,紛紛指責第二位領導。因為第一位領導結束講話時,臨近午餐時間就20分鐘了,大家饑腸轆轆,心早都已經跑到了餐廳,根本沒有心思再聽下去。所以,第二位領導就是典型的缺乏共情,即便職位高高在上,也很到下屬員工的尊重和好評。
所以,在場溝通中,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尊重和好印象,就要學會共情。只有你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理解他的處境和想法,你才真正能和他“打成一片”。
總結
任何工作都需要協(xié)作,實現(xiàn)個人、團隊、公司的共贏。然而,在協(xié)作的過程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溝通。
如果溝通不暢,那么協(xié)作就不會順利,結果就難以得到保障。所以,溝通決定了工作的品質、工作的效率、工作的結果。
職場溝通的技巧雖然有很多,但基本的原則就那幾個,如果你能把握住上述的十條原則,并且不斷地進行練習,那么必定會成為職場溝通的高手。